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匈、塞這三國有何特殊之處?

六爺阿旦

當地時間5月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愛麗舍宮同法國總統馬克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會晤

這一次我們先後出訪的歐洲三國,分的是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很多人很關心為什麼選的是這三個國家,他們究竟有什麼不同之,或者說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

我看這個問題的角度,可能和別人稍微有一些不同,主要是出發點有所區別。首先來說呢,這裡面的重頭戲肯定是法國。因為法國本身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歐洲的領頭羊。

法國和德國一起,是歐盟的兩個核心國家。法國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地位比較高,德國相當於是歐盟的經濟中心,法國和德國在一起,相當於是整個歐盟的中樞,他們的決定往往代表著歐盟的意志。

那麼這次首訪法國,在法國的時間是最長的,行程也安排了最多。一個核心的意思,當然是想加強中法和中歐的合作。當然這都是正常情況下大家都知道的。站在我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可能還有另外一層意思。

就是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這是在為美國後面可能會加大力度搞新冷戰做一次未雨綢繆的佈局,既是爭取法國,也是爭取歐洲國家,能夠盡可能地保持中立。

在這方面來說,很顯然法國的作用,要高於其他任何一個歐洲國家。

除法國之外,塞爾維亞和匈牙利是兩個傳統意義上,跟我們關係一直比較友好的歐洲國家。這裡面塞爾維亞還並不是歐盟成員,而匈牙利,眾所周知是歐盟裡面經常投反對票的那個國家,尤其是在涉及中國的一些決議和事務上,匈牙利往往是最後一票否決的那一票。

在這個基礎上,塞爾維亞和匈牙利,如果放到新冷戰格局的背景之下,那很可能就是一旦歐洲進一步向美國靠攏,那他們有可能就是未來中歐經貿合作之間的兩座橋樑。

這兩年我們在塞爾維亞,尤其是在匈牙利,有大量的投資落地。一方面是他們的政策環境相對穩定和友好,另一方面可能也有更深遠一些的考慮,就是歐洲在被美國裹挾進行冷戰的時候,他們可能能更好的保持獨立性。

所以從我個人觀察的角度來看,是從未來新冷戰格局這個視角出發的,未來的形勢有可能會進一步惡化,這是在這個背景之下,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所具有的特殊的戰略意義。

與此同時,俄羅斯正在舉行普京的總統就職典禮。俄羅斯通過官方渠道已經一再確認,中國將會成為普京當選後的首次出訪國。對俄羅斯而言,中俄關係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經常看我長文章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的一個觀點,美國的金融戰已經到了最後階段,我個人認為可能堅持到9月份,也就是日本加息半年之後,到底還有沒有戲,美國通過這半年,應該基本上都能拿到結果了。

所以那之後,持續將近三年的金融戰可能就會結束,但是跟大部分人所期待的相反,我個人認為金融戰一旦結束,很可能不會是復蘇和繁榮來臨,而是新冷戰會全面加速。

這裡面的原因,我在之前都有論述。基本上可以認為金融戰是美國在常規手段下最有優勢的領域,如果這裡還是不能取勝,在現有的局面之下,又沒辦法直接進行熱戰,那麼加速新冷戰是唯一的選擇。

實際上美國現在在科技和貿易方面,也從沒有進行實質上的放鬆,各種制裁以及新的限制措施,還在變本加厲的推出。預計在大選之後,有可能會有更強硬的措施出台。

現在中美之間,可能有一個潛在的最大公約數,就是大家可能都不太希望特朗普上台。

對於我們來說,主要是他的一些政策可能過於極端,而且不具有連續性,不好預測和應對。對美國內部來說,至少是民主黨背後的華爾街金融資本這一塊,對於特朗普是不太喜歡的。

當然本質上來說,他們也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比如過去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印太戰略,基本上拜登也都沒有做出什麼調整,而是在繼續推進。他們的區別,主要是政策執行上代表了兩種不一樣的思路。

在拜登這一邊,可能是以聯合盟友為主,進行漸進式的新冷戰。然後到了特朗普這邊,對於西方盟友的依賴性要大幅下降,更傾向於孤立主義,它在很多政策的推進上,會比較激進。

但是一旦金融戰結束之後,其實美國的各種戰略的緩衝空間就大幅縮小了,所以其實不管是拜登還是特朗普,可能都會面臨著一個比較嚴峻的現實,也就是不得不全面推進新冷戰。

如果說他們還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可能就是一個會狠一些,一個會更狠一些。

基於這樣的趨勢和國際形勢,所以我是對未來國際層面的宏觀趨勢,是並不太樂觀的。因此對於這次歐洲的訪問,我的看法更多的是,當做一種未雨綢繆的佈局。■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