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12月8日下午,無數的人都緊盯著著一場會議,要是說得更準確一點,是在緊盯著一個人。
美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伍德!
因為之前,阿聯酋提出了一個決議草案,要求在加沙地帶立即實行人道主義停火,履行國際法等規定的義務,並要求立即無條件釋放所有人質,並確保人道准入。
全世界佔絕對絕大多數的國家,都希望它能通過:
這次阿聯酋提出草案後,在短短24個小時之內,就有100多個國家,也跟著「附議」;
甚至在12月6日,聯合國秘書長都非常罕見地,動用了一項「特權」:援引《聯合國憲章》第99條,提請安理會就加沙局勢採取行動!
上一次秘書長動用這種特權,是在52年前!
這事為啥這麼受關注呢?
因為人人都看到:現在加沙的200多萬人,早就身處絕境!
當地飢荒遍地!
聯合國在當地的機構要發放救濟糧,消息一傳出,轉眼間在它外面,就密密麻麻地,擠滿了聞訊而來的飢民!
甚至還有這樣的畫面:面對鏡頭,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不斷地哭,記者以為她被轟炸嚇著了,不斷地安慰,結果她說:我哭,是因為我已經好多天沒吃東西了……
水源枯竭!
前段時間,極其難得的,加沙地帶下起了雨,地面上出現了一點積水,於是有人拍下了這樣的視頻:在斜風細雨中,有個人拖著個塑料桶,一點一點地,把地上骯髒的積水用勺子,舀進塑料桶裡。
就算這樣,已經夠難的了。
更不用說整天都在轟炸!
有這麼一個統計數據:從10月7日到現在,以軍在加沙投下的彈藥量,已經超過35000噸!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
不妨和歷史來作個對比!
二戰時的德累斯頓轟炸!
德累斯頓是座德國城市,在二戰時,盟軍對它進行了大規模的轟炸,投下了3740噸炸彈,造成了重大傷亡。
直到快80年後的現在,德國人還沒忘記這件事:他們還不斷舉行各種儀式,悼念這次大轟炸中的遇難者,而且在紀念音樂會上,還有條不成文的規矩:禁止鼓掌!
歐美各國的史學家呢?
則是寫了無數的書籍、文章,基本是同一個調子:雖說小鬍子那伙人是萬惡不赦的魔鬼,但盟軍對德累斯頓搞這麼大規模的轟炸,導致了這麼多平民的死傷,絕對是個巨大的污點,甚至可以稱之為戰爭罪行!
但以軍在加沙投入的彈藥量,是當年德累斯頓轟炸的10倍!
而且當年盟軍炸德累斯頓的,是二戰時的彈藥!
和現在的殺傷力,根本沒法比!
所以全世界人們所看到的,是極其慘烈的一幕:
住滿老百姓的大樓,被空襲後,不是被轟平,而是被炸成一個個大坑!
屍骸遍地!
當地人們的耳邊,永遠是飛機馬達的聲音,之後是接連不斷的轟炸聲!
血和火!
甚至有幸存者說:對以色列人的轟炸,讓他們感覺在「液態地球上衝浪」!
為啥這群灰頭土臉,苦巴巴的人,會說出這麼一句話呢?
很少有人知道:加沙地帶人口的受教育率,全中東最高!
以色列人經常吹牛,說它老百姓文化素質高,它的全民識字率有多高呢?
97%!
加沙地帶的人呢?
還要多出0.1個百分點!
97.1%!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加沙雖然是全世界最大的露天監獄,很多當地人從出生起,就被關在以色列建的隔離牆內,只能看著被牆圍住的方寸之地,但它一直是個技術中心!
很多年來,美國硅谷企業,像英偉達、salesforce、谷歌,一直在當地,尋找各種才華橫溢的人,和他們合作,甚至投資在當地崛起的初創公司!
到什麼程度呢?
有些人,可能穿著皺巴巴的衣服,連球鞋都買不起,只能穿雙拖鞋,進到某個破爛小樓裡,然後開始搞甚至在全世界範圍內,都算挺高端的創新!
現在一切都毀了!
小樓沒了;
設備毀了;
甚至那些搞創新的人才,因為某顆從天而降的炸彈,有些人要麼已經成為一具屍體,甚至根本就屍骨無存,運氣最好的,也只能和其他人一樣,要麼為了一點救濟糧,像密密麻麻的螞蟻樣,在救濟機構前擁擠著;要麼為了一口水喝,在街上刮著髒水!
怎麼說呢?
這是人類歷史上,全球所有人看著200多萬人怎麼一步步地被,文雅一點,叫「種族滅絕」,通俗一點,就叫「屠城」!
要知道,現在已經是2023年!
但就算這樣,結果還是讓人極其失望!
伍德還是原樣,來了個一票否決!
這意味著:現在的美國,甚至懶得用任何語言來掩飾,直接公然支持屠城!
到什麼程度呢?
安理會共有15名成員,這次的表決結果是:
贊成:13票。
裡面有日本和法國,它們是美國的小弟。
棄權:1票。
英國。
這件事上,連它都不想繼續跟美國了。
之後大家說的話,其實也都很難聽的。
法國代表是這麼說的:「安理會再次失敗了」,法方認為在嚴格遵守國際人道法的情況下,反恐鬥爭和保護平民之間沒有矛盾,所以法國呼籲立即和持久地實現「人道主義休戰」。
甚至連日本代表,都說這樣的話了:對於平民來說,無論他們是巴勒斯坦人還是以色列人,這都是悲劇性的,日本「很遺憾決議草案未能通過」,這是一個讓人失望的結果。
瑞士、巴西、馬耳他、加納、加蓬、莫桑比克等這些國家,說話也都能難聽。
俄羅斯和我們的代表,說話更狠。
像俄羅斯代表就說: 你們對以色列屠殺加沙平民視而不見,對加沙停火問題持反對意見,卻總是在烏克蘭問題上表現出對平民的深切擔憂,你們的雙標「無恥到令人咋舌的地步」。
雖說陣營不同,但在這件事上,大家有什麼一種共同情緒呢?
那就是:憤怒!
但有一個國家感覺不同:以色列!
它非常喜悅!
以色列外長科恩非常高興,在社交媒體發文,說:感謝我們的盟友美國支持我們繼續戰鬥!
感謝完美國後,科恩再次臭罵秘書長,說他就像《聖經》中的人物該隱,是「惡人之祖」,而「古特雷斯是該隱在聯合國的標誌」!
到這裡,可以看出什麼呢?
美國終於徹底把自己,與以色列捆綁在了一起;
美國為了以色列,已經把自己的一切都壓上了,其中包括帝國的命運!
為啥這麼說呢?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最近這幾十年,美國人一直在拼命宣傳的,是什麼一種話術?
那就是:全世界的國家,分成兩大陣營。
一種是「民主」;
一種是「威權」。
如果你是民主的,意味著什麼呢?
社會開放;
人民自由;
經濟繁榮;
充滿創新。
如果說得更簡單一些,那就是文明!
而威權呢?
就是專制、血腥和暴力,外加貧困!
就是野蠻!
誰是民主誰是威權,由誰來認定呢?
美國!
這些年,美國人拼命在幹的,就是想讓全世界上的人相信:它和它帶著的一幫國家是正義的,是極其強大的,所以肯定是最終的勝利者!
當然這套話術,之前看破的人,其實就有不少,比如說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就說過這麼一句話:美國人總是善於把它自己的利益,包裝成人類的普世價值。
匈牙利可是北約國家哦!
但在之前,這種揭穿效果,其實不怎麼好。
因為對人類最有說服力的,不是理論,而是活生生的現實。
結果呢?
去年的俄烏戰爭,戳穿了歐美國家的軍事與經濟神話。
巴以衝突更狠,則從根本上讓人們看清了西方的實質!
因為美國人幹的,實在太過頭了!
這兩個月,它幹的事,簡單來說,就是這些:
一邊縱容以色列殺人封鎖,一邊說關心加沙民眾的生命安全和人道需求;
一邊拼命給以色列各武器,一邊說戰火不能蔓延到地區,所以不許抵抗;
一邊縱容以色列延續戰事,一邊還把保護人權、保護婦女兒童掛在嘴邊。
怎麼形容呢?
自相矛盾!
極端虛偽!
現在則是:之前多少還有點掩飾,這次連掩飾都懶得搞,直接支持屠城了!
它已經把自己的國運,給賭上了!
之前早就有跡象:
像在11月29日,德國總統出訪中東國家卡塔爾,結果被晾在飛機上半小時,沒有人來接。
在歐洲,德國是最支持以色列的!
像前段時間,布林肯訪問土耳其,機場一反常態,沒專門開燈,讓這位美國國務卿摸黑走路。
約旦和埃及兩國外長,更是當著布林肯的面,一點面子都不給,直接要求以色列「立即無條件停火」和「停止這種瘋狂」!
更別說一堆國家,其實和巴以雙方沒啥關係,都在和以色列斷交或召回大使!
有個國家挺引人注目,它叫伯利茲。
一向跟著美國人走,甚至為此,都沒和我們建交!
它前段時間,都和以色列斷交了!
怎麼說呢?
就在這段時間,美國過去兩百多年,所累積的聲譽和威望,算是徹底沒了:
你一個公開支持屠殺的國家,還有什麼資格,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指責其他國家;
你一個公然與全世界對抗的國家,還有什麼資格,吹噓自己的價值觀?
這意味著什麼呢?
這道理我之前說過:一個帝國在正常情況下,它應該擁有兩個保護層:
最重要的一層,其實是它的意識形態,這將會讓所有它潛在的敵人,不知道或者不敢反抗;
第二層才是它的軍事實力。
而且還有個歷史規律:一旦一個帝國到了單純依靠它軍事實力的時候,這個帝國基本上已經走到了它最後的末路,結局往往會很慘。
在這方面,中國古人也有過總結: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祀」是搞意識形態;
「戎」是搞武力。
為啥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而不是「在戎與祀」,要把「祀」擺在「戎」之前呢?
因為意識形態更重要。
說到這裡,我們就明白了:近段時間,美國人幹的這一連串動作,究竟蠢在哪裡?
為了包庇以色列,他們居然把自己多年來的意識形態包裝,直接給撕毀了!
「祀」這塊既然沒了,那今後的美國,就只能依靠赤裸裸的「戎」,也就是武力,來維護這個帝國的統治了。
以色列10月28日進軍加沙,已經賭上了它國運。
而美國這次,也孤家寡人地,把它的國運賭上了!
忍不住想起這件往事:
公元前387年,已經進入戰國,當時魏國軍力最強大,有次魏武侯和大將軍吳起一起,乘船順黃河而下,看著兩邊險峻的地勢,魏武侯忍不住說道:這些山形地勢,這麼險峻,實在是太好了,簡直就是魏國的寶貝啊!
結果吳起答道:魏國的寶,在德不在險!
甚至這事今後會怎麼發展,也很清楚了:會不斷地有國家出來,最多改改用語,但大意不變,對加沙停火的事,不斷地來提,然後讓美國一直來否決……
阿富汗是蘇聯當年流血不止的傷口;
加沙將會成為美國流血不止的傷口。
一個帝國,到現在這一步,已經非常危險了!
而歷史那勢不可擋的腳步聲,越來越清晰了!
這事怎麼說呢?
對美國,現在全世界恐怕只能贊它一句「孝心可嘉」了!看樣子,這對父子,真是準備同生共死了。
這事怎麼說呢?
不奇怪。
反正拜登和他那批人,總是胸有成竹、有條不紊地,會把所有事都搞砸!■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