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世界首宗恐怖攻擊!法國諷刺雜誌《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7日遭到3名蒙面槍手闖入位於巴黎市區的總社襲擊,以AK-47步槍大開殺戒,至少造成12人遇害、20人受傷 (4人重傷),死者之中有2人是警察。這是法國20年來最嚴重的恐怖攻擊事件。槍手作案後逃逸無蹤,法國軍警全力追緝。
目前我們所知道和不知道的
關於襲擊
我們所知道的:巴黎總檢察長Francois Molins詳細描述了襲擊的時間線。當地時間中午11點半,一輛轎車停在巴黎11區《沙爾利周刊》辦公室所在的大樓前,兩人下車。他們身穿黑色衣服,蒙面,攜帶疑似自動化武器。
槍手詢問維修工人雜誌辦公室在哪裡,然後開槍殺死了其中一名工人。他們前往二樓的雜誌辦公室,進入新聞編輯室,再次開槍,殺死了10人。
槍手離開大樓,坐車逃離,第三名嫌犯開車。他們與警方發生了3次交火。一名警官中槍。
一段視頻顯示,兩名槍手下車,靠近躺在地上、可能受傷的一名警察,然後開火。
嫌犯隨後劫持另一輛汽車,繼續逃跑。
我們所不知道的:調查人員正在初步調查雜誌辦公室裡究竟發生了什麼。襲擊似乎是有組織、經過協調的,包括一個詳細的逃跑計劃。
嫌犯是單獨作案嗎?他們有後援嗎?
關於槍手
我們所知道的:巴黎副市長Patrick Klugman告訴CNN,三名襲擊嫌犯身份已經確定,其中兩人是兄弟。三人年齡分別是34歲、32歲和18歲,來自巴黎郊區。法國當局對2名兄弟檔嫌犯發布通緝令,34歲的薩伊德.庫阿奇(Said Kouachi)與32歲的謝里夫.庫阿奇(Cherif Kouachi)。最年輕的18歲嫌犯哈密德.穆拉德(Hamyd Mourad)在當地時間7日晚間11點向警方投降,目前已經遭到拘禁。
一些專家稱,槍手操作武器很嫻熟、蒙面隱藏身份、詳細計劃逃跑,顯示這與其他「獨狼」襲擊有顯著不同,可能是一次分水嶺式的襲擊。
美國退休軍官Mark Hertling將軍在CNN上撰文稱,槍手看起來經過訓練。他們會使用掩護手法,移動快速,顯示「對任務的專心」及「極高戰鬥素質」。
我們所不知道的:襲擊者仍然在逃,使更多的可怕襲擊存在可能性。
關於遇害者
我們所知道的:法國當局稱12人在襲擊中遇害,包括警官和多位法國人熟悉著名的諷刺漫畫作者Charb(總編輯),Cabu,Tignous et Wolinski等人的名字出現在遇難者名單上。
12名遇難者名單
- 漫畫家Charb,真名Stephane Charbonnier,現年47歲,《查理周刊》的發行人。
- 漫畫家Cabu,真名Jean Cabut,現年76歲,《查理周刊》首席漫畫家,曾在2005年獲得法國榮譽軍團勛章。
- Georges Wolinski,突尼斯出生的藝術家,現年80歲,從1960年代開始畫漫畫,曾為諷刺雜誌Hara-Kiri工作。
- 漫畫家Tignous,真名Bernard Verlhac,現年57歲,「和平漫畫家」組織成員。
- Bernard Maris,被稱作Bernard大叔,現年68歲,是一名經濟學家,為《查理周刊》撰寫專欄文章。
- 漫畫家Honore,真名Phillipe Honore,現年73歲,從1992年開始為《查理周刊》工作。襲擊發生前,該雜誌剛剛在推特上發布了他的畫作,諷刺「伊斯蘭國」首領Abu Bakr al-Baghdadi。
- Michel Renaud,前記者,創辦了一個文化節。事發時他在拜訪《查理周刊》雜誌社。
- Mustapha Ourrad,《查理周刊》文字編輯,阿爾及利亞裔。
- Elsa Cayat,《查理周刊》分析家和專欄作家。
- Frederic Boisseau,大樓維修工人。
- Franck Brinsolaro,現年49歲的警察,被派去保護出版人Charb。有一個1歲的女兒。
- Merabet Ahmed,現年42歲,法國籍的穆斯林,警察。
關於動機
我們所知道的:在襲擊中,槍手高呼:「Allahu akbar(真主至大)」,聲稱要為先知穆罕默德復仇。
《查理周刊》曾多次發表有關先知穆罕默德的爭議性漫畫,激怒了全世界許多穆斯林。3年前,描寫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激起了示威,抗議者焚燒了該雜誌社的辦公室。就在襲擊發生前,該雜誌剛剛在推特上發表了諷刺「伊斯蘭國」首領Abu Bakr al-Baghdadi的漫畫。
美國反恐機構正在調查,「伊斯蘭國」和基地組織是否對這次襲擊負責。
我們所不知道的:目前尚不清楚襲擊者是否與國際恐怖組織有關聯,目前還沒有人認領這次襲擊。另外,也不清楚襲擊者究竟想達到什麼目的,這只是一起單獨襲擊?還是一個復雜計劃的一部分?
關於《查理周刊》
《查理周刊》是一家左翼諷刺漫畫雜誌,創刊於1970年。周刊的前身是《Hara Kiri》,由Cavanna 和Choron教授創辦,1970年,因為刊登漫畫諷刺去世的戴高樂將軍而被禁出版。隨後,編輯部決定刊物改名為《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Charlie 的名字背後隱喻的是美國漫畫家查爾斯∙舒茲(Charles M. Schulz)筆下的著名卡通人物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但隨後,周刊也因諷刺名人而多次吃官司,被迫在1981年至1992 年期間停刊。
據報道,周刊發行量約為每期3萬份,但因財政持續虧空,目前正遭破產威脅,最近剛發出過捐款呼籲。該周刊經常刊登政治類和涉及宗教的報道,曾多次因刊登諷刺伊斯蘭教先知的漫畫引起穆斯林團體抗議。
周刊與伊斯蘭教的積怨最早源於2006年2月,《查理周刊》轉載了一家丹麥報紙涉及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引起穆斯林世界各地的抗議活動。
2008年,《查理周刊》被控「侮辱穆斯林」,但司法部門認為這些漫畫「很明顯」針對的是「一小撮人」,也就是恐怖主義分子 ,而不針對整個「伊斯蘭社團」,最後判決不予追究。
2011年11月,盡管持續受到威脅,但《查理周刊》堅持出版了一期名為《伊斯蘭教法周刊》(Charia Hebdo)的特刊,頭版就是一張穆罕默德的諷刺漫畫,這份特刊大受歡迎,共售出40萬份。正因為這幅漫畫,就在特刊出版當天,《查理周刊》總部遭到汽油彈襲擊燒毀。當時,法國政府指責「激進伊斯蘭分子」涉嫌制造了這起「恐怖襲擊」事件。雜誌社也因涉嫌種族歧視而被告上法庭。《查理周刊》的網站隨後也多次遭到黑客襲擊。周刊總編Charb對此給予一如既往的堅定回應:「在法國我們什麼事情都可以開玩笑,唯獨伊斯蘭教和伊斯蘭主義不行,這真是個很惱人的事情。」 Charb因受到死亡威脅,一直處於警方保護中,而他與保護他的警員同在此次襲擊中喪生。
2012年9月,《查理周刊》發表了數幅影射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包括一幅裸體漫畫,激起多個伊斯蘭國家的抗議,以致法國政府不得不出面回應。對此,《查理周刊》堅持自己的原則,指出每周都會刊登諷刺漫畫,與伊斯蘭有關的題材並不比別的題材多。
《查理周刊》遇襲前出版的最後一期就主要聚焦法國著名作家米歇爾 ∙胡艾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的新作《屈服》(Soumission),作者在書中想像了2022年被伊斯蘭化的法國。《查理周刊》頭版刊登的是胡艾勒貝克的漫畫頭像,畫中人物說「2015年,我開始掉牙,2022年,我就要過伊斯蘭齋月」,在另一幅漫畫上,這位作家說「2036年,伊斯蘭國組織將進入歐洲」。
「法國人很喜歡自己的諷刺,」研究新聞媒體的社會學家讓·瑪麗·查容(Jean-Marie Charon)說,「法國諷刺的思維就是蔑視一切,認為反諷和批判是好事。但也許並不是所有文化都認同這種想法,這也是事實。」
《查理周刊》為何遭遇大屠殺?
西方和伊斯蘭社會的尖銳對立可謂冰凍三尺。尤其是在冷戰後迅速升級。2001年「九一一」事件達到階段性頂峰。雖然西方在反恐時非常謹慎的把極端恐怖分子與普通穆斯林進行區隔,但事實上並無法根本上改變兩種文化的對立。2004年馬德裡連環爆炸案和2005年倫敦爆炸案都是極端伊斯蘭恐怖分子所為。尤其是倫敦爆炸案凶犯,竟然是英國土生土長的穆斯林。
如果說過去雙方的矛盾主要在於偏袒以色列、干預內政,但二十一世紀則主要在於穆斯林在西方極其迅速的人口擴張。按這個速度發展,在一兩代人的時間裡,整個西方將伊斯蘭化。在這個背景下,西方社會不斷發生類似於文明遏制的舉措。比如法國立法禁止穆斯林婦女披戴傳統罩袍,要求進行價值觀同化。比利時政府則隨後出台法規禁止戴頭巾中學生進入各大官方學校,其理由是阻止對穆斯林婦女和女孩的壓制。但正如質疑者所說的:選擇穿著服飾是人類的最基本權利,要求禁止戴面罩的那些人他們無法拿出證據,證明戴面罩可能破壞社會民主、公共安全、秩序或道德。
更令人擔憂的是,伴隨著穆斯林人口的擴張,西方極右勢力也迅速抬頭。2011年震驚世人、造成上百人傷亡的挪威爆炸槍擊案和烏托亞島大屠殺,其作案動機就是指向這一人口歷史趨勢。凶手布雷維克在網上發布的聲明把矛頭指向了「多元文化主義」和「推動伊斯蘭化」。當然,他還把日本做為西方各國應該學習的榜樣。
2013年法國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極右歷史學家溫納在游人如織的巴黎聖母院裡面的聖殿前開槍自殺,以此來警醒西方文明面臨的人口消亡以及被取代的危險。溫納反對當時剛剛通過的同性戀婚姻法,同時他又看到一個阿爾及利亞博客作者的話「無論如何,當15年後伊斯蘭主義者在法國掌權,他們還是會廢除這項法律的」。無論是同性戀婚姻還是穆斯林執政,他都無法接受,於是在絕望中自殺。表面上看,溫納是為抗議同性戀婚姻而死;但從深層來看,他是死於自己眼中對法國和歐洲文明的危機感。而他的自殺也從一個側面看到這種文明的對立已經到了何種程度。
刊登漫畫諷刺伊斯蘭先知並非法國獨有,2005年9月30日丹麥銷量最大的日報《日德蘭郵報》就連續刊出過。盡管它明明知道,伊斯蘭教反對宗教中使用人的形像,嚴禁用圖形來表現先知,如果刊登穆罕默德的圖像被認為是褻瀆的行為。當時十一位伊斯蘭國家的駐丹麥大使約見丹麥首相拉斯穆森,希望他與《日德蘭郵報》刊登的漫畫以及丹麥媒體上的其他對伊斯蘭教不友善的言論保持距離。首相以言論自由不得干預為理由謝絕會見這些大使,足見西方的傲慢它的價值觀有什麼理由要高於另一文明的價值觀呢?
隨後,丹麥、德國、瑞典、挪威、比利時、冰島及其它部分歐洲國家及美國的報紙也陸續刊登這些漫畫,隨後甚至還發生了意大利部長卡爾代羅利穿著漫畫上衣一事,導致利比亞的騷亂,逾千人在意大利領事館外抗議,警方開槍鎮壓,造成最少16死50傷,死者包括利比亞人和被暴徒毆打致死的基督徒。西方這樣做的理由同樣是捍衛言論自由。雖然理由很漂亮,但卻站不住腳。在今天的西方,任何否定猶太大屠殺、為納粹辯護的行為都會被繩之以法,何以冒犯其他宗教就成了新聞自由?這背後的真正原因體現的是西方文明即將消亡的焦慮感。
旅法學者宋魯鄭撰文指出:悲劇發生後,法國媒體一邊倒的譴責暴力,悼念死者,呼籲國家團結,並借政治人物之口如前總統薩科奇,定性為對民主的攻擊。但是卻極少探究悲劇何以發生。仿佛這是沒有原因的仇恨和暴力。這和西方報道發生在中國的恐怖襲擊事件重點放在所謂背景和根源的手法完全不同。
就在這起悲劇發生之前幾天,也就是聖誕節前夕,法國已經發生兩起和穆斯林有關的襲擊:一是法國東部城市Dijon,一名男子用阿拉伯語高呼「真主偉大」的口號,半小時內在5個不同的地方開車衝上人行道,撞傷13名路人。隨後不久,圖爾市一名男子也是高喊著「真主偉大」,向當地執勤的警察發起攻擊,隨後被警方開槍打死。
而在德國,「愛國的歐洲人反對西方的伊斯蘭化」運動日益高漲。據前不久《時代在線》進行的一項調查,德國公民中大約73%擔心極端伊斯蘭在德國會逐漸壯大。
所以從大的歷史背景來看,今天的巴黎慘劇,並不僅僅是反恐這麼簡單,實是西方與伊斯蘭文明對立的延續。只是矛盾雖然是舊酒,但西方卻無法找到新瓶來解決。
從人類的歷史上看,不同文明之間如何實現和平,到現在都沒有找到有效的辦法。西方和伊斯蘭文明的衝突延續了上千年直到今天,西方對印地安文明、非洲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不是屠殺、販買就是殖民,對猶太文明迫害也是主線。
巴黎悲劇,不但不會令這種文明衝突降溫,相反將會更加激烈。僅就法國而言, 這起悲劇將有助於極右政治勢力的進一步崛起。應該說挪威慘案和溫納自殺都沒有在法國激起太大的反響,但這一次給法國人的衝擊實在太大。正如總理瓦爾斯所說:「它擊中了法國的心髒,每個人都感到恐懼」。法國各地都自發出現不同規模的集會,悼念死難者。此事件將令整個法國社會思考自己的文明未來以及與伊斯蘭文明的關系。在民意的壓力下,法國也將出台更為嚴厲的文明遏制政策以及同化政策。這反過來又將刺激穆斯林社會的反彈。畢竟,不管什麼宗教,都有極端主義者(《查理周刊》在法國的政治光譜裡屬於極左)。每一方的激進反應只能造成惡性循環。
在未來的二十年間,隨著西方文明的日益衰落和人口數的迅速下降,極右勢力將日益活躍和壯大,對立雙方激進派的崛起,將使得文明的對撞更加慘烈。只是在這個過程中,西方文明賴以存在的基礎民主不但束手無策,相反還將加劇危機的來臨。■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