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戰爭潛力

虛聲

俄烏戰爭打到現在,已經持續了將近一年,而且看不到結束的跡象。俄軍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開戰之前,俄軍實力是地球村公認的前三。鑒於此前在敘利亞和哈薩克斯坦的表現,很多人都認為,俄軍會在一馬平川的東烏平原上縱橫無敵。

然而戰爭的進程卻出乎預料,俄軍打得遠不及預期。於是又有很多人認為俄羅斯完犢子了。實際上俄羅斯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當大家以為它行的時候,往往就不行;當大家以為它不行的時候,暗戳戳地又行了。

尤其是俄羅斯大張旗鼓地發動軍事戰爭時,如克里米亞戰爭和一戰,往往都沒有好結果;當俄羅斯開始被迫防守反擊玩命時,尤其是俄羅斯人認為自己在拯救歐洲或世界時,如反拿破侖和希特勒戰爭,又能爆發出驚人的能量。

如果要評價俄羅斯這種獨有的奇特表現,就應該充分挖掘俄羅斯的戰爭潛力。

談到戰爭潛力,對大部分國家而言,主要就是戰爭機器的實力。但俄羅斯是特殊的,它的戰爭潛力遠不止戰爭機器那麼簡單,還會外溢到國家體制和文化體系。

所以談俄羅斯的戰爭潛力,要從三個層面解讀:

層面1、戰爭機器

層面2、體制系統

層面3、文化信仰

壹、戰爭機器

俄羅斯的戰爭機器非常有趣。

2022年10月份的時候,俄軍在伊久姆和紅利曼失利,拉平上將成了替罪羊。普京的兩位心腹愛將卡德羅夫和普里戈津對拉平展開猛烈抨擊。

普里戈津說他「德不配位、欺上瞞下、平庸無能」。

卡德羅夫更是火力全開,表示應該「將拉平降級為普通士兵,剝奪他的獎勵,並作為機槍手送他上前線,用鮮血洗刷他的恥辱。」

卡德羅夫罵拉平時,還是中將;隨後不久,就升級為上將。

當時輿論界都以為拉平完蛋了,肯定會被秋後算賬,能保住命就不錯了。然而幾個月之後,事情發生了反轉。前不久格拉西莫夫到前線,拉平變成了總參謀長,相當於級別還升高了。這個現象說明,普京還是想保持軍方高層團隊的穩定,營造一種俄軍雖然進展不順但一切並沒有失控、戰爭遊戲還可以繼續玩的狀態。

要明白俄羅斯戰爭機器的戰鬥力,需要搞明白三個基本要素:軍銜傳承、軍區變革和兵役制度的制約。

01、軍銜傳承

軍銜,意味著晉升機制,是釋放戰鬥力的一種基礎性制度。

俄羅斯的軍銜體系源自於蘇聯。眾所周知,蘇聯的最高軍銜是各種元帥,包括軍兵種元帥、軍兵種主帥、蘇聯元帥等等。這裡解釋下,蘇聯真正意義上的最高軍銜是「大元帥」,不過只有斯大林一人,因此一般意義上認為元帥是最高軍銜。

蘇聯之所以有那麼多元帥,主要是因為蘇聯從誕生之初就一直在打仗,而且經歷過第二次世紀大戰這種最殘酷的戰火洗禮。除了元帥軍銜外,還有將官、校官、尉官、准尉、士官、士兵共6個等級,這也是俄羅斯軍隊當前所採用的軍銜等級。

整個俄羅斯時代僅僅出現過謝爾蓋耶夫一位元帥(他爸尼古拉·謝爾蓋耶夫是蘇聯海軍元帥,參與過內戰和衛國戰爭;他本人因在戰略火箭軍領域的貢獻被葉利欽封帥)。

俄軍現階段最高軍銜是大將。國防部長紹伊古、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內務部長科洛科利採夫、俄軍南部軍區司令德沃爾尼科夫、俄羅斯國民近衛軍總司令佐洛托夫等人,都是大將。換句話說,他們的貢獻都沒有達到元帥的水平。原因其實很簡單,烏克蘭戰爭之前,俄羅斯並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不具備誕生元帥的條件。

對俄羅斯來說,現階段的烏克蘭戰爭已經達到誕生元帥的級別。

如果俄羅斯徹底打贏,普京肯定會大封功臣,俄軍估計會出現三個以上的元帥。

如果俄軍能守住現階段佔領的那些領土,普京也會為了提升士氣而封一兩個元帥。

如果俄軍最終失敗,那必然是災難性的。不僅元帥不會誕生,甚至俄軍的整個晉升機制都會被摧毀。對普京本人來說,也是一場災難。他的基本工作之一,就是維護俄軍管理層的穩定。這個管理層不僅包括俄羅斯國防軍,也包括瓦格納雇傭軍,以及卡德羅夫為代表的地方軍閥。

所以才會出現上訴現象:拉平前線不給力,最後職位上升了(升級為總參謀長);卡德羅夫痛罵拉平,最後級別上升了(升級為上將)。其實這些都是普京為維護俄軍高層穩定而籠絡大家的手段。

現在的俄軍基本結構是「三軍種三兵種」:陸軍、海軍、空天軍和戰略火箭兵、空降兵、太空兵」。單憑現在投入到烏克蘭的軍事力量(並不代表俄軍戰爭機器的全部),並不足以贏得烏克蘭戰爭。

造成俄軍如此窘境的原因在於另外兩項基本軍事制度。

02、軍區變革

俄軍第二個基本制度是軍區。

俄羅斯的軍區制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東羅馬帝國時代。當時東斯拉夫人全面倒向東羅馬帝國,皈依了東正教的同時,也引入了東羅馬的軍區制度。該制度的基本邏輯,是在正常的國家行政區劃的基礎上,依照國家的軍事戰略需求,將國家劃分成若干個軍事區域,用於備戰與戰爭。

蘇聯推翻了沙俄,但也繼承了沙俄的軍區制度,最初只有11個軍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面對納粹德國的瘋狂進攻,蘇聯軍區先後擴增到30個。它們橫跨歐亞大陸,從遠東到東歐各地,總兵力達到1000萬以上。冷戰時代,蘇聯長期維持400多萬的常備軍,軍區數量經過合併之後,下降為16個。蘇聯之所以要那麼多軍隊,是因為蘇聯的佈局是和美國打世界大戰,為全面戰爭做準備。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的領土面積大幅減少,軍費支出大幅減少,再加上想和西方和解,就把軍區數量降為8個。這個過程中,葉利欽獲得了最高的權力。1998年,葉利欽把權力移交給普京的前夕,又簽署法令把8個軍區合併為6個,即莫斯科、列寧格勒、北高加索、伏爾加河沿岸–烏拉爾、西伯利亞和遠東軍區。

 為什麼要強調軍區變革呢?因為每次軍區調整,都意味著軍事力量重組,意味著最高領導人變更。普京時代最大的軍事變革,相當於把原來的六大軍區變成四個方面軍。

再加上在2021年,北方艦隊正式由軍種作戰力量升級為獨立的軍事行政單位,成為與俄羅斯四大軍區具有同等作戰指揮權限和行政級別的「第五軍區」,俄羅斯現在的軍事版圖是這樣的:

普京時代的軍事改革出現了三個重要人物。

首先是文職出身的謝爾久科夫。這位老鐵的改革思路就是模仿美軍,試圖將蘇俄幾百年傳統的「師·團」單位轉變以「旅」為單位的「輕、快、靈」模式。

謝爾久科夫的手段就是把刀揮向軍事人員(約20萬名官員被解職)與軍事單位(10個軍事單位被解散),有點拆飛機買零件的意思。軍改最顯著的變化是,讓軍隊出售資產不再經商,專心投入軍事訓練;但也導致俄軍更加依賴雇傭軍。所以從這次烏克蘭戰爭可以看出,俄軍大規模戰爭能力下降,但瓦格納雇傭軍實力強勁。

由於謝爾久科夫實在過於書生意氣(類似康梁變法),在俄軍內部引發強烈反彈。再加上他本人捲入腐敗案(貪了很多)和桃色案件(和女秘書做了不可描述之事),惹惱了老丈人(當時的總理)和大師兄(普京總統),被迫下崗。他的接班人正是紹伊古,普京時代軍改第二個重要人物。

紹伊古也不是軍人出身,他上台之後還是按照普京的意圖繼續搞改革,但並不是繼續繼承謝爾久科夫的改革,而是對謝爾久科夫改革踩剎車:暫緩裁減機關、重建了大量軍事院校,恢復了部分師團結構;主要購買國產武器,放棄歐洲武器,還恢復了部分師團(如第4近衛坦克師),減輕了俄軍內部矛盾。

經過紹伊古一番折騰之後,俄軍成了既有舊軍團也有新軍團、既有雇傭軍也有軍閥部隊,軍事術語叫BTG(營級戰鬥群),有點大雜燴的感覺。紹伊古憑借這次改革,穩坐國防部長位置,成為普京的左膀。

當然俄軍自己不覺得大雜燴,他們認為這是在實踐「混合戰爭」。這是普京時代軍改第三個重要人物格拉西莫夫的理念,主要思想就是除軍事作戰外,還涵蓋信息技術、社會、經濟、心理戰、輿論、法律等層面的對抗。憑借這套思想,格拉西莫夫成了普京的右臂。

紹伊古和格拉西莫夫這對普京身邊的「臥龍鳳雛」主要追求兩點:

1、在營一級上就解決了步坦協同、步炮協同、破障開路等問題,同時加強了與陸航、空軍、特戰部隊、電子對抗部隊的聯繫。

2、通過衛星終端、數字化移動網絡設備的裝備,合成營可以及時呼叫陸航武裝直升機、空軍戰鬥轟炸機對敵發動空襲,電子對抗部隊對敵方地域實施通訊干擾壓制。

但是由於俄羅斯軍費不足、高端製造業拉胯、信息水平有限,再加上貪腐嚴重,造成俄軍戰鬥力大打折扣。所以這次烏克蘭戰場,俄羅斯國防軍表現很一般。

對普京來說,軍改帶來的最大變化是,他本人通過軍改徹底掌握了俄羅斯的戰爭機器。再加上普京本人在俄羅斯政治威望很高,所以不論戰爭打成什麼樣,普京在俄羅斯都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

現在的俄軍,尤其是小卡德羅夫的車臣武裝和瓦格納雇傭軍,給人感覺不是在為俄羅斯打仗,而是為普京本人打仗。話說回來,如果沒有普京本人的威望加持,俄軍表現很可能更糟糕(參考第一次車臣戰爭)。

如果俄軍想取得更大的戰果,必然要改革另一項基本制度,即改變俄羅斯現有的兵役制度。

03、俄軍兵役制度

如今俄軍的瓦格納雇傭軍戰鬥力優於國防軍的現狀很不正常。

工業文明之前,主要兵役制度有三種,

府兵制,主要特點是兵農合一、籍民為兵,指揮權一般在政府手裡。中國比較強勢的朝代,漢朝和唐朝前期、明朝,都是府兵制。

世兵制,士兵終身為兵,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世代當兵。少數民族政權,人丁稀薄,比如元和清,會用這個套路。但一般情況下,傳幾代就會腐敗,參考清末八旗老爺兵。

募兵制,政府或地方豪強招兵買馬。

這個制度在中國歷史上負面案例太多,比方說宋朝募兵制,導致戰鬥力衰弱。唐朝中後期,從府兵制轉向募兵制之後,造成軍閥割據,遭遇毀滅。西方的羅馬帝國也毀於雇傭軍。

募兵制的優點在於有利於軍隊職業化。

工業文明到來之後,海權帝國的英美把募兵制發揚光大。

大英帝國依靠募兵制鍛造出高素質的職業軍人體系,打下日不落帝國。

美軍從1973年開始,也轉向募兵制。一名新入伍士兵月薪大約1430美元,普通中士的月薪大約3000美元,從軍校畢業的少尉月薪大約4000美元,官銜越高,工資越高,和印度類似。美國那天文數字的軍費中,很大一部分用來給官兵發工資。

蘇聯原本是搞義務兵役制,尤其是衛國戰爭時代,幾乎全民皆兵。戰後雖然根據《普遍義務兵役法》,所有男性都有義務服兵役,需要按時登記註冊;但服兵役的比例大概是1∶3或1∶4。

到了阿富汗戰爭時代,由於普通義務兵傷亡較高(服役期短,經驗不足),蘇聯也開始嘗試引入募兵制,即「根據自願原則,按合同服役」。這個改變激發了部分軍人的熱情,嘗試從事雇傭軍。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在蘇聯時期就服過兩次兵役,先是義務兵,然後雇傭軍。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採取義務兵與雇傭軍雙軌制。但是由於俄羅斯把義務兵的服役年限降為12個月(主要是為節約軍費),導致義務兵的軍事素質再次下降,在第一次車臣戰爭中非常狼狽。於是俄羅斯政府(葉利欽)先承諾「不在高烈度衝突中使用義務兵」,後來普京乾脆於2002年立法規定,義務兵不承擔出國作戰任務(2019年又修改條款,服役超過四個月的義務兵可以前往境外執行任務,但一般不會派往一線參戰)。

俄羅斯逐漸依賴雇傭軍。俄烏戰爭前夕,俄軍總兵力100多萬,雇傭軍大約40多萬。根據俄羅斯法律,只有這部分雇傭軍可以出國作戰。

40多萬這個數字聽起來不少,實際上包含了全部軍兵種和很多特殊崗位,真正到陸軍一線戰鬥單位的雇傭兵並不多。這種情況下,俄軍就非常依賴一些精銳的瓦格納雇傭軍。

然而瓦格納雇傭軍雖然戰鬥力不錯,但數量有限,無法發起大規模戰役。烏克蘭戰爭越打規模越大,顯然不是一支精銳的雇傭軍能解決的問題。

所以俄羅斯現在的處境,想要發揮戰爭機器的全部潛力,需要修改兩條法律。

其一,把義務兵服役時間延長到兩年或三年,進行高烈度系統化訓練。

其二,允許訓練之後的義務兵出國作戰。

不過現在普京對動員大規模義務兵出國作戰很謹慎。畢竟當年阿富汗戰爭的案例在先,以義務兵為主體的蘇軍最後還是失敗了。現在西方對烏克蘭的支持力度遠勝當年對阿富汗的支持,俄羅斯估計也沒有想到西方這次會如此團結。拿林元帥的話說,原本準備了一桌菜,不小心來了好幾桌客人。

如果俄羅斯要大規模出動義務兵去烏克蘭作戰,那麼戰爭的影響將會從軍事機器外溢到整個體制。這就涉及到俄羅斯政治體制層面的戰爭潛力。

貳、體制潛力

體制層面來說,俄羅斯的戰爭潛力可以有兩層理解。

狹義上是指體制層面的動員潛力:

2022年10月份,俄羅斯準備動員增兵時,卡德羅夫通過社交媒體說了這樣一段話:俄羅斯的執法機構還有大約500萬人員可以動用。這些機構涉及俄緊急情況部、安全局、對外情報局等多個部門。

卡德羅夫表示,如果把這些機構裡面的一半人拉出來,也就可以集結250萬軍隊,足以「摧毀任何西方軍隊」。

換句話說,即便是俄羅斯體制內的特殊機構,戰爭潛力也是極其巨大。

廣義層面是指社會面動員潛力:

俄羅斯是一個疆域廣袤的聯邦制國家,形式上有自治共和國(22個)、邊疆區(9個)、州(46個州)、聯邦直轄市(3個)、自治區(4個)、自治州(1個)等6種,共85個聯邦主體。如果攤派下去,每個聯邦主體徵兵一萬,就可以徵集將近百萬大軍。

葉利欽時代,有些聯邦主體(如車臣和韃靼)經常鬧分裂。普京上台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手段加強中央集權,加固了俄羅斯的向心力,同時提升了個人權威。

普京的手段就是恩威並施。

所謂的威,即不惜一切代價鏟除分裂勢力,如車臣叛軍。

所謂的恩,即懷柔手段,例如給予卡德羅夫家族榮耀;例如重用韃靼精英格拉西莫夫。

通過恩威並施,鼓勵少數民族參軍,並且成為雇傭軍,從而提升他們對國家的認可度。這次烏克蘭戰爭,大部分俄軍來自於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當然犧牲的士兵,多半也是來自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

從社會層面來說,極端情況下(如拿破侖或希特勒打到莫斯科),俄羅斯可以回到衛國戰爭時代全民皆兵的狀態。這就涉及到俄羅斯的文化體系。

對於任何國家來說,最大的潛力都源自於文化層面的信仰。

叄、文化信仰

仔細研究下東斯拉夫人歷史,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現象一、有時候特別猛。

1、俄土戰爭,雙方打了十輪,俄羅斯直接把奧斯曼帝國搞散架。

2、拿破侖戰爭時代,沙俄帝國獨自擋住了歐洲的進攻。

3、希特拉戰爭時代,蘇聯擋住了納粹德國大部分力量。正是這些戰爭奠定了東斯拉夫人(沙俄、蘇聯、俄羅斯)在地球村的江湖地位。

現象二、另一些時候特別爛。

1、克里米亞戰爭,巔峰時代的沙俄被搞得灰頭土臉。

2、第一次世界大戰,沙俄把自己打沒了。

3、入侵阿富汗,把巔峰蘇聯耗得元氣大傷。

同樣都是東斯拉夫人,這些戰爭表現差距之大,簡直不可思議。為什麼會如此這般呢?這個問題我思索了很久,認為關鍵因素就在於東斯拉夫人精神深處的「救世情結」。

俄羅斯人信仰東正教,其核心就在於「救世」。

簡單來說,當東斯拉夫人認為自己在拯救世界時,就會特別猛,經常開掛。東斯拉夫人搞奧斯曼帝國最來勁,因為奧斯曼帝國滅了東羅馬、佔了東正教祖庭。皈依東正教的東斯拉夫人,不顧一切把奧斯曼帝國搞解體。

拿破侖入侵沙俄,本質上是十字軍東徵的近代版,是天主教對東正教的征伐。所以東斯拉夫人選擇死磕。

蘇聯雖然否定了宗教,但蘇聯搞的布爾什維克主義,在當時是一種比東正教更為強有力的救世思想。所以東斯拉夫人為了布爾什維克,放棄了東正教。當希特拉入侵蘇聯時,再次激發了東斯拉夫人的救世情節。

再沿著這個「救世思路」往下看,蘇聯之所以被美國忽悠解體,就是因為在冷戰對抗之下,救世逐漸演變成了滅世。東斯拉夫人又放棄了布爾什維克,重拾東正教。當俄羅斯發現北約繼續東擴時,感覺自己被騙了,於是又發動了烏克蘭戰爭。

當東斯拉夫人沒有感覺到自己在拯救世界時,表現就經常拉胯。大家可以對照那些東斯拉夫人表現拉胯的戰爭,要麼是在境外作戰,要麼和精神信仰無關。那時候的俄軍就顯得吊兒郎當,缺點被大幅放大。中國由於自古以來是世俗社會,不論專家學者還是普通輿論界,在研究別的民族國家時,經常忽略精神層面的要素,這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但是說實話,烏克蘭戰爭很難打到「精神信仰」這個層面。

一方面來說,俄軍是跑去打烏克蘭,難以激發所謂的救世情結。再加上很多俄羅斯人對烏克蘭人實在恨不起來等一系列因素,所以俄軍戰鬥力表現不及預期。俄羅斯急吼吼地把東烏四州「公投入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試圖用領土刺激俄羅斯人的戰爭激情。

另一方面來說,烏軍也很難打到俄羅斯本土,去刺激俄羅斯人保家衛國的情懷。原因也很簡單,俄羅斯至少還有核威懾。由於全球最大核武庫的存在,不論是烏軍還是北約,都很難大規模進攻俄羅斯本土,俄羅斯也不好直接使用核武器。

那麼大家可能好奇,俄烏戰爭最終會以什麼樣的方式結局?

肆、幾種結局

第一種結局,板門店模式。

打到某個時間段,俄羅斯和美國達成協議,就地停火。烏克蘭就像當年的韓國一樣,即便不在停火協議上簽字,也無力繼續打下去。不過目前看,這種模式概率較低,因為東斯拉夫人沒有東亞人的政治智慧。

第二種結局,克什米爾模式。

印巴打打停停已經幾十年,俄烏之間也可能選入這種僵局。這是一種漫長的戰爭,也符合現階段的局勢。

第三種結局,斷裂式。

美國、俄羅斯或歐盟的一方出現坍塌解體,造成戰爭迅速結束。

如果沒有美國,烏克蘭肯定擋不住俄羅斯。

如果俄羅斯內部出現問題,將面臨二次解體的風險。

但是這種局面,誰也不知道會不會出現,或者何時會出現。

所以綜合來說還是維持之前的判斷,俄羅斯發動全面戰爭或核戰爭的概率極低,戰爭會演變成漫長的拉鋸戰。■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