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的因素表明,緬甸正在成為一個火藥桶。
按照地球村的遊戲規則,大凡火藥桶都有以下幾個特點:
火藥桶特點1,有混亂的歷史。
地球村那些被稱為火藥桶的地方,如巴爾幹半島,如巴以地區,之所以被稱為火藥桶,第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有著漫長的混亂史。
緬甸其實一直都很亂,而且亂得非常有特色。歷史上的緬甸有懟大國的特點,曾經懟過大元、大明、大清、大英、小日本。每懟一次,就被滅一次,每被滅一次,就亂一次。這麼算下來,緬甸基本上都在被滅的路上徘徊。後來那些滅緬甸的大國都改朝換代了,緬甸也就滿血復活了。
但這個世界是現實的,凡事都要講條件,並不是一個地方歷史上很亂,就有資格稱火藥桶的。混亂的歷史,只是火藥桶的一個條件。歷史上的伊比利亞半島也很亂,現在也沒有人稱其為火藥桶。
火藥桶特點2,混亂的現實。
火藥桶的另一個特點,需要有混亂的現實。這點緬甸也符合:
緬北四大家族之間的勾心鬥角;
緬北四大家族與果敢同盟軍之間的恩怨;
果敢同盟軍與克欽軍之間的相互利用;
果敢同盟軍與緬甸政府軍之間的矛盾鬥爭;
緬甸政府軍與包括克欽軍在內的地方軍閥之間的博弈;
緬甸政府軍與昂山素姬的人民保衛軍之間的勾心鬥角,等等。這還沒算佛教所牽涉到的教派之爭。這些現實恩怨簡直是一團亂麻。但有了這個條件,仍然不足以被稱為火藥桶。舉個例子,阿富汗同樣也很亂,但被稱為帝國墳場,而不是火藥桶。
所謂的火藥桶,就是點燃起來威力很大,會傷及到周邊。比方說巴爾幹半島的火藥桶引發了世界大戰,比方說巴以地區的火藥桶會引發中東戰爭。阿富汗的戰爭,從來都是在中亞的山地內部消化。緬甸也差不多,此前的亂局,基本上都是內部消化,所以稱不上火藥桶。
之所以說緬甸未來有可能成為火藥桶,是因為其亂局可能外溢。
火藥桶特點3,必須有域外大國牽涉其中,並有亂局外溢。
之前的緬甸也有大國博弈,但並不劇烈。現在的緬甸,中國、美國、印度與俄羅斯,都可能牽扯到其中。現在緬甸官方報紙引用敏昂萊的話稱:敏昂萊把同盟軍的勝利,說成是「侵略者的入侵戰爭」,指責外國是緬軍戰敗的幕後黑手。
敏昂萊這話大致有兩層意思:
其一,甩鍋。
緬軍原本就派系林立,裝備落伍,戰鬥力一直不敢恭維。緬甸同盟軍雖然裝備也不咋地,但有復仇的決心和慾望,戰鬥意志較高。這種情況下,緬軍吃敗仗在所難免。但敏昂萊又不能說緬軍不行、乾不過同盟軍,只能找一個理由甩鍋。
對於政客來說,甩鍋是必備技能。要甩鍋,當然需要一個目標。對當今地球村來說,「內事不決必有外部黑手」可以說是金科玉律,所以敏昂萊就拋出一個「外國干涉論」。
那麼誰是敏昂萊口中的「外國勢力」?有輿論將其指向中國。因為果敢曾經是中國的領土,而整個緬北都和中國接壤。而緬北電話詐騙中,主要受害者都是中國人(緬北的幾個支持電詐的大家族和緬甸軍政府同氣連枝)。所以當緬甸軍政府甩鍋,很容易讓部分輿論聯想到中國身上。
其二,試圖尋求其他大國的幫助。
敏昂萊領導的軍政府雖然不得人心,但也主動和其他大國搞關係。具體來說,就是印度、美國和俄羅斯。
11月7日到9日,緬甸軍政府與俄羅斯舉行聯合軍演,意味著緬甸軍政府和俄羅斯關係加強。但俄羅斯現在的情況,其實沒有太多資源投入緬甸。
過去一段時間,網絡上有傳言,說是緬甸軍政府在試圖與美國和印度搞代號為「海龍」的聯合軍演。毫無疑問,這是緬甸軍政府在試圖向美國和印度靠近。
敏昂萊軍政府過去一段時間給人的感覺,就是一邊暗示中國介入緬甸內政,一邊又試圖和印、美、俄拉關係。儘管過去美國看敏昂萊不順眼,但只要能通過緬甸讓中國不爽,那麼美國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其實說實話,緬甸軍政府應該比較慶幸中國很溫和,要是中國像美俄那樣暴脾氣,緬甸的電詐這般坑中國人,早就大棒槌伺候了。電詐分子的可惡程度堪比恐怖分子。我個人覺得,可以把電詐分子列入恐怖分子名單,全球通緝。
中國一直奉行睦鄰友好策略。過去很多年,中國是唯一不主動發動戰爭的大國。這讓很多國家覺得中國軟弱可欺。比方說菲律賓、越南,非法佔領中國南海的島嶼;比方說印度,非法佔領中國藏南。緬甸也經常讓中國不愉快。
對中國來說,中緬關係的最佳狀態,是緬甸親中。如此一來,中國的路帶戰略就可以獲得一個印度洋出海口,從而減少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目前馬六甲海峽在美軍控制之下),意義非凡。
輿論界有聲音認為,中國應該出動出擊,趁緬甸混亂,在緬甸扶持親中國力量,打通一個印度洋出海口。這種聲音只能說在亂世是一個潛在的選擇。因為中國現在的主基調還是和平發展;主動介入緬甸旋渦,會給尋找中國破綻的美國一個很好的機會。按美國的尿性,如果中國主動介入對外戰爭,美國肯定會拉著一幫盟友,讓中國陷入陷入戰爭泥潭。
雖然中國大概率不會主動介入緬甸爛泥潭,但也不容許其他大國直接介入。不論是美國還是印度,主動介入(指出兵)中國鄰國,最終都會鎩羽而歸。
美國直接出兵緬甸的概率不大。緬甸問題的真正變量是印度。
自古以來,對緬甸影響最大的國家就是中國和印度。
歷史上的中國若干次讓緬甸臣服,從現實層面影響了緬甸。
歷史上的印度從精神層面影響了緬甸,讓緬甸成為佛教國家。
具體表現就是,緬甸的領土分成14個省級行政單位,7省7邦。
省,是華夏文明圈特色。
邦,印度文明的特色。
緬甸實際上就是華夏文明圈與印度文明圈的緩衝帶。眾所周知,處於兩個文明帶之間的國家注定不會平靜。這種文明二元論造成的撕裂,也是緬甸無法建立統一中央政府的根源。
現實中的印度,正選擇緊跟美國腳步,把中國列為戰略博弈對手。印度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借中美博弈的機會完成大國崛起,就和中國借美蘇冷戰發展經濟的思維類似。所以過去很多時候,印度都是配合美國的戰略找茬中國(包括過去幾年印度挑起的中印邊境衝突)。
作為回報,美國也給了印度不少甜頭,起碼在輿論上把印度捧得很高,老仙去美國訪問,享受到無與倫比的高規格接待。老仙去北美刺殺政敵,美國也是睜隻眼閉隻眼。
現在隨著中美元首見面,中美階段性緩和,印度直接碰瓷中國的概率不大。但印度的擴張本性還在,所以極有可能介入緬甸。在貪得無厭的印度看來,緬甸也是印度文明的傳統輻射區,也曾經被英屬印度統治過。
如果印度介入緬甸,對中國來說,正好可以把印度拖入泥潭放血,讓印度陷入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的泥潭里。印度的崛起勢頭,可能就因此而斷裂。
簡而言之一句話,緬甸現在成了一個局,多方虎視眈眈,但都不願意先入局。原因很簡單,當今地球村的格局,發動戰爭的成本很大。最初的入局者,很可能成為獵物。按照立體史觀大週期律的邏輯,就是充當炮灰。聰明的國家,都在等著別人充當炮灰。■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