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年,美國是圖窮匕見,對我們的遏制已經完全公開化,很多操作可以說都是不講規矩,沒有底線的行為,這就讓很多人對美國越來越厭惡,恨不得把它從地球上抹掉。
但是有一說一,我們跟美國之間的這種關係,過去的看法是,好也好不到哪去,壞也壞不到哪去。但是依現在形勢的發展看,好肯定是好不到哪去了,壞究竟能壞到什麼程度,現在可不好說。
很多人基於現在美國的操作,一有機會總有種必欲除之而後快的想法,但實際上長期以來,我們有自己的一套內在邏輯,雖然會隨著形勢的變化進行調整,但總體上,內核是一樣的,如果要給這個內核做一個概括,那就是簡單的一句話,為了自己的發展。
圍繞這個核心,我們再看長期以來,我們的國際博弈,對外鬥爭,不管是長期戰略選擇,還是短期決策的進行,都是最大程度的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而不是反過來。
那麼在現時這個階段,我們的對美鬥爭,依然可以分為長期戰略和短期策略兩個部分,但不管哪個部分,都不會脫離為了自己的發展這個內核。
從長期戰略上講,從我們最早提出趕英超美的時候起,我們實際上就是要追趕和超越西方的工業化發展水平,為此我們有自己的戰略規劃和節點安排,這個過程雖然是曲折的,但是目標卻一直是明確的。
今天我們正前所未有的接近於這個目標,從戰略上講,誰也不能阻擋我們的復興進程,但與此同時,這會對美國的霸權形成威脅,這是一對客觀上的結構性矛盾。是我們放棄復興,還是美國放棄霸權,必將做出一個選擇,而且只能二選一。
從我們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復興就是發展,但是霸權卻是某種程度上對於其他國家發展權的壟斷。換句話說,我們沒得選。
所以長期戰略上,也很簡單,就是堅決維護我們的發展權,誰也不能阻擋這一歷史進程。在外部,誰阻擋,誰就是我們14億人的敵人,在內部,誰破壞,誰就是歷史的罪人。
那麼在外部的國際博弈中,我們長期的戰略選擇,就是必然服務於這個主題,這個主題的核心,還是為了自己的發展。
不管是建國初期,為了實現初步工業化向蘇聯靠攏,還是為了獨立自主後來與蘇聯決裂,亦或是再後來為了發展改革開放融入西方市場,又或是今天,與美國的針鋒相對,從宏觀視角去看,為了自己的發展這一主旋律沒有變過,而且我們一步一步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現在美國要阻擋我們的發展,那沒得說,我們的新要求是,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過去的問題是很多人不敢鬥爭,現在面臨的部分問題是,還有很多人不善於鬥爭。
這裡說的不善於鬥爭,就涉及到一個短期鬥爭策略的選擇問題。
我經常講一個話,短期策略的緩和,不等於長期戰略的媾和。很多人理解不了這裡面的區別,總是把二者混為一談。其實要區分它們並不難,那就是看短期緩和是否要犧牲長期利益,只要短期的緩和,有利於長期的戰略利益的取得,哪怕是短期做出部分犧牲也是值得的。
外部的博弈和鬥爭,不是一邊倒的優勢在我,自然就需要講鬥爭策略。現在經常有人調侃,老大和老二打架,最後老三沒了。但實際上我們幾十年前就是老三的角色,但事實的真相是蘇聯沒了。
為什麼我們可以游刃有餘的轉化矛盾,借勢崛起,這離不開我們的鬥爭智慧,不可能一味的蠻幹,那樣活不出前三集。
除此之外,還有個問題也很重要,我們看國際博弈,最重要的是看在做什麼,而不是在說什麼。在這方面,國際上的反面典型就是俄羅斯,過去反美反霸權,話說的最狠,但行動上往往很軟,其實也是用宣傳彌補行動能力上的不足,聽著很爽,但行動一等就是很多年,我們媳婦都熬成婆了,俄羅斯是拖不下去了,才開始扛旗。
而我們很多時候,恰恰相反,做得多,說的少。
這就不得不說我們的短期策略選擇,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靈活的,但實際操作中,服務於長期戰略的選擇,也會始終堅持。這就要看長短期的主要矛盾分別是什麼,什麼緊急,什麼重要。
以當下舉例,如果我們站在更宏觀的視角去看,長期戰略上的結構性矛盾,在未來很可能導致衝突風險越來越高,,這一塊我只能點到為止,就是一方面俄羅斯在西邊翹首以盼,一方面美國金融週期走到盡頭,內部矛盾卻束手無策,這兩方面的擠壓之下,都意味著戰略層面的平衡,在短期內面臨巨大的壓力。
那麼在這個情況下,尤其是前幾年疫情對就業比較多的服務業影響較大的情況下,利用今年這個短暫的時間窗口期,抓經濟將復蘇,盡可能為最多的普通人回血存力,以防形勢惡化,是不是就是一個很緊迫而重要的事情?
那麼短期策略的選擇和長期戰略的一致性,站在防患未然這個角度,還有什麼不好理解的嗎?只要短期策略里,不出現對長期戰略的損害,是很容易看出區別與內涵的。
長期戰略,貴在堅持,短期策略,貴在靈活。最怕的就是把兩個反過來操作,在戰略上靈活,在策略上堅持,那樣是很容易出問題的。
剩下的未竟之語,大家可以自己細品一品。■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