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越南,美國兩次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從信誓旦旦保衛自由,到尋求體面脫身的辦法。烏克蘭會是下一個嗎?
1
上周,《華盛頓郵報》發表了一篇新的關於北溪爆炸時間的調查文章,題目為《烏克蘭軍官協調了北溪管道襲擊》,這篇文章直接認為烏克蘭是北溪爆炸的幕後黑手,並將矛頭首次指向了戰爭英雄,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尼。
羅曼·切文斯基是一位48歲的榮譽上校,曾在烏克蘭特種作戰部隊服役。據知情人士透露,他是北溪行動的「協調員」,負責管理後勤和支持一個六人團隊,該團隊以虛假身份租用一艘帆船,並使用深海潛水設備在天然氣管道上放置炸藥。2022年9月26日,三次爆炸導致北溪1號和2號管道大規模洩漏,這些管道在波羅的海下從俄羅斯到德國。隨著冬季的臨近,襲擊只留下了網絡中四個天然氣連接中的一個完好無損。
據知情人士透露,切文斯基並非單獨行動,也沒有計劃這次行動,這一消息此前未被報道。據知情人士透露,這名軍官聽從了更高級別的烏克蘭官員的命令,最終向烏克蘭最高級別的軍官瓦列里·扎盧日尼將軍彙報。
同時,文章披露,西方的情報機構,早在2022年6月就得知了烏克蘭可能計劃襲擊北溪的情報。美國中央情報局通過中間人向扎盧日尼轉達了美國反對此類行動的信息,但沒有阻止這次襲擊。
《郵報》的報導並不是獨家新聞,早在今年3月份,《紐約時報》就發表過指認親烏克蘭一方的情報組織是炸毀北溪管道的真凶。6月份,也發表了文章,說中央情報局早就得知烏克蘭的計劃,並且警告過烏克蘭一方。
下面是《紐約時報》一些關於北溪管道爆炸案的報導,可以看到《紐約時報》的觀點變化。當然,之前有些堅定指責俄羅斯是兇手的報導,現在網站上已經搜不到了。
現在看,北溪爆炸的幕後兇手,要麼是烏克蘭,要麼是美國自己是兇手,然後賊喊捉賊。俄羅斯的嫌疑應該已經基本洗清了。
2022年9月28日,北約承諾對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做出統一和堅決的反應。然而,截止今天為止,除了媒體之外,沒有任何的西方國家政府,對這個事情給出任何「堅決的反應」。
網絡上,有些人認為美國已經決定拋棄烏克蘭了。下這個論斷,還為時尚早。畢竟目前都還是媒體報導,美國政府並沒有表態,沒有公開認定烏克蘭是北溪爆炸背後的兇手。表面上,美國還是烏克蘭和澤連斯基堅定的支持者。然而,這些媒體報導,是一個不祥之兆。如果美國堅定支持烏克蘭,這些報導沒有一點用處。但如果美國打算放棄烏克蘭,這些關於北溪爆炸案的報導就將會是一個美國體面下台的藉口。那時,美國可以說:放棄烏克蘭,並不是美國放棄對自由民主的承諾,而是烏克蘭政府倒行逆施,不可救藥。
美國媒體為什麼開始有這些報導。也許,美國的有識之士也意識到美國需要在烏克蘭問題上有一個體面脫身的出路了。
2
俄烏戰爭的悲劇,是一系列誤判的結果。美國和西方企圖讓烏克蘭成為俄羅斯邊境的西方堡壘,讓烏克蘭加入北約與俄羅斯敵對,並為此發動了兩次顏色革命。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普京瞻前顧後的應對,雖然拿到了克里米亞,但永遠失去了烏克蘭。2014年後,烏克蘭政壇上的親俄派一掃而空。
2022年俄羅斯原本的開戰目標是實現「烏克蘭去軍事化」和「更迭烏克蘭政權」。但普京在開戰時低估了自己的對手,也低估了美國的介入程度。普京當時認為烏克蘭會一觸即潰,通過一場閃擊戰,就能實現「去軍事化」和「更迭烏克蘭政權」的目標。同時,由於歐洲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他認為西方無法在對俄問題上做到團結一致。顯然,事實證明,普京的判斷錯了。
普京迅速調整了戰略,從閃擊戰,變成持久戰,轉攻為守,首先目標是努力守住烏東四州的佔領區。俄羅斯通過「公投」強行吞併四州領土,顯示決不放棄四州的決心。俄羅斯的目標已經不再是政權更迭,而是持續的削弱,分裂烏克蘭。讓徹底倒向西方的烏克蘭一分為二,無法變成一個「強大的反俄堡壘」。
今天,俄羅斯的戰略目標清晰了。而牌桌的另外一方,美國在戰略目標上卻陷入了迷茫。
在烏克蘭,是要保住烏克蘭政權?是要在保住政權同時要維護烏克蘭的領土完整?還是要在俄羅斯實現政權更迭?
烏克蘭緊挨著俄羅斯,不可能搬走。一個親俄,至少是中立的烏克蘭是俄羅斯的核心利益所在。從波蘭到羅馬尼亞的前華約東歐國家已經加入北約,俄羅斯決不允許烏克蘭變成一個「反俄堡壘」。2022年2月開戰以後,中間路線已經不復存在。今天,西方/烏克蘭和俄羅斯都將對方視為必須擊敗的生存威脅。雙方在領土問題和烏克蘭與西方的關係上存在著不可調和的分歧。即使能夠實現停火,也只是暫時的休戰,很容易再次轉變成一場新的熱戰。
如果西方想徹底解除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威脅,唯一的辦法是在俄羅斯實現政權更迭,讓一個親西方的政客上台。但即使實現了政權更迭也不保險,就算普京下台,西方找到一個新的葉利欽。類似普京的人物還可能捲土重來。西方需要徹底擊敗俄羅斯,將其趕出大國行列,甚至讓俄羅斯進一步解體。這樣才能一勞永逸,保證安全。
這一點,無論拜登和普京都心知肚明。拜登其實是一個明白人,在多個場合也都提到普京必須下台。但每次白宮和國務院都忙不迭的擦屁股。普京也很清楚,西方的終極目標是讓他下台,同時擊敗俄羅斯,把俄羅斯削弱到無法再次進攻烏克蘭的程度。
美國/西方的戰略目標是徹底擊敗俄羅斯,但卻有不願意為此付出犧牲和代價。西方出錢,烏克蘭出命,真的能擊敗俄羅斯嗎?如果俄羅斯內部不發生政變,這個可能性近乎為零。
3
想贏,但又不想付出大代價把事情搞大。最終進退兩難,美國不止一次陷入類似的困局。
美國在干涉朝鮮和越南時,也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以越南為例,美國的軍事干涉要實現什麼樣的結果?是要推翻北越政權還是只是阻止北越繼續向南擴張?假如說只想穩固南越政權,應該怎麼做;假如想消滅北越,又應該怎麼做。美國自始至終處在稀裡糊塗的狀態。
越南戰爭的開始,北越一方也是有誤判的。1954年,中、蘇、英、法、美、北越、南越、老撾和柬埔寨簽訂日內瓦協議,越南按十七度線分為南北越南,但日內瓦協議中的條款並未得到有效履行。類似的情況是2014年俄羅斯和烏克蘭簽訂明斯克協議,烏東暫時實現了停火。但明斯克協議的條款同樣沒有得到有效履行。
越南戰爭並沒有一個準確的爆發時間,1959年黎筍說服了北越政府更深入的介入南部,1960年12月創立了政治實體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1961年創立了軍事實體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如果按1961年算全面開戰的日期,和日內瓦協議也差不多隔了7-8年。
無論是俄羅斯還是北越,在開戰時,都低估了自己的對手,也低估了美國的介入程度。1959-1961年越南勞動黨中央和南方局對美國大規模介入、干涉南越的可能性估計很低,並未想到美國最終會派出數十萬軍隊,打一場長達十五年的戰爭。
無論是普京還是黎筍,都在錯誤的假設基礎上開始了戰爭。戰爭的進程也完全不如開戰前的預期。然而,兩個領導人也都迅速調整了戰略,準備打持久戰。黎筍下決心擴大戰爭規模,打持久戰,不惜代價也要拖垮美國完成統一。
越南戰爭,美國是被動捲入,捲入以後幫助南越軍隊跟北越作戰但又縮手縮腳。如果說想徹底消滅北越,就需要動用更大規模的空中轟炸力量,越過北緯17度線打擊北越軍隊。但美國政府顯然不想這麼做。如果不徹底消滅北越,這場戰爭永遠不會結束,北越絕對不會放棄國家統一。
在軍事上,美國軍隊在越戰的表現遠遠超過朝鮮戰爭。越戰早期階段任駐越美軍總司令的威斯特摩蘭在談到越戰時有一句著名的評語:「在整個戰爭中,我們從來沒有輸掉過一場戰鬥。」威斯特摩蘭無法理解這樣一件看似吊詭的事:打贏了每一次戰鬥,卻輸掉了戰爭。
在越戰期間,北越一方發動過多次攻勢,軍事上,每次攻勢都是徹底的失敗。但是政治和公關上,卻取得了成功。1968年的「春節攻勢」,幾乎在所有戰場上北越一方都失敗了。但北越能發動如此規模的攻勢本身,粉碎了美國能夠打贏越戰的希望,停止對北越的轟炸,威斯特摩蘭增兵計劃失敗,並下台,乃至約翰遜下台,和這個都直接相關。
1972年的復活節攻勢,北越再次慘敗。但這個攻勢本身促成了巴黎協定的簽署和美國撤軍。兩年後的1975年1月,北越再次進攻,南越政權在三個月之內就土崩瓦解。
4
今天的烏克蘭和當年的越南相比,最大的區別是美國和北約沒有出兵,烏克蘭是靠自己的軍隊防禦俄羅斯的進攻。但烏克蘭的軍事力量也完全依靠西方的援助。因為美國沒有出兵,沒有傷亡,國內也就沒有越戰時期的強烈反戰情緒。另外,經濟上的損失基本都是歐洲承擔,美國的能源公司還借此大發橫財。這一點對美國有利。
但另一方面,俄羅斯也比當年的北越強大很多。當年在越南,如果美國的戰略目標清楚,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價入侵越過北緯十七度線,決定性消滅北越的軍事力量,如果蘇中不干涉,美國還是有可能獲得越南戰爭的完全勝利的。但今天,俄羅斯的核武庫,足以威懾美國不敢入侵俄羅斯本土。美國唯一的辦法就是搞顛覆搞政變。
我認為,烏克蘭的結局,大概率是類似南北朝鮮,而不是南北越南。越南是自主的北越,對戰美國傀儡南越。最終是自主一方取得全勝。朝鮮,兩邊都是外國軍隊唱主角,最終是兩邊劃界停火,對立至今。俄烏,兩邊軍隊還都是自主的。俄羅斯並沒有吞併整個烏克蘭的能力與決心。
美國對越南的事,美國媒體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包括一開始的刺殺吳庭艷,說吳庭艷多麼專制、多麼腐敗,迫害僧人,客觀上使美國政府拋棄吳庭艷政權的壓力。晚期美國老百姓、公眾聽到南越政權特別腐敗、無能,還不停地掏錢、派美國大兵去,做這些事幹什麼?越南戰爭後期,美國領導層的決策已經被輿論牽著走了。在越南戰爭問題上,兩黨也都全力向對方開火。
今天的美國媒體,也已經開始轉向,2022年的一邊倒挺烏克蘭,把澤連斯基描繪成「澤聖」,而今天,關於烏克蘭的各種負面報道,開始浮出水面。
1954年艾森豪威爾提出了著名的「多米諾骨牌」觀點。「你竪起一排多米諾骨牌,推倒第一塊,最後一塊肯定也會迅速倒下。因此一旦開始瓦解,就會產生最深遠的影響。……這一損失(印度支那被共產黨控制)帶來的後果對自由世界來說將是難以估量的。」
美國認為,美國是「自由世界」的領袖,如果美國不能幫助南越阻止共產黨的 「侵略」和 「顛覆」 的話,那麼就會造成美國沒有能力和決心保護盟友的虛弱印象,這將鼓勵國際共產主義的 「侵略」氣燄,使其更加 「膽大妄為」, 「征服」其他國家;而那些指望美國保護其安全的國家將會對美國喪失信心,進而倒向蘇聯的懷抱,出現所謂的 「追隨」 效應。作為塑造冷戰時期美國遏制戰略的核心思想,多米諾骨牌理論背後是美國對自身信譽的焦慮:美國必須維護自身承諾和威脅的可信性,為此需要對每一次共產主義 「進攻」進行堅決的回擊。
1965年3月,助理國防部長約翰·麥克瑙頓在給國防 部長麥克納馬拉的一份備忘錄中承認,美國捲入越南的目的 「70%是為了避免丟臉 的失敗 (對我們作為越南保護者的名聲而言),20%是為了使南越 (以及鄰近地區) 不落入共產黨陣營之手,10%是為了讓南越人民享有更好和更自由的生活方式。」
但實際上,南越的陷落,並沒有出現什麼多米諾骨牌,美國當年的焦慮,完全是杞人憂天。
今天美國的焦慮,也是類似的。美國不再擔憂共產主義,而是擔憂所謂的中俄「修正主義」。美國支持烏克蘭,核心也是這種焦慮,而不是烏克蘭對美國有什麼巨大的戰略價值。未來的台灣問題,美國干涉的最主要動機也是這種焦慮。
美國要脫身,一定需要讓美國的小弟們相信(至少表面上相信),美國放棄烏克蘭,不是放棄對自由民主的承諾,而是,澤連斯基政府自己的問題。
美國媒體為啥開始報道烏克蘭的負面,也許就是在為未來的體面抽身做鋪墊了。
5
俄烏戰爭畢竟發生在千里之外。對中國有什麼啓示呢?
第一,不要誤判美國。無論是普京還是黎筍,選擇戰爭都是基於對美國的誤判。他們沒有理解美國做為所謂的「自由世界的領袖」,對「多米諾骨牌」效應的焦慮。美國享受著 「帝國」的光輝和 「領袖」的榮耀。但帝國身份和領袖地位也給美國領導人帶來巨大的心理和道德負擔。不要認為台灣對美國戰略價值不大,美國就不會干預。今天的美國,對俄羅斯還不算太擔心,但對中國,絕對擔心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美國認為,如果美國放棄台灣,美國在東亞的盟友體系,會在瞬間崩盤。
第二,要充分瞭解,這種類型的戰爭中,美國的戰略目標是不清晰的,戰術上是自我設限的。中國一定不要讓美國的戰略目標變得清晰。這一點就不講得太透了。二戰前日本最大的錯誤就是用襲擊珍珠港,讓美國的戰略目標變得無比清晰。無論是冷戰還是熱戰,對美的鬥爭中,都要有持久戰的決心,一步步,一點點達到目的。對佩洛西訪台的處理,就很好。佩洛西拿到了面子,中國一方拿到了裏子。實質性的把兩岸軍事對峙的前線,往前推進了一大步。
米爾斯海默認為,兩棲作戰非常艱難,中國攻颱風險很大。他說的沒錯。英吉利海峽比台灣海峽窄的多,當年盟軍有絕對海空優勢,搞諾曼底登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許,統一台灣並不需要搞什麼兩棲作戰。
台海如果有事,美國一定會干涉,但不一定會以打世界大戰的方式干涉。中國的目的是祖國統一,不是把蘑菇蛋丟得滿天飛。美國干涉台灣,主要也是對多米諾骨牌效應的焦慮,並不希望為台灣打第三次世界大戰。
有些台灣人,把烏克蘭視為榜樣。那我們就拭目以待,看看烏克蘭的下場吧。■
It’s a very expertise report, thanks your 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