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發言人表示,中歐經貿官員就對華電動汽車關稅率的磋商坦誠且富有成效,雙方將繼續磋商。6月12日,歐盟通知汽車製造商,將從下個月4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徵收最高達38.1%的臨時反補貼稅,這一稅率遠高於10%至25%的預期,立即引發中國的強烈譴責,同時也引發了市場對中歐爆發貿易戰的擔憂。
中國人向來喜歡打打談談,打是為了給自己爭取優勢,談就意味著還有回旋的餘地,但能談到哪種地步取決於以下三點:對方想要什麼?對方手裡有什麼籌碼?我方手裡有什麼籌碼?
歐盟是由若干個成員國組成的政治集體,各成員國在對華徵收汽車關稅上的訴求並不相同:德國不想打,因為這與德國汽車廠商師華長技以制華的發展路徑相悖,在前不久剛落幕的G7會議上,德國還為此跟其他國家大吵過一架;而煽動歐盟對中國汽車徵收關稅的,主要是西班牙、法國以及意大利三個國家。
法國想要的很純粹,打擊德國經濟。法國力主歐洲統一跟德國的目標不謀而合,但歐洲只能有一個扛把子,過去德國對歐洲的主導權,一靠默克爾強大的個人魅力和政治人脈,二靠強大的經濟底蘊。
汽車製造是德國支柱產業,打擊中德汽車合作意在給德國經濟減分,但法國的加分並不在汽車領域,而在航空領域:在空客的供應鏈地圖中,來自法國的零部件是唯一一個佔比超過50%的國家。只要空客能搭上中國和第三世界的民航爆發期,在德國汽車轉型難的背景下,航空製造業帶來的超高利潤足以支撐法國成為歐洲經濟的龍頭。
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訴求則是汽車產業投資,這兩個國家是歐洲第三大和第四大汽車強國,但與德法相比,明顯要遜色得多。德國既是歐洲第一大汽車強國,也是世界第二大汽車強國,就算跟不上智能化時代,但瘦死的駱駝總要比馬大,吃存量都夠人家挺一段時間了。
法系車在國內存在不高,但小轉彎半徑的設計,使得它們在街道狹窄的老歐洲地區非常吃香,並且海外一大片法屬領地也為法系車留下了足夠的廣闊的退路。
相較之下,西班牙汽車有大而不強的問題,盤子確實鋪的很大,創造的工業產值也很多,就是不強,缺乏一流的頭部品牌,TSA、Hurtan這些品牌別說在中國不出名,在歐洲同樣不顯山漏水。西雅特倒是有些名氣,躋身全球汽車品牌百強第64位,可惜被德國大眾收購了,只有就業崗位和稅收留在國內,剩餘價值在德國。
根據西班牙汽車和卡車製造商協會最近公佈的汽車行業貿易平衡和出口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已成為西班牙第二大汽車進口來源國,這是西班牙本土品牌第一次面臨來自非歐洲汽車品牌的強力競爭。名爵、領克、比亞迪等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西班牙大街小巷上的中國汽車,讓西班牙本土廠商倍感重壓。
意大利情況比西班牙稍微好點,菲亞特勉強還能維持歐洲第五大汽車品牌的地位,但受眾更廣的平民車型銷量越來越艱難,全靠瑪莎拉蒂和法拉利這類尚屬意大利品牌的豪車支撐牌面。
如果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時代全面降臨,意大利和西班牙受到的影響必然首當其衝,很有可能第一波就衝垮了,怎麼辦呢?
中國汽車品牌從引入外資合作,到借雞下蛋,再到獨立生產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發展道路,為歐洲廠商如何適應新時代的轉變,提供了一份完美的開卷答案,所以兩國迫切的需要通過引進中國投資,來獲取電動車的核心技術和供應鏈。
今年4月,意大利工業部長阿道夫。烏爾索表示,正在與三家中國汽車廠商和特斯拉進行談判,目的是吸引至少一家中國車企來投資設廠,以實現該國每年生產130萬輛汽車的規劃目標。無獨有偶,4月19日,奇瑞汽車同西班牙汽車公司Ebro-EV Motors簽署協議,將在西班牙巴塞羅那成立合資企業生產新型電動汽車,創造1250個就業崗位,奇瑞將成為首家在歐洲生產汽車的中國車企。
那歐洲又有什麼談判的籌碼呢?
第一張籌碼,是中國汽車廠商離不開歐洲市場。
歐洲是全球第三大汽車消費市場,2023年銷量僅次於中美,而拜登的百分之百關稅已經關上了中國汽車進入美國的大門,這意味著中國汽車廠商若要實現全球擴張的野望,就絕對不能再錯過歐盟的市場了,這是歐盟敢於跟中國叫板的底氣之一。
任何汽車品牌想在國外市場站穩腳跟,投資建廠是必然的環節,因為出口會多出關稅成本和物流成本,這將削弱汽車的價格競爭力。
美歐日韓為何寧願接受中國合資的各種苛刻條件,也要本土化生產,答案就在這裡。但歐洲各國想要的,不是單純的把廠房給搬過來,然後就地進行總裝。
合資建廠這事他們是過來人,當年中外汽車搞合資的時候,很多技術都是他們早就沒有多少商業價值的落後技術,並且是伴隨著合作的企業逐步國產化才最終水到渠成轉讓的。所以,歐盟真正想要的,是利用所謂的加徵關稅讓我們把電動車的核心技術和供應鏈都搬過去。這就是他們跟德國最大的區別,前者屬於明搶,後者只是在偷師。
第二張籌碼,是打美國牌。
中國、美國、歐洲是全球最重要的三大地緣力量,而在中美長期性戰略對抗的背景下,歐洲價值水漲船高,現在中美都在積極拉攏歐盟,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輝煌。
奧巴馬執政時,中國還不夠強大,美國認為單憑自身就能遏制中國,對歐盟寸步不讓,故此美國對歐洲採取了十分強硬的貿易保護政策,天價制裁案和長臂管轄一個接一個,西門子、葛蘭素史克、瑞士信貸、巴黎銀行和德意志銀行都被美國坑過,少則十幾億,多則上百億。
輪到特朗普上台後,中國已成為美國頭號威脅,但他推行美國優先和單邊主義,對所有貿易夥伴揮舞貿易戰大棒,不在乎價值觀和盟友體系,連氣候變化議題也不重視。這一階段,歐盟對中國的需求,其實要遠大於中國對歐盟的需求,他們不得不尋求合作,以捍衛自由貿易和全球化。
但建制派拜登的出現改變了歐洲邊緣化的局面,在應對中國時,他高舉價值觀牌和盟友派,歐盟地位迅速拔高,於是出現了中美紛紛拉攏歐盟的罕見一幕。歐盟當然要珍惜這次機會左右逢源,吃完美國吃中國,從而讓自身利益最大化。
但凡美國還願意拉攏歐盟,那他們面對中國時就有足夠的底氣,畢竟國際關係講究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對於中國來說,只要歐盟不全面倒向美國,非核心利益的問題都可以談,汽車技術和供應鏈轉移當然不包括在內。
那麼,我方手裡有什麼談判籌碼呢?
首先同樣是美國牌。歐盟的核心利益是什麼?能夠繼續維持歐洲各國在政治上的統一,但美國一直在破壞這個統一。
馬克龍和朔爾茨看得很清楚,俄烏戰爭後,歐盟其實已經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了,北約和歐盟兩者只能存活一個:美國希望通過俄烏戰爭的長期化來加強對歐洲各國的防務控制;法德則希望深入介入俄烏戰局來戳破北約共同防禦機制的謊言。
俄歐翻臉是既成事實,失去俄羅斯穩定且廉價的能源供應,維繫歐盟的經濟紐帶將會越來越脆弱了,政治紐帶成為最大的依仗。
而政治紐帶又分內部和外部,在外部,中國是唯一一個願意支持歐盟走向團結和一統的世界大國。既然歐盟可以利用美國對他們的的拉攏跟中國漫天要價,那我們也可以打美國牌,以美國對歐盟的統一的威脅,對他們落地還錢,這張牌可是王牌,比什麼都管用。要知道,四十年前中美合作坑蘇聯和希臘債務危機的往事還歷歷在目。沒有中國的在後面鼎力支持,歐盟恐怕早就被收割了一輪又一輪。
其次是拉一派打一派。雖然中法戰略合作的大方向,讓我們在對法國搞些小動作時不太方便直接回應,但法德競爭的還是能利用一下的。中國商務部表示:希望德方在歐盟內發揮積極作用,推動歐方與中方相向而行。你法國敢用中國當槍使,那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打德國牌回擊,主打就是一個你不體面,我就幫你體面。
德國派不管用,後面還有中東歐派可以打,大家看看最近的新聞,波蘭總統杜達訪華了。
杜達是民族主義者和實用主義者,對西歐發達國家在歐盟內部搞一言堂甚是不滿,英國脫歐後,波蘭就認為自己可以替代英國,以中東歐國家的領頭羊的身份躋身三駕馬車的行列,但法德兩大傳統馬車和虎視眈眈的意西兩國一直在暗戳戳的打壓。
中東歐國家是啥身份,前蘇聯陣營的皈依者,讓投誠過來的小弟當扛把子真當銅鑼灣的老大砍不動人了?
赴歐投資建廠是中國汽車全球化擴張的必要環節,這沒錯,但波蘭和中東歐也是歐盟的一份子,在這裡建廠,照樣享受關稅豁免的優惠政策,除非你把他們開除盟籍。
最後是供應鏈粘性。在歐洲、中國、美國的三邊貿易關係中,中歐實際上將走得更近,雙方之間的供應鏈粘性之強,關係網之複雜,這使得中國不論是在談判還是對抗中的籌碼,都遠勝歐盟。
比如說報復西班牙我們就有兩招,一是對歐盟進口豬肉及豬副產品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這其中西班牙的份額最高。雖然涉及到的金額不多,但豬肉及其相關產業從業和受惠群體是西班牙的主要選民,對自歐盟進口的豬肉增加高額關稅,能夠精准打擊西班牙政府。
關係網制裁是另外一招,西班牙是歐洲第三大汽車生產國,其零部件供應商與中國存在著廣泛的業務往來,我們可以要求這些企業拒絕會延遲向西班牙廠商供貨,不過這招有點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走到最後一步是不會打出來的。
老實說,歐盟這些國家還是有點活在舊時代的感覺,真以為自己仍站在金字塔頂端俯視著我們。產業轉移這件事的主動權在中國手裡,怎麼轉移,向誰轉移,由中國意志決定,不是你們那幾張爛牌能左右的,識趣點我們還能在自由貿易的共同利益下一起發財,不識趣的話,那就只有幫你們體面體面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