2002年,隨著俄羅斯的加入,「八國集團」在國際事務中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統治力,然而八國集團雖然在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兩方面都存在對其他國家的碾壓態勢,但其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佔比不到20%,根本無法代表世界人民的利益。
此時此刻地球的另一邊,在七國集團成立到俄羅斯加入八國集團這一段時間中,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競爭中所面臨的都是被剝削、被壓迫的現實。
上世紀末以來,隨著以中國為首的廣大發展中國家通過自身努力在世界經濟中獲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她們開始要求與「G8」國家平等對話,以在國際貿易中擺脫被發達國家單方面套路的現實。
於是,「G8」組織成立之初所埋下的第二個暗雷轟然炸響,最終中國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而G7也準備迎接注定的命運。
一、第二個暗雷炸響
蘇聯解體時,中國雖然是身為聯合國五常之一的大國,但在世界經濟上並沒有多少話語權。1991年,中國GDP總量僅佔到世界GDP總量的1.61%,而僅美國一國,就佔到了世界GDP總比重的25.9%。
因此在七國集團眼裡,中國是一個龐大但貧窮的國家。但是,彼時的中國已經走在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上。
西方各國也明白,假以時日,中國在世界經濟版圖中一定能獲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上世紀末,他們也開始與中國進行接觸。
1987年的威尼斯峰會上,七國集團注意到改革開放的春風正席捲神州大地,她們一致決定應當對中國予以特別關注。
1990年與1991年的兩次峰會上又決定先從環保這類問題著手,邀請中國參加七國集團的部分會議,以一步步與中國建立起經貿關係。
不過此時這些行動,還都只停留在「加強瞭解」的程度上,七國集團對於中國沒有文化與意識形態上的認同,其中美國更是自冷戰結束後就將中國認定為「潛在競爭對手」,因此有關吸收中國加入七國集團一事,遲遲沒有眉目。
然而1997年,一次危機的到來使傲慢的資本主義國家終於意識到紅色巨龍的強大力量,對於七國集團來說,拉攏中國已經不再是行不行的問題,而是不得不的問題。
1997年夏,以索羅斯為首的華爾街金融炒家,針對東南亞國家固定匯率制的弱點,大肆做空當地主權貨幣,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相繼陷入經濟危機的漩渦之中。
幾個月後,體量較大的日韓也受到牽連,日元、韓元兌美元匯率接連創下新低,大批日本金融機構破產倒閉,這場起源於東南亞的經濟危機很快演變成席捲整個亞洲的金融風暴。
彼時剛剛回歸的香港,作為亞洲重要的金融中心,自然難以在風暴中獨善其身。1997年7月到1998年8月,華爾街炒家連續三次,同時在外匯、股票與股指期貨市場做空香港,妄圖複製他們在東南亞的成功。
然而他們忽略了一點,這一次對手不僅有香港特區政府,還有後面的中國中央政府。此時已經走上改革開放快車道的中國擁有巨額外匯儲備,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所擁有的美元多達2100億元之巨。
最終在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華爾街炒家折戟香港,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政府不僅穩住了自身經濟穩定,還有餘力向東南亞國家伸出援手。
在1998年的第二次東盟國家與中日韓領導人非正式會晤上,中方提出建議加強各國經濟政策決策者之間的交流,並強調東南亞國家要積極參與國際金融體制改革。
這些建議都得到了東南亞國家的積極響應,中國還以現金借貸、提供物資援助等手段,幫助泰國等國逐步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
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力挽狂瀾的種種表現,使得G7集團從此對中國刮目相看,他們意識到,僅僅關注中國是不夠的,他們需要中國,世界也需要中國。
二、中國的拒絕
1998年英國伯明翰峰會上,英國首相布萊爾公開表示:「各國領導人高度評價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所做出的工作,對中國給予應有的贊揚」,而德國總理施羅德則說得更加明白「如果不拉上中國,世界經濟就無從談起」
在G7內部,吸納中國成為新成員,組成八國集團甚至九國集團的呼聲也日益高漲。
雖然英美因意識形態原因對於中國加入G7還是有些抵觸,但日、德兩國希望通過拉攏中國,換取其在聯合國內部對自己提供支持;法、意以及已經在實際上加入G7的俄國則希望通過中國制衡英美,阻止後者單極世界的野心。
然而對於G7的「好意」,中國卻只表達了兩個字——「拒絕」。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一直走在一條獨立自主的外交道路上。作為曾深受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中國人民對於第三世界人民一直都有著天然的親近感。
而七國集團自始至終都僅僅代表著發達國家的利益與價值觀,忽視包含中國的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利益,這樣的組織,自然很難獲得中國的認可。
1999年,對於德國總理施羅德希望中國加入八國集團這一問題,時任外交部發言人章啓月表示「八國集團在討論全球性問題時,有必要多聽取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意見」。
而在2000年與2002年,中國更是在對外表態中兩度強調「無意參加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及其有關活動」。
對於這一結果,八國集團是深感意外的。自六國首腦峰會以來,這個組織從來都是別人求著進去,從沒有人敢拒絕邀請。但中國做出這個決定,充分顯示出我國領導人在大國崛起中的深思熟慮。
三、中國的深謀遠慮:「G20」橫空出世
在冷戰後隨著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全面擴張,G7國家集團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最初這個組織是由發達國家組成的「富國俱樂部」,其討論的問題更多是經濟而非政治。
而冷戰結束後,G7以及G8逐漸轉變為「西方大國俱樂部」,參會國不僅希望獲得全球範圍內的政治與經濟霸權,還會積極主動地推行西方價值觀。
對於俄羅斯加入G7,有人評價是「乞討」,而中國既不能接受全面認同西方價值觀,也不能接受「乞討」式的加入,因此自然不會像俄羅斯一樣,將成功融入西方小圈子作為一個重要施政目標。
另一方面,中國不僅是發展中大國,也是負責任的大國,如果加入由發達國家組成的俱樂部,支持發達國家制定的不公平經濟政策,這不僅是對發展中國家的背叛,也必然會影響到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
因此,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更多地著眼於參加一個能包含主要發展中大國的經濟組織,最終,G20的到來給了中國這樣一個舞台。
亞洲金融危機後,G7集團終於在困擾其多年的「如何處理與發展中國家」這一問題中達成共識,他們意識到,只有創造一個與發展中國家可以交流對話的平台,才能避免與之類似的金融危機波及自身。
1999年德國科隆,在G7國家財長的共同倡議下,七國集團成員國與俄國、中國、印度等十三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同創建了一個新的經濟交流平台,這就是二十國集團,即「G20」。
在最初的八年中,新生的二十國集團僅僅是財政部長與央行行長們的定期會議,其重要性還無法與G7國家舉辦的定期領導人峰會相比。
但因為中國等國的加入,讓發達國家們意識到,只有與佔世界人口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達成共識,才能妥善處理世界經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席捲全球之後,G7集團清晰地意識到單靠發達國家已經無法結束此次危機,於是美國正式提議:將「G20」提升為領導人峰會。
隨著2009年二十國峰會被確立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論壇,西方國家也不得不承認「G20正在取代G8,成為國際交流間最具影響力的組織」,雖然印度、巴西等國家也都具有一定影響力,但導致G20獲得如此之高的地位的深層原因,還在於中國經濟實現的騰飛。
1991年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落還後於G7的任何一個成員國,但等到了2010年,就已經超越了除美國以外的所有G7成員。
並且在發達國家的GDP中,服務業所佔比重極大,GDP並不能準確代表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
因此如果單純按照工業增加值計算,早在2010年中國就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中,中國的工業增加值達到6.99萬億美元,幾乎與全體G7國家相當。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G7的另一個名稱就是「七大工業國集團」,但如今七大工業國加在一起也無法在工業上對中國形成優勢,那麼,這樣一個組織在全球範圍內逐步喪失經濟控制權,也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2016年,作為G20輪值主席國中國,在杭州成功舉辦了新一輪二十國集團峰會,會議的主題是「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
自那以後,中國在促進世界經濟均衡發展中所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中國所參與的「G20」,在世界經濟問題上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大。
另一方面,送走了俄羅斯的G7國家集團,因為喪失了在世界經濟問題上的絕對話語權,開始頻繁在政治問題上找存在感。
2022年11月8日,G7國家在新一輪外長會議中對中國內政指手畫腳,卻不想先去解決其內部存在的經濟問題。這種錯誤行徑最終只會加速這個組織走向衰敗的進程。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將會怎樣一步步回到本屬於她的那個位置,讓我們拭目以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