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我們現在正在經濟週期的底部。當然,有些人也認為底部之下還有底。不過不管怎麼看,現在的經濟形勢確實已經足夠差。無論是生產端還是銷售端,無論是投資還是消費,都呈頹靡之勢。
這也讓很多人憂心忡忡,網絡上乃至社會上的戾氣也明顯增多。
這明顯不是個好的現象。但某種意義上。也是不可避免的——畢竟,經濟有週期,在科技紅利觸頂,美聯儲又發起近三十年最強加息,將利率抬高到5的高位的情況下,全球經濟必然都會被拉下水——中國也不可能完全例外。甚至,接下來如果美國那邊崩盤,我們還會面臨更加激烈的疾風驟雨。
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未來我們真的要進入漫長的滯漲甚至蕭條週期?對於全球,尤其是西方來說,恐怕是的;但對於我們來說,則未必。在之前的相關文章中,雲石君已經多次說過,我們是有政策儲備的,而且儲備的厚度可以說是全球主要國家中最雄厚的一個;產業升級方面,我們推進的也比較順利,以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電池為等新三樣為代表的新生產力,哪怕是在這個經濟底部週期,也依然在蓬勃發展。而且,即便是GDP增速縱向已經跌至谷底,橫向對比,上半年5.5的增速,依然是全球主要國家中的最高——而且這還是CPI已經降至0,通縮說法甚囂塵上的環境下取得的。
所以,面對未來,我們其實還是相對有底氣的,也是足夠的牌可打的。
當然,這並不能消解大家的怨氣——畢竟未來吹的再好,也不過是一種預測;而經濟不景氣則是眼下正在發生的現實。未來怎麼樣誰都不能完全保證,但眼下大家都在挨錘,這是實實在在的。官方不想著怎麼逆轉頹勢,卻光吹什麼好日子在後頭,這如何讓深陷不景氣的大家滿意?
但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官方眼下的戰略定力,恰恰是為了將來的逆襲。甚至,我們當下之所以感到如此困難,除了一部分是大環境影響以外,其實還有相當一部分因素,是官方因勢利導,是早有預謀的提前出清。
前面我們說了,官方手上其實是有牌的。比如大家最關注的房地產,網上一大堆人在喊能打的牌都打了,房地產已經救不活了。但實際上呢——一二線限購全部取消了嗎?利率降到底了嗎?房貸有打七折嗎?棚改重新啓動了嗎?至於基本面,看一下網上「房市崩盤」說法的熱火朝天,本身就證明了,其實是有大把潛在需求存在的——如果真的不想買房了,那根本就不會關注房價漲跌,更不會對房市崩盤這種顯而易見會導致經濟崩潰,進而導致他們失業的狀況有任何情緒化的期待。
無論是基本面,還是政策儲備,我們都有在一二線重啓一輪房地產分化行情的條件。房地產這個事實上的中國經濟最大支柱尚且如此,其他行業就更不用說。
只不過,條件和基礎雖然具備,官方卻始終按兵不動。不光是房地產,就是整個經濟體系,官方也始終只是一句「保持戰略定力」打發,最多就是出台一些縫縫補補的小政策,托而不舉。
為什麼托而不舉?雲石君以前的文章說過,這是要等待時機——也就是要等到美國崩盤,或者至少金融政策全面轉向後再出,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早出了,不僅是幫美國背膨脹,讓我們在中美博弈中處於不利地位,而且也會讓我們在經濟危機總爆發後陷入無牌可打的困境。
這是往後看的。而由這個思路往前推的話,其實我們可以感覺到,現在的困境,其實很可能是一場早有預謀的提前出清。
為什麼這麼說?
其實我們回顧一下過去,就可以明顯感受到,現在和2010年代,幾乎就是兩個世界。整個2010年代,中國經濟可以說是高度繁榮——無論是新型產業還是傳統產業,都稱得上是突飛猛進,民眾整體收入也不斷提升,大家對未來也充滿信心。總而言之,無論是生產端還是銷售端,無論是投資還是消費,都呈火熱之勢。
但這真的是可以持續的嗎?現在的情況大家都知道了——不可持續。當然,很多人有意無意的將其歸咎於疫情。但實際上懂經濟的都知道,疫情最多只是一個加速器,真正的問題,出在科技紅利吃盡後增量觸頂,出在美國債務問題積累引發的經濟危機,出在中國崛起後全球政經格局改變引發的中美博弈——而這些都是結構性、趨勢性的,不會因為某種突發事件而改變。
這些結構性趨勢性問題的存在,意味著過去的經濟增長模式,本來就是不可持續的。一方面要進行產業升級,開闢新路徑另一方面,也要對這些舊模式,以及舊模式下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進行出清。
而且,這些出清,必須要提前行動。畢竟拖的越久,積累的規模越大,擠佔的資源越多,這不僅意味著積重難返,真到總清算那一天,造成的衝擊也就越大。而且,不把資源從這些舊生產力中逼出來,新興產業也得不到足夠的資金和人才,真等到大清算來臨,也就無法及時頂上。
這就有了2016年底的房住不炒,有了2021年對房地產牛市的辣手摧花,有了供給側改革,有了過去幾年的金融整頓和拆彈,也有了2021年出口火熱期各種明裡暗裡的產能限制(比如拉閘限電)。
現在很多人回過頭來,對過去的一些壓制頗有怨言,以今日的頹靡,當倒證前幾年收緊政策的錯誤,認為當時的做法,加重了今天的危機——比如之前對互聯網、房地產乃至部分實體經濟的整頓,現在就很多人有怨言。
但這絕對是混淆視聽。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總是利弊相伴的。哪怕是正常行業的發展,也都是在形成積極影響的同時,帶來各種弊端——互聯網的壟斷和實體經濟的過度衝擊,房地產火熱帶來的高房價,乃至於製造業火熱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產能過剩,這些其實都是為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經濟循環的正常運行埋下隱患。
試想,如果當時不對互聯網金融的無序擴張加以限制,任由其對金融乃至實體大肆滲透,等今日經濟危機來臨,美國悍然加息,以及對中國發動金融戰時,我們的經濟體系會受到多大衝擊?
如果沒有房主不炒結束15—17房地產大牛市,尤其是沒有21年在新一輪牛市冒頭時的辣手摧花,以及三條紅線金融拆彈引爆恆大等地產大雷,而任由房子在過去兩年再漲一輪,任由地方政府和房地產商再瘋狂賣地建房,等到2023年的今天,當經濟危機逼近頂峰,當美聯儲用高息吸取全球流動性,超到天際的房價迭加前兩年賣地建房搞出的天量新房上市,我們的房地產會不會一舉崩潰,進而把經濟體系和金融體系全部帶崩?
同樣,兩年前外部疫情迭加美元世界大放水催生的外貿火熱期間,如果沒有各種或明或暗的產能限制;等現在全球需求大幅消退,這些被當時火熱行情撩的大舉借貸擴張的工廠主,恐怕全都得上天台跳樓——然後留一屁股爛賬給銀行和擔保人。
而以上是生產端的。消費端,大家都無比懷念2010年代,尤其是10年代最後那幾年的那波消費升級浪潮;當時的盛況,與現在的消費降級相比,更是引發大家的無盡感傷和抱怨。
但問題是,那波消費升級浪潮,究竟是什麼樣的底子?那幾年雲石君,看到的新聞,描述的是農村出身屌絲小白領,分明月入幾千卻每天一杯星巴克——以此找到大城市白骨精的感覺;看到的是一群女屌絲背著個LV、GUCCI擠地鐵,到了商圈後先去背街小巷吃頓沙縣,然後蹬著高跟鞋進燕莎國貿,直奔蘭蔻、香奈兒海藍之謎櫃台;看著一幫中產絞盡腦汁假離婚零首付最大限度的背房貸購房;看到的是地產大亨豪氣沖天,拿著各種銀行貸款和美元債拼命高價排第玩高週轉。
屌絲王漫妮、中產深房理、土豪許家印,反正從上到下,一派消費升級的盛況。而消費升級的背後,則是借唄、花唄、小貸、信用卡、房貸、經營貸和各路開發貸美元債——反正都是一屁股欠款。
這種消費升級,背後有足夠的收入或者現金流支撐嗎,能有持續性嗎?如果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社會總財富持續增長,那或許可以。但前面我們已經說了,無論從趨勢性還是從結構性來看,科技紅利觸頂、經濟週期到底和中美博弈激化都不可避免。所以是不可支撐,不可持續的——換句話說,經濟的回落,是必然要來的。而如果任由這種趨勢持續下去,隨著調整乃至滯漲來臨,這些欠了一屁股債的屌絲、中產和土豪乃至地方政府,還有那些被消費火熱撩的心癢癢的,準備砸鍋賣鐵擼貸款大搞擴張的工業生產者和服務業經營者,他們將面臨的是什麼?我們的經濟體系,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全體民眾又將面臨什麼?
那必然是天崩地裂!從生產端到銷售端,從投資到消費,全方位的天崩地裂!
而這就是過去幾年如果沒有各種限制打壓,我們現在會面臨的局面。
表面上看,當時的打壓限制,與現在的蕭條衰退,在時間線上一脈相承,似乎有一些因果關聯。但在捋清衰退的客觀真正原因——也就是紅利觸頂、週期到底和中美博弈後,我們應該明白,其實當時的這種打壓限制,恰恰是我們現在還能過得下去的未雨綢繆。幸虧當時我們打壓了,限制了,讓地方政府的城投債和地方債沒有繼續擴張,給躍躍欲試貸款擴張的工廠主、服務業經營者還有房地產商澆了涼水,讓擼消費貸擼爽了的王漫妮們沒法繼續貸款消費,用假離婚經營貸用慣了的中產無法炒房。正是這些把工作做在前頭,我們才在這一輪經濟危機中,避免了從柯立芝繁榮驟然轉入大蕭條的懵逼和狼狽。
從這個角度來說,現在的困境,其實大家已經要感到慶幸了。現在你嫌錢難賺。可要不是國家提前給經濟降溫,任由生產消費投資出口一路狂奔下去,現在有一個算一個,所有人全得吃土,甚至上天台!
可就是這樣,還有一大堆人在那嗶嗶,說什麼「合成謬誤」,說官方之前的打壓政策,導致了今日的困境。這種人,不是蠢就是壞!不否人具體政策施行過程中會有一些偏差,但整體而言,要不是官方提前動手,現在大家即便是想苟著都不可得!
總而言之,大家看到的所謂最壞現實,其實已經是最不壞的結果。我們眼下的困境,其實本質上,是早有預謀的提前出清。週期不可逆轉,但可以提前預判,可以提前準備。正因為有了之前的提前出清,我們現在雖然難,但整個經濟體系還能正常維持運轉,大家雖然賺錢沒以前容易,但絕大部分人至少還是可以維持正常生活。
這已經是非常難能可貴了。
而現在,這種提前出清仍在持續。過去的提前出清,對衝了週期的部分影響,維持住了經濟體系的基本運行;現在的提前出清,則是為應對經濟危機最高潮——美國金融體系的崩盤,以及高潮過後的全面翻轉做準備。之前我們出清的及時,讓大家逃過了美國加息需求衰退的衝擊;現在我們繼續提前出清,則是為了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趁著這個低谷,將生產資料驅趕到新興產業,為將來美國降息,中國救市啓動後的經濟反轉,打好基礎做好準備——只有新產業最大限度的取代舊產業,我們的經濟復蘇才有穩固的基礎,到時候儲備的政策打到出來,才能起到最大程度的反轉之效。
這就是當下困境背後的邏輯。這也是我們之前經濟好的時候多方打壓,現在經濟不好的時候卻有牌不打的原因。宏觀調控本來就是逆週期而行的,政策的動與不動,順勢與逆勢,其實都是基於經濟預測的選擇。我們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歷近幾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這種逆風局下,政策與風向的逆行,本就是經濟操盤的應有之義。而提前出清,更是我們應對這一輪大變局,在經濟層面的根本思路。而直到目前為止,這一進展,雖然不乏瑕疵,總體上來說還是成功的,頗有成效的。
只不過,週期不可對抗,只能因勢利導,所以這些動作體現到現實中,不可能產生那種驚天大逆轉的效果,以至於大眾的感受上,只感覺到了經濟的下滑,卻過去形勢持續下去,對本應該出現卻被及時制止的崩潰沒有感知,至於現在繼續出清對未來的好處,這種尚未發生的事兒,那就更不用說了。
這個,就只能說是善戰者無赫赫之功了。■
胡言亂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