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了幾下翅膀,兩周後,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掀起了一場龍捲風……
這就是蝴蝶效應的最經典表述。
巴以衝突,一連串的蝴蝶效應出現了。不僅僅在中東,而且在歐洲、在美國,西方人可能也只想到了開頭,卻沒想到結尾。
有些效應,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中國和世界。
蝴蝶效應一,英國換了外相,卡梅倫回爐了。
卡梅倫是誰?
英國前首相,當年英國脫歐公投,卡梅倫賭錯了,2016年他黯然下台。
哪知道,巴以衝突,又給了他東山再起的機會。
事情是這樣的——對於英國國內一波又一波支持巴勒斯坦的遊行,英國內政大臣布雷弗曼日前指責倫敦警方「偏袒」,親巴勒斯坦團體則是「暴徒」……
這種火上澆油的做法,導致倫敦抗議活動愈演愈烈,11日的活動30萬人參加;英國工黨、蘇格蘭民族黨等反對黨也紛紛發難,要求布雷弗曼引咎辭職。
怎麼辦?
最後,英國首相蘇納克最後揮淚斬馬謖:布雷弗曼離職,外交大臣克萊弗利轉任內政大臣,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則出任外交大臣。
巴以衝突的蝴蝶效應,引發了英國內閣的重新洗牌。
對於卡梅倫的東山再起,我注意到,一些英國媒體還「頗為懷念地」提到,卡梅倫奉行對華友好,是當年開創中英「黃金時代」的重要推手……
當然,卡梅倫首先是英國人,捍衛的肯定是英國利益。但他當了首相又當英國外交大臣,有意思,我們應該審慎歡迎吧。
蝴蝶效應二,伊朗總統訪沙特,沙伊邁出歷史性一步。
說起來,這還是伊朗總統萊希和沙特王儲薩勒曼的第一次見面,更是這兩個中東大國關係的一個歷史性舉動。
我看到,《路透社》的新聞還特別提到,萊希日前的沙特之行,是10多年來伊朗總統第一次到訪沙特。因為「今年3月,在中國斡旋之下」,沙特和伊朗結束了多年的敵對狀態。
萊希為什麼突然去沙特?
還是因為巴以衝突!作為沙特實際掌權者的薩勒曼王儲,牽頭召開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特別峰會,商量如何應對巴以衝突。
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伊朗積極回應,萊希親自去沙特拜會了薩勒曼。
也就是說,沒有中國的斡旋,沙特和伊朗不會這麼快握手言和;沒有巴以衝突,伊朗總統也不會這麼快到訪沙特。
只是沙特與伊朗和解,卻又是美國和以色列最不希望看到的。
蝴蝶效應三,美國大兵欲走還留,更付出生命代價。
巴勒斯坦人在流血,以色列人在流血,美國人同樣在流血。
為應對巴以衝突,美國向中東派遣了兩個航母戰鬥群。但悲劇也在發生,11月10日,一架美軍MH-60直升機在地中海東部墜毀,機上5名美軍特種部隊士兵死亡。
按照美國軍方的說法,當時這架直升機正在執行加油訓練,與巴以局勢無關。
但真的嗎?
美國媒體則披露,陣亡士兵隸屬於美國陸軍第160特種作戰團,有「黑夜潛行者」的稱號,主要負責運送特戰人員執行秘密任務。美國官員還披露,陣亡的特種部隊士兵,曾接受過解救人質的訓練……
真相我們不得而知。但很確定的一點,沒有巴以衝突,他們可能就不會死在地中海。
更讓美國人無奈的是:按照美國的既定戰略,美國將逐步從中東撤離,所謂「重返亞洲」,將更多資源對付東方大國;但巴以衝突的爆發,卻讓美軍欲走還留,不得不把大量軍事資源,又繼續派往中東。
這就是蝴蝶效應,不以美國人的意志為轉移,美國人也在流血。
當然,隨著巴以衝突的升級,不排除更多的蝴蝶效應,一環套一環,影響中東影響美國歐洲,影響中國影響俄羅斯,也影響全世界。
比如。
1,巴以衝突擴大,真主黨、胡賽武裝等全面加入戰團,那中東真可能亂成一鍋粥。
2,伊朗和沙特加快和解,沙特終止與以色列建交談判,以色列即便贏了加沙,但卻輸了整個中東。
3,中東亂局,西方無暇他顧,俄軍加強對烏克蘭的進攻,這是烏克蘭當下最大的擔憂,從而改寫俄烏衝突的走勢。
4,西方一波又一波的抗議,不排除導致反猶主義升級,進而引發國家內亂,一些西方政府甚至倒台。
5,戰爭總會結束,但加沙血淋淋的事實,西方說一套做一套的雙標,徹底暴露在世界面前。所謂道義形象轟然倒塌,這或許也是最深遠的蝴蝶效應……
別忘了,就在沙特的峰會上,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就憤怒地說:「總是在談論人權和自由的西方國家,卻對巴勒斯坦土地上正在發生的大屠殺保持沈默,真是一種恥辱。」
這更是世界的恥辱。
最後,再感慨一下吧。在這個動蕩的世界,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看吧,
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但世界又是公正的,人在做天在看,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遲早而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