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十年後,美國能成功抄作業麼?

北風

剛剛在印度結束的G20峰會上,美國和印度宣佈了「峰會最大成果」,那就是美國和印度牽頭,將建設「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

「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包括加強航線建設以及新建聯通印度與歐洲的鐵路。

這條經濟走廊包含陸地鐵路與海運航線,同時美國宣稱要把印度打造為新的製造業中心,因此這一經濟走廊規劃,被全世界看作「抄中國一帶一路作業」,與中國競爭在中東與歐洲的經濟影響力。

今年是中國提出並推動「一帶一路」戰略十週年,在下個月即將舉行的第三屆「一帶一路」論壇上,全世界110多個國家都將派代表出席,這體現了一帶一路戰略的全球超強影響力,同時說明「一帶一路」戰略也讓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在過去十年與我們經濟深度綁定。

這樣的龐大影響力,這樣的經濟利益共同體,不是美國的空頭支票可以撼動的。

如今美國和印度聯手,想抄中國「一帶一路」的作業,我認為有「三大死穴」,注定美國和印度的圖謀最終只會變成口嗨。

第一個死穴,是美國選舉政治使得政策失去連續性。

從中國2013年提出並推動「一帶一路」戰略開始,美國十年來一直嫉妒的發瘋。

過去十年,無論是奧巴馬政府,還是接下來的特朗普政府,以及如今的拜登政府,都希望「打破一帶一路影響力」,只是各自的計劃「名稱」不一樣而已。

在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官員和政客曾經大肆炒作我國一帶一路戰略與二戰後美國援建歐洲的馬歇爾計劃的對比。

二戰之後,面對被戰火打成廢墟的歐洲戰場,美國從1947年開始,連續四個財年,向歐洲提供了131.5億美元的援助。這些援助包括金融,技術與設備的支持。

必須承認,美國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確實幫助歐洲快速從二戰廢墟中站了起來,可是援助過程中,歐洲的金融,基建,經濟決策甚至軍事基地,都被美國影響與掌控。

馬歇爾計劃,讓歐洲與美國的關係從平等轉化為「主從」,歐洲從此成為美國經濟與軍事政策的後花園。

當年在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剛提出的時候,美國奧巴馬政府看到「歐亞一體化」的巨大利益,因此提出了「馬歇爾計劃2.0」,希望與我國競爭對歐洲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可是直到奧巴馬下台,特朗普上任,「馬歇爾計劃2.0」還一直停留在口頭上。

特朗普上任後,對待中國的方式變成直接極限施壓和圍堵,用貿易戰和科技戰,妄圖鎖死我國的發展上限。

特朗普政府四年,壓根就沒有推動「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2.0」。

等到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又走上奧巴馬政府「與我國競爭歐洲影響力」的老路,既然是新政府,政策名稱當然要變,於是「馬歇爾2.0」再也不提了,改為拉攏印度,一起推出「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

不過拜登的健康狀況和支持率一直堪憂,2024年共和黨重新上台的話,拜登的政策又會推翻。

無論是「一帶一路」,還是「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都是以十年為單位的宏大戰略,需要幾十年建設與維護,才能最終結出碩果。

可是以美國的政黨輪替以及政策變更與爛尾的先例,沿線國家很難相信美國能推動「持續幾十年」的國際戰略。

第二個死穴,是拜登政府缺乏推動國際戰略的資金。

拜登2021年上任後,圍堵與遏制中國,從經濟領域「利用潛在二選一」鎖死中國經濟增長的政策不斷提出。

在這次的「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之前,美國在去年剛剛與印度和太平洋沿岸多國共同推出了「印太經濟框架」。

印太經濟框架的核心內容「很抓人眼球」,就是美國要與印度和太平洋沿岸國家,構建排除中國的貿易體系與供應鏈。

這個經濟戰略葉新吉大, 我們去年也很擔憂,但是一晃一年過去了,印太經濟框架還停留在口頭上,連啓動資金都沒有。

沒過去年的經濟框架,一年都沒有啓動資金,今年與印度推出「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官宣的宣傳是美國準備投資170億。

點後顯示對比去年的「口嗨」經濟框架,拜登政府很難拿到啓動資金江國際戰略「落地」。

另外,過去十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岸國家聯合開發的項目超過3000個,聯手推動的基建投資,合計超萬億美元。

今年印尼建成通車的雅萬高鐵,投資就達到55億美元,連接我國與老撾的中老鐵路投資60億美元。

因此美國的170億美元即便全部到位,也只能修一兩條區域內部鐵路,根本無法撬動連接印度,中東與歐洲的橫跨歐亞大陸的宏大經濟戰略。

第三個死穴,是美國和印度都缺乏基建與製造業能力。

雖然從特朗普到拜登,都在執行「製造業回流美國」的政策,可是收效甚微。

美國的製造業空心化,產業鏈向外轉移,是幾十年的經濟環境與人力成本共同造就的結果。

這些對利潤極端敏感的製造業企業,考慮最多的是如何生存與壯大,絕不會因為美國的搬家補貼,就回到喪失國際競爭力的美國本土設廠。

因此美國雖然宣稱支持印度與沙特之間修鐵路,可美國國內鐵路系統已經破爛不堪,事故頻發,根本沒有在海外建設鐵路的能力。

至於印度,不僅建設鐵路能力為零,而且徵地難度,拖黃工程進度的能力卻無窮大。

因此沒有製造業能力的美國,與只會搞破壞,磨洋工的印度聯手推動「全球基建戰略」,全世界都只能當做觀看喜劇表演,捧個人場!

雖然我判斷美國印度這次推出的「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最終無法實現,可是兩國接下來還是會高調推動一段時間,也會逼迫歐洲和中東國家站隊,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我們國家應該把握兩個邏輯,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第一個,是堅持「朋友多一些,敵人少幾個」的原則。

這次美國和印度的戰略,將沙特的地位抬得很高,使它成為連接印度與歐洲的樞紐,並且承諾建設連接沙特與印度的鐵路。

即便沙特也預判「美國印度建設鐵路不靠譜」,但是一個將他們放在核心的全球戰略送到他們面前,建成了沙特自然獲益,建不成,沙特還繼續對接一帶一路戰略。

因此這樣「成敗無所謂」的戰略,沙特當然願意簽約,這是符合沙特的國家利益的。

可是我們國內在第一時間就出現大量「沙特背叛」「背刺中國」「拋棄一帶一路」「與美國聯手搞中國」的文章,這些文章無視沙特本國核心利益,直接將沙特塑造為我們的敵人。

同樣待遇的還有意大利。意大利原本作為西方國家,G7成員國,願意加入「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們的「意外之喜」。

意大利願意加入,算他走運,可以共享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機遇。

如今因為選舉,政府更迭,新政府退出「一帶一路」,轉而選擇支持美國與印度的經濟走廊,這是它自己錯失歷史發展機遇,我們可以替意大利民眾惋惜,但是沒必要把意大利塑造為敵人。

美國正在全球經濟與供應鏈領域塑造陣營對抗,中西方對抗的氛圍,只要不是美國走狗刻意推動反華政策,我們都可以與這些國家保持正常交往。

在中美博弈的激烈期,像沙特,意大利這樣的國家,兩頭下注,希望獲取更多利益,兩國決出勝負後,也希望自身不被清算,這是全球絕大多數中小國家的選擇,我們要認清這一特質,不把他們推入敵對陣營。

第二個,是我們要堅持「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的原則。

因為美國和印度「天生的死穴」,這一經濟走廊最終難以成事,所以我們可以戰略上藐視它。

可是在美國和印度推動這一「對抗經濟政策」的過程中,美國繼續打造「對華脫鈎」「對華取代」的力度一定會加強。

我們以前的文章分析過,無論是越南,還是印度,或者墨西哥,都不足以對中國的製造業優勢進行取代。

可是美國很顯然是推動印度+東南亞+墨西哥+南美,通過「承諾多個發展中人口大國」未來在國際供應鏈的位置和份額,來推動他們「一起」對我們進行取代。

這些國家任何一個都不具備「平替」我國製造業的能力,可如果每個國家分食一點,我們產業轉移的壓力還是很大的。

因此在戰術上,具體到每個產業,資本與技術是否在快速向某個國家轉移?我們需要哪些政策和優勢,才能將這種勢頭逆轉?我們戰術上必須對每一個產業都瞭然於胸,高效應對!

美國和印度推出了一個「東施效顰」的經濟戰略,我們後續要做的,是讓我們的西施更加沉魚落雁!■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