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袍、拖鞋,親身經歷告訴你中東人衣食住行都有什麼有意思的點

楊一隻編輯部

最近的卡塔爾世界盃上「頭頂一塊布,全球我最富」的卡塔爾人,讓大家更深刻感受到了中東土豪的有錢任性。很多人可能會好奇,為什麼中東土豪們,不管在多正式的場合,男性都是白袍+拖鞋,而女性則是黑袍+面紗呢?黑、白在我們傳統觀念裡,一般都用於喪葬、祭祀等不好的場合,代表悲傷、嚴肅,中東人為啥恰恰相反呢?帶著這些疑惑,結合我之前在到中東出差時候看到的一些新奇的見聞,這期我們就來聊一下中東地區的衣食住行都有什麼有意思的點,以及為什麼是這樣子的。

穿衣

身著白袍、頭戴頭巾,腳穿拖鞋,是世界盃上我們看到的中東男性的標誌性穿著。而女性則身著黑袍,頭戴面紗,把自己整個面部都擋住。我們先說顏色選擇上,為什麼是黑色和白色。通過查閱資料發現,主要是兩個原因:信仰和氣候。

信仰:中東多數國家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伊斯蘭教的信徒則自稱穆斯林,他們信奉《古蘭經》。伊斯蘭教崇尚黑、白、綠三種顏色。黑色代表肅穆莊重、素雅端莊,白色代表潔淨、喜悅、清白。綠色則是因為中東地處沙漠,綠色代表生命和希望。所以中東人的服飾以黑、白、綠為主。

氣候:由於中東氣候炎熱,每年有4、5個月的月平均氣溫超過30℃,最高氣溫常可達50~55℃。太陽輻射強,白色衣服比深色衣服吸熱少,穿起來也更涼爽。

那麼說完穿衣顏色傾向,我們再分析下具體的幾個搭配:長袍、頭巾、面紗、涼鞋。

長袍:我們看到,男性的白袍和女性的黑袍,都是袍長至腳的。這是因為伊斯蘭教反對裸體,他們認為人的「羞體」必須用衣服嚴密遮蔽起來,以遮蓋全身為美。羞體的定義是男性肚臍以下膝蓋以上的部分、女性除手掌和臉以外的部分。同時中東地區很炎熱,衣袖寬大,袍長至腳的白袍就有無可取代的優越性:在吸收外來熱量的同時,在裡面形成一個通風管,空氣自下而上流通,猶如煙囪一樣,使人體感到涼爽。在穿長袍的時候,裡面一般只在腰上圍一圈布,再穿一件打底的白T恤即可,一般不穿內褲,因為長袍也基本也不存在走光的可能。

穆斯林男性認為,穿上白袍會使得自己氣度非凡,高雅大方(同樣蓄須也是,濃密的鬍鬚被認為是力量和睿智的象徵,不少人會特意進行鬍鬚移植手術)。白袍的乾淨程度,則象徵著生活質量。比如農民日常需要做農活,就很難保持白袍的乾淨。一些中東人出門,甚至會在車上準備幾套白袍,如果白袍上稍微有污點或者稍微有褶皺,他們就會換上第二套。

至於女性的黑袍,則是由於伊斯蘭教認為女性應盡量減少皮膚的裸露,並且衣服也需要盡可能減少對女性身體線條的顯露。在所有顏色裡,黑色的遮蓋效果最佳,也能與男性的白袍相得益彰,所以逐漸也就約定俗成,女性穿寬鬆的黑袍。不過在一些特定場合,男性也會穿黑袍。在這裡我問個問題,大家猜猜看,中東女性的泳衣是什麼樣的?之前去中東出差時,在同事們慫恿下試穿了一把,大概是下圖的效果。真寄居蟹搬家—蚌埠住了。順帶一提,吊牌上寫著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

中東衣服+褲子一體的泳衣

頭巾:頭巾也是沙漠環境的產物。由於中東地處沙漠地帶,太陽曬、風沙大,因此頭巾起到了防曬和阻擋風沙吹入頭髮的效果。我們在世界杯比賽里,看到觀眾席穿白袍的男性,他們頭巾有白色、紅色方格等等顏色的,這是因為不同地區和國家流行的顏色不一樣導致。頭巾的佩戴方式也有很多種,有簡單折疊的,也有疊得像眼鏡蛇一樣的,還有些則是整塊纏繞在頭上。

而頭巾上的黑色圈圈,則起源於綁駱駝腿的套子。中東以前主要交通工具是駱駝,當在路上要停留的時候,為了防止駱駝亂跑,就需要用套子把駱駝一隻前腿綁起來。但平常時,套子拿在手裡很累贅,衣服上也沒有口袋,於是,聰明的中東人就把套子擰成一個「8」字,再折成一個圈放到頭上。解放雙手的同時又可以固定頭巾,到現在,套子則已經演變為了裝飾的一部分。一般頭巾和長袍是相配套的,穿長袍需要戴頭巾,但戴頭巾卻不一定要穿長袍。我們在新聞上可以看到一些中東國家的官員,戴著頭巾,但穿的卻是西裝。

面紗:前面我們說到伊斯蘭教有遮蔽「羞體」的說法,女性除手掌和臉以外的部分算「羞體」,但在伊斯蘭教不同派系、不同場合和不同情景之下,羞體的定義也會變化。那比較普遍的就是認為女性臉部也是羞體,如果被陌生男子看到,是不吉祥的,會帶來災難。所以女性出門就會帶上黑面紗。有些面紗雖然是直接遮住整個臉部的,但這種面紗其實很薄,外界看不見女性臉部,女性卻可以透過面紗看得很清楚外界。還有些則是蓋住面部和嘴巴,但露出雙眼。女性開始戴面紗的年齡不同國家和地域也有差異,有些地方只有已婚婦女需要戴面紗,有些地方則是女孩在青春期後需要戴,是成年人的象徵。

涼鞋:這個點挺有趣,不管在多重要的場合,中東男性白袍下都配的是一雙涼鞋。這個搭配具體怎麼起源的,沒有找到。整理下來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拖鞋方便在沙地行走。因為中東大片沙漠,穿拖鞋在沙地上走很方便,不擔心進沙子。愛馬仕有一款經典的拖鞋Oran Sandals,也叫作「H」拖鞋,誕生於1997年,就是源自一位來自中東的客人提出想要一雙特別的涼鞋,能夠方便他在家鄉的沙地上自在行走。

2. 方便禱告。因為伊斯蘭教一天要禱告5次,所以男性經常穿涼鞋,方便脫鞋洗足後進入清真寺禱告。

3.氣候炎熱。其他鞋子不透氣,還是拖鞋最舒服。

綜上,中東人酷愛涼鞋。據說,迪拜機場給上班的工作人員配備的鞋子就是涼鞋。

吃飯

在主食方面,中東人首選的是大餅,其次則是米飯。

中東大餅:由小麥麵粉和水發酵後烤制而成,鬆軟可口。烤制完成後的大餅,會被裝入塑料袋中一包包售賣。常見吃法是把大餅撕一小片,再包入烤肉、豆醬和蔬菜沙拉,吃起來口感豐富。中東人喜愛的豆醬是胡姆斯醬,把煮好的鷹嘴豆磨碎,然後根據個人口味加入不同調料加工即可製成。

米飯:之前出差去在阿布扎比時,在阿布扎比(阿聯酋首都)的酒店吃早餐時,點了一份蛋炒飯,發現他們用的米飯米粒細長,吃起來又乾又松,而且完全沒有味道。後來我去搜了下才發現,這米叫印度大米。大米是在唐代絲綢之路中由波斯人傳入中東的,但和中國人喜歡吃黏潤有嚼勁的短谷米(比如東北大米)不同,中東人更愛吃鬆軟輕盈的印度大米。雖然他們有吃米飯的習慣,但沙漠地區又不能大量種植水稻,所以只能進口印度大米,而印度也靠中東成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中東人喜歡吃手抓飯,做法和新疆手抓飯類似,但到的配料會更豐富;除了米飯、羊肉、胡蘿蔔、洋蔥外,還會加上葡萄乾、杏仁等各種乾果,再撒一點藏紅花或姜黃粉,既能增色,又能調味,煮起來香飄四溢。

不過當時在阿布扎比的酒店吃飯的時候,餐廳裡完全沒看到有衛生紙,只有餐巾,需要使用餐巾擦嘴。個人感覺不衛生,畢竟人人都擦,所以最後也沒用。另外中東人吃飯,必須用右手將食物送入嘴裡,而不能用左手,他們認為左手是不潔的,因為在他們上廁所的時候,左手用於清洗pp的。同樣,在遞東西或者接東西的時候,也必須用右手,否則就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在中東一些國家的商超力,可以先把零食吃完或者把飲料喝完,然後拿著空袋子或者空瓶子去結賬,當時我們在摩洛哥時嘗試了一次,確實可以,在商場邊逛邊吃的感覺很奇妙。

住、行、娛樂

說完中東人衣、食,我們再來聊下住、行、娛樂。這個我就說說在阿聯酋、埃及、摩洛哥、黎巴嫩、約旦這幾個國家出差時候,體驗到的一些值得聊一下的點。

1. 阿聯酋的馬桶

在阿聯酋出差時候,我們住的酒店房間裡,都有兩個馬桶。其中一個馬桶,造型比較獨特,我開始以為是用來洗手的。

後來網上查了下,發現並不是這樣,這個淺淺的叫淨衛器。中東一些穆斯林國家不用廁紙,但清潔是穆斯林很重要的信仰,所以在每次小便或者大便後他們都要洗乾淨私處,有這樣一個馬桶,對於穆斯林來說相當方便,上完廁所直接坐在淨衛器上用水清洗。在酒店大堂的公共衛生間裡,則只有一個單獨的馬桶,但是旁邊配有一個噴水的水槍。所以是有手洗和直衝兩種方式來清洗pp。(還好我當時沒去洗手)給兩張圖大家意會一下,我就不詳細解說了。

2. 速度最快的過山車

法拉利花400億,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建設了全球唯一的法拉利主題樂園法拉利世界,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室內樂園。裡面的過山車「羅薩方程式」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過山車。在4.9秒內可達到240km/h,起步比法拉利還要快。我在坐「羅薩方程式」之前,也在廣州的長隆樂園體驗過90度垂直俯衝的「垂直過山車」。但我膽小,全場閉著眼睛,感受不太出差別,唯一感受就是「羅薩方程式」瞬間加速帶來的窒息感和「垂直過山車」垂直跌落帶來的失重感,都讓我非常害怕,我怕這玩意出事故,讓我英年早逝。

3. 埃及的車

在埃及時候,用優步叫車,但叫到的車,車牌數字不是1234567890,而是阿拉伯數字,核對車牌號碼很麻煩,而且司機普遍英文不好。埃及首都開羅,最大的特色就是擁堵的城市交通,開羅人開車幾乎都不遵守交通規則,四處橫行,而且全部都是特別破的車,這個國家不光文明歷史比較古老,就連大街上跑的汽車也很的古老,幾十年以上的老車比比皆是。原因是埃及沒有強制報廢政策,也沒有排放標準的硬性要求,只要車子沒毛病,再老的車都可以開上路。埃及也是一個石油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所以當地的油價也不算高,這也是這些油耗高的老爺車依然可以上路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於收入水平的限制,埃及人民對二手車需求更高。大街上跑的日本車居多,也見到了國產車,比如吉利,在埃及,吉利車就是高檔車了。

4. 埃及女性對足球的熱愛

在埃及有次我們出來吃晚飯,剛好趕上非洲杯,埃及對陣烏干達,發現女性也喜歡看球,很多是一家大小出來看球的。進球的時候,女性歡呼的比男性還熱烈。後來查閱資料得知,埃及每逢有國家隊比賽,絕對是全國人生活中最大的事。比賽時街上幾乎就沒有行人,在國內幾乎所有的女性都有自己支持的球隊。就像中國陌生人聊天互相詢問星座、屬相一樣,埃及人見面基本都會問對方是國內哪支俱樂部的擁躉。足球在埃及,絕對稱得上是第一運動。

5. 黎巴嫩的街頭

黎巴嫩是當今世界上文化、宗教最為多元的國家之一。在中東,這絕對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在黎巴嫩,伊斯蘭教、基督教等不同教派基本和平共處,教堂和清真寺並肩而立。黎巴嫩也是中東阿拉伯國家中最為自由開放的,在被法國殖民統治期間,當地的文化和當地人的生活習慣都受到了法國人的影響,現在法語和英語在黎巴嫩的普及程度都很高。

由於黎巴嫩戰火連天矛盾不斷,在黎巴嫩,我們隨處可見充滿彈孔的建築和實槍荷彈的軍事人員,而黎巴嫩居民也可以合法持有槍支。許多地方屬於不得靠近、不許拍攝的禁區,包括我們居住的酒店也是。我也真的沒敢拍,因為我害怕當我舉起手機,子彈穿透我的胸膛。而且在黎巴嫩,我真實看到了電影《何以為家》上的場景:小男孩小女孩,背著自己的弟弟妹妹,在大街上敲車窗兜售紙巾,黎巴嫩人民遭受了太多苦難。

6. 死海的水

死海位於以色列、約旦交界,湖面海拔-422米,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由於湖水含鹽量極高,魚兒難以生存,岸邊也沒有花草,所以被稱為死海。泡進死海裡,感覺自己就是一塊被醃制的肉,嘗了一口死海的水,又咸又苦。死海只能浮著,但不能游泳,因為如果海水不慎濺入眼睛,可能會將眼睛灼傷。如果身上有傷口,泡進死海,就能體會到「在傷口上撒鹽」的酸爽。下面是我,漂浮在死海上的一頭豬。臨走時我們還抓了一塊死海裡的鹽,以及一根不知道泡了多久,已經脫水變黑的樹枝。■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