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極力慫恿台軍建立所謂「不對稱戰力」,無人機部隊就是其中之一。台灣「國防部」7日舉行新聞發佈會,罕見地透露了台軍當前擁有和研制中的所有無人機型號,零零碎碎合起來一大堆。
雖然看起來多,只是仔細分辨就能發現,台軍無人機水準實在差得太遠了……
按照台軍發佈的消息,台軍當前已經列裝了「紅雀2」微型無人機、「銳鳶1」型中型無人機、「陸軍戰術近程無人機」和「劍翔」反輻射攻擊無人機四種型號,同時公佈研發中的「騰雲」大型無人機、「銳鳶2」型無人機、「紅雀3」型無人機與巡飛彈。
其中性能最先進、續航能力最強的是「騰雲」大型無人機。台「中科院」透露,該無人機正進行作戰測評,即將量產,至於未來的量產數量則被「列入機密」。
不過關注台軍動向的軍迷應該都清楚「騰雲」無人機的崎嶇研制道路。該項目早在2015年就正式對外公開,主要技術指標與美軍早期「捕食者」無人機看齊,具備長時間晝夜偵察能力。但鑒於「中科院」有限的研制能力,台軍對其實際測試中表現出的性能並不滿意。2021年9月,一架「騰雲」無人機在台東訓練時因制導系統故障而墜毀,更加深了台軍的疑慮。
此後台「中科院」不再出動該無人機升空測試,而是啓動了新一代「騰雲」無人機的研制。台軍官員說,新一代「騰雲」無人機使用的發動機與台灣向美國求購的MQ-9B「海上衛士」無人機是同一型號,可以滯空24小時、飛行距離超過1000公里,還可改裝成武裝型等。結果呢?在台灣去年的實際測試中,該機最長續航時間才10小時……
已經有人嘲諷稱,台軍「騰雲」無人機還比不上大陸快遞公司使用的貨運無人機。2017年順豐快遞宣佈引進「雙尾蠍」大型無人機承擔空中運輸任務,該機載重1.2噸,巡航時間35小時,航程可達3000公里,主要性能皆超過「騰雲」無人機。
老司機承認,「雙尾蠍」大型無人機的性能在國際上也都是超一流的,拿它跟台軍「騰雲」無人機相比實在有點欺負人了。可再看看台軍其他無人機,也都實在擺不上台面……
例如台軍現役最先進的量產無人機是「銳鳶1」型中型無人機。2010年台灣陸軍以「銳鳶項目」為名,採購8套共32架該型無人機。隨後因為接收的第一批4架全部墜毀,遲至2013年才正式服役。由於「銳鳶1」無人機價格不菲、使用不便、事故頻發,被台陸軍嫌棄,於2017年9月全部轉給了台海軍。據統計,自服役以來,至少11架「銳鳶1」無人機因不同原因墜毀。
台軍另一種大量裝備的無人機是「紅雀」微型無人機。台灣海軍陸戰隊總共只採購了30架「紅雀」無人機,結果僅2017年就有3架墜毀。台軍反饋稱該機的故障率相當高,而且只能在300米以下高度才能偵察拍照,非常容易遭到對手反制,因此實際使用率很低。台灣「海巡署」原計劃採購一批「紅雀」無人機,但測試發現其續航力不足,巡航距離僅及於艦船上人員目視範圍內,也無法在稍微惡劣的天氣起飛,回收時更必須另派小艇,作業困難,最終因「性能不符合要求」而放棄採購計劃。
或許是受到去年「800架台灣無人機在烏克蘭參戰」傳聞的啓發。這次台軍還宣佈將採購3000架「軍用商規」無人機,也就是按照軍用標準製造的商用/消費級無人機。或許台軍認為這種無人機構造簡易,生產沒有問題,但台灣《聯合報》8日的評論稱,可能事情並不如想像的那麼容易。
報導舉例說,去年大陸民用無人機一度「頻繁騷擾外島防區」,台灣民間廠商認為防禦無人機技術不難,因此主動要求承擔研制任務。但台軍在小金門進行的實際測試中,各家民間廠商搬來自行研發的各種裝備,結果無一家系統能通過測試。「有廠商認為是金門當地海岸地形崎嶇,要求擇地再次檢測,結果在宜蘭大福兵試場的測試結果仍然相同」。據稱,台灣民間公司研制的無人機預警系統,對於從海面30米高度接近的小型無人機,因海上雜波影響,根本沒有任何反應,一直到將威脅目標飛行高度提高到70米,才有部分廠商系統能夠發現目標。
台媒還提到,儘管「中科院」生產的軍用無人機性能「長年來不盡如人意」,但從軟件系統到硬件,好歹都是自行架構研發,廠商都有做「背景審視」,借此排除「紅色供應鏈」;而台灣民用無人機企業要節省經費,大多使用國際通用的開源軟件,其中不乏由大陸開發的軟件,這算不算「紅色供應鏈」?又要如何排除?■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