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近年底,但形勢依然沒有好轉。前段時間,穆迪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同時下調18家中國大型企業的評級;眾議院外委會通過法案,擬撤銷香港駐美經貿辦特權;再加上前段時間地產龍頭萬科的債券被攻擊,從這一系列跡象來看,中美元首會晤後,金融戰不僅沒有收斂,反倒像進入了最高潮,美國大有要畢其功於一役,將中國一舉打爆之勢。
而金融戰的白熱化,也帶來了一系列影響,中國11月CPI發佈,同比和環比均下降0.5%,連續兩個月下降,如果再下降一個月,經濟學上就可以被認定為通縮;而大A也跌破2900點,股市一片哀嚎。而反觀美國,數據卻很漂亮——11月非農就業新增19.9萬人,超出預期;失業率3.7%,低於預期——數據顯示美國經濟仍然在良性軌道上。
當然,我們都知道,美國現在的經濟數據已經工具化——與其說是反映美國經濟走勢,倒不如說是為了給美聯儲的政策施行提供數據支撐。但就算美國的漂亮數據是造假,中國的黯淡數據總不能也說是造假。拋開數據,從感受上來看,現在除了自主汽車等少數幾個升級產業,大多數行業依然是愁雲慘淡——這是無可否認的現實。
為什麼會這樣?除了我們本身內部存在問題,正在磨底調結構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美國金融戰的壓制,尤其是它的加息和高利率環境持續,對我們的政策空間形成了極大壓縮,甚至將已出各類政策的功效嚴重抵消——比如股市,利好出了一大堆,結果反而跌破三千點;樓市的各種托市救市政策也沒有明顯效果,反而連優等生萬科都一度被瘋狂攻擊;至於催通脹,從年中就開始催,但現在都年底了,結果催了個寂寞——甚至快催成了通縮!
總而言之,來自美國的外部壓力,對我們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
而這一點,也很讓人費解。畢竟所有人都知道,美國經濟其實並不像它數據上展示的那麼好——甚至可以說危機重重,只是明面上強撐著而已。
但美國這麼做,肯定也是有嚴重副作用的——長期加息對美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地球人都知道。該降不降該收不收,只會讓風險累積,等到後面爆發時,危機會更加嚴重。
那問題就來了?美國為什麼要死撐著不降息,死撐著跟中國繼續乾?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來分析:
首先是抗通脹——這也是美聯儲的官方說法,認為通脹風險仍為消除,甚至有可能反彈,所以現在不能降息,甚至不排除未來繼續加息的可能。
但所有人都知道,這只是藉口而已。要真想抗通脹,那就得大舉縮表——畢竟你這些年印了這麼多錢,那當然會通脹——可美聯儲加息看得挺猛,縮表卻表現的十分摳搜——甚至為了避免美債爆雷,還給銀行私底下定向輸血。此外,要抗通脹,那就應該取消對華關稅,讓廉價中國商品進入美國市場;要跟中美和解,恢復全球化產業鏈,換取中國買美債,用全球第二大國的工業體系給美元增信——而不是推動中美產業鏈脫鈎,使自己物價上升的同時,逼得中國在第三世界大力推動去美元化。
所以,抗通脹純屬扯淡。
第二個維度——收割全球。這個是比較靠譜的原因。畢竟美國印了這麼多錢,債務窟窿又這麼大。所以必須要找到足夠的優質資產給濫發的美元提供實體支撐,並對衝美國的債務。要想做到這一點,只有運用美元潮汐,加息打爆其他國家金融體系,讓他們的優質主權資產價格打骨折;差不多了後再進入降息週期,讓華爾街拿著印出來的廉價美元去海外抄底。
這也是我們之前經常說到的。不過到現在來看,美國的這個意圖基本上已經落空了。畢竟加息加了一年半快兩年,雖然也確實起到了一些效果,催動了一流諸如歐洲在內的海外資金乃至企業技術回流,也拉爆了諸如斯里蘭卡這樣的小國,但全球上的台面的國家中,還沒有哪一個被徹底拉爆的——這意味著美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收穫卻遠不足預期。
當然,理論上美國還可以繼續堅持下去——反正只要這種全球緊鎖環境持續,別人總有受不了的一天。
但這就要考慮到一個費效比的問題——畢竟加息對美國經濟的壓制也是很明顯的。5.5的高利率,老這麼持續,美國自己的損失其實也非常大——經濟活力被嚴重壓制不說,外圍的去美元化也會愈演愈烈。如果高利率環境對自己造成的損失,反而大於拉爆別人帶來的收益,那這筆買賣其實就是不划算的。
這就是進入年底後,市場普遍認為美國加息週期即將結束,明年將轉入降息的原因;也是我們在中美會晤後,覺得美國金融戰差不多該告一段落的原因——畢竟打到這份上,形勢已經很明顯了,美國再堅持下去,也撈不到太多好處,反而損失會很大——費效比角度來看已經跨過了臨界點,再往後就越來越不划算了——別的不說,光美債這一項,逆回購血包里剩下的那幾千億流動性,就已經支撐不了財政部發債太久了。也許後面美國還會發起金融攻擊,但至少未來一段時間內,它應該要歇歇火了。
但現實情況,卻和我們想的不太一樣——在元首會晤結束後,美國也依然沒有放緩,反而有點盡銳出擊的意思。
那就讓人費解了。在收割全球的費效比已經明顯不划算的情況下,美國為什麼還要不內傷破限,為什麼還要加大對華金融戰?
這就只能從最後,也是最深一個維度來解釋——美國要重塑美元的價值載體,維護美元世界貨幣地位。
從美國經濟的角度來說,繼續緊鎖,繼續對華金融戰,確實已經得不償失,甚至有可能引發大蕭條。所以如果單單只考慮內部經濟的話,現在差不多是該收手了。
但現在收手,雖然降息短期捏會實質性提升美國經濟(不是紙面上的數據好看),釋放企業活力,但長遠的損失卻更加慘重。由於這一輪收割並沒有達到預期,一旦降息放水,表面上的西升東降;將迅速逆轉為東升西降。
由於這一輪中國頂住了美國的金融戰攻擊——甚至帶領著新興國家集體頂住了美國的金融收割;那隨著美國進入降息週期,制約中國經濟的最大外部威脅解除,那麼接下來中國經濟勢必迎來一波強復蘇,全球資金也會海量湧入中國。
而且還不止如此,這幾年間,中國的產業升級已經實現了階段性的技術突破,在新能源、芯片、智能電車方面取得不錯的成績。那麼隨著美國降息,中國經濟困境緩解,這些產業在趁勢大量吸納資金的同時,也會趁勢開始大規模的市場擴張。
以上變化,將對美元造成極大的威脅。作為金融帝國,美元可以說是美國核心中的核心。而美元為什麼能成為世界貨幣?除了構築在科技優勢、軍事優勢、金融優勢之上的霸權;在日常運行中,石油和工業品,為其提供了主要的價值載體支撐——國際貿易中買賣石油要用美元,買賣工業品要用美元。同時,美國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又為這些商品交易提供了最強大的市場基本盤。這一系列操作,才鑄就了美元不可撼動的地位。
而如果這一次美國加息週期無果而終,明面上的「西升東降」逆轉為實質性的「東升西降」,隨著中國經濟強復蘇和全球海量資金湧入,中國將在極短的時間內,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這等於是鞏固美元的市場基本盤鬆動。與此同時,由於中國有全球最強大的工業產能,產業升級和技術突破也階段性成功——美國的科技霸權,至少在影響現實經濟層面,其作用力已大幅衰減。
至於軍事霸權。雖然美國確實有存量優勢,但面對中國的超級強大的工業產能,以及軍事科技無代差現狀,其實也沒有多大威懾力——別說對中國了,甚至在東升西落、霸權鬆動的大背景下,對其他國家的威懾力都大不如前。
最後,就只有石油美元本身了。但石油美元本身就正在遭受opec+的強勢狙擊。俄羅斯就不說了,那是一門心思要把石油美元拉下馬;至於中東阿拉伯土豪,雖然他們現在還不敢在脫美道路上走的太遠,但只要美帝敗象露一步,他們立馬就會相應的遠離一步;而他們的遠離,又會加劇美帝敗象的加劇,進而形成惡性循環——總之,中東土豪是擺明瞭的牆頭草,誰強跟誰走。在美帝敗象初顯的大背景下,如果接下來任由「東升西落」成為趨勢,中東土豪的緊跟風向,只會讓這種趨勢愈演愈烈!
這就牽扯出了一個比收割更要命的問題——美元!美元是美帝的命根,是美國發動美元潮汐,收割全球的最根本抓手。只要美元地位保的住,那哪怕美國經濟衰退甚至蕭條,未來也還有機會扳回來;如果美元地位鬆動,那就算一時收手,換得經濟暫時轉危為安,但長遠來看,美國的損失將更為慘重——而且無可輓回!
比收割更重要的是收割工具!這應該就是加息收割失敗後,外界普遍認為美國會暫停,但它卻頭鐵繼續堅持的原因。也是它寧可拼著最後鬧出更大衰退甚至大蕭條的巨大風險,仍然要超預期的把加息和金融戰搞到底的原因。
那麼,面對美國的這種攻勢,我們該怎麼辦?現在來看,作為防守一方,我們沒別的辦法,只有繼續扛。
那麼,扛到什麼時候?
當然,從鮑威爾最新的表態來看,似乎有了轉機。畢竟鮑威爾最新的口風,是討論降息的問題開始「進入視野」——這與它在本月初時依然咬緊牙關堅持鷹派風格大相徑庭。
不過鑒於鮑威爾言論的極端反復,對此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他的突然轉向,有兩種可能——也許是美國經濟出了大問題,而且已經嚴重到了掩蓋不住的地步,不得不轉向;也許又只是虛幻一槍,忽悠別人放鬆(畢竟這一年多大家都被美國加息週期搞得十分難受),然後再來個回首掏。所以我們看待這件事,依然要偏謹慎,主要還是著眼於三個字——費效比。
保收割的費效比,跟保收割工具的費效比是不一樣的。之前大家普遍預期美國會按下暫停鍵,是基於收割的費效比已經突破臨界點。
但從現在美國的動作來看,如果它寧可拼著經濟受損也要保美元這個收割工具,那既然錨定了這個目標,其傷害承受閾值,就會比之前保收割更高。只有熬到突破——至少是接近這個閾值,讓美國意識到哪怕拼著大蕭條爆發,美元這個收割工具的既有地位同樣保不住,依然要折損——甚至折損更大,只有到那個時候,美國從現實出發,為了避免經濟衰退,為了美元地位少折損一些,才會真正階段性的放棄執念,從實力和地位的角度出發來面對現實。
那麼,具體到這個時間點,應該是什麼時候?個人推測,這個過程,大概要持續到明年第二季度——哪怕是美國撐不住了必須降息,最快也應該大概在明年第二季度。■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