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條約》到《北京宣言》

風雨如歌

1993年9月13日,中東歷史的關鍵一刻。

明媚的陽光照射在美國白宮的草坪上,上面站著三個人,以色列總理拉賓和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阿拉法特,以及美國總統克林頓。

拉賓充滿感情地向全世界的巴勒斯坦人喊話:

「巴勒斯坦人民,我們注定要在這同一個地球同一塊土地上生存。我們曾經和你們作對過,但我現在要告訴你們——用嘹亮的聲音告訴你們——鮮血和淚水流淌得太多了,太多了!」

隨後,拉賓與和自己鬥了幾十年的巴勒斯坦最高領導人阿拉法特握手言和,雙方簽訂了《加沙一傑里科自治原則宣言》(即奧斯陸協議)。

這是最接近中東和平的一次努力。

然而,隨著拉賓遇刺,克林頓卸任,阿拉法特西去,中東和平進程歷經波折,又回到了鮮血和淚水的起點。

也許,在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根本訴求完全相悖,根本無法調和的狀態下,任何的和平協議,都是無力的。

中東和平,只有隸屬於同一陣營的各派先和解,才有真正實現的可能。

2024年7月23日,北京。

14個巴勒斯坦派別,走進人民大會堂大廳,鄭重簽下了《北京宣言》。

這些派別,有法塔赫,有哈馬斯,有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有巴勒斯坦人民黨,有巴勒斯坦人民鬥爭陣線,也有阿拉伯解放陣線,等等…….

他們之間有利益衝突,有地盤衝突,有教派衝突,甚至還有階級矛盾……而如今他們卻站在了一起,把中國的外交部長王毅簇擁在中間,並肩而立。

畫面定格,標誌著巴勒斯坦人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也標誌著中東和平進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整個《北京宣言》最核心的地方,就是明確「巴解組織」為巴勒斯坦唯一的合法代表。

為什麼要明確這一點呢?

「巴解組織」是阿拉法特創立的,但是他去世後,「法塔赫」事實上控制了「巴解組織」,而「法塔赫」原先只是「巴解」內部的一個派別。

控制的時間長了,再加上刻意的宣傳問題,造成一些不瞭解的人,誤以為法塔赫等同於「巴解」,這對於巴勒斯坦後續的鬥爭,乃至於中國介入中東的操作,都是極其不利的。

比如,國內某些人一直說,我們國家承認法塔赫作為巴勒斯坦的合法政府,而法塔赫主張投降,因此加沙人民也不應該反抗。

實際上,我們從未承認過法塔赫是巴勒斯坦的唯一合法代表,我們承認的是「巴解組織」,法塔赫是巴解最大的派別不假,但它從來不等同於「巴解」。

錯誤的傾向,是時候糾正了。

有了法塔赫不等於巴解這個前提,接下來就能進行許多操作了,比如哈馬斯的執政問題。

哈馬斯在國際上的形象比較極端,大部分國家不承認,如果直接執政,會引起很大的疑慮。

畢竟哈馬斯和穆兄會的關係,是眾所周知的。沙特等一眾海灣國家又很反感穆兄會,自然也不希望哈馬斯執政,最多在加沙當個地區諸侯好了,不能在整個巴勒斯坦執政。

但這又不現實,哈馬斯這10個月來已經用出色的表現,證明了他們的戰鬥力,如果不能成為全國性執政黨,將是非常不公平的。

雙方的利益如何兼顧,是個難題。

而解題之道,就在「巴解組織」,當明確了「巴解組織」是巴勒斯坦唯一合法代表,而法塔赫只是「巴解」一個派別後,辦法就有了。

既然法塔赫是「巴解」的派別,那「巴解」多一個派別也沒什麼不可能。哈馬斯完全可以整體加入「巴解」,到時候穿著「巴解」的馬甲執政,打擦邊球。

這樣既執政了,又不會引發各國的反感。

有人可能覺得,如此操作會不會有點魔幻?其實一點也不魔幻,《宣言》裡有一句「同意在巴解組織這一巴人民唯一合法代表的框架下,實現涵蓋所有派別的民族大團結」。

划重點,「涵蓋所有派別」,這就為哈馬斯未來加入「巴解」,留下了口子。

這事明顯不符合法塔赫的利益,為啥它會同意?

因為它不得不同意。「阿克薩洪水」後,和哈馬斯的堅決鬥爭相比,法塔赫只會「和平抗議」,都10個月了,愣是一槍不放。

這也導致它的形象跌入了谷底,支持率慘不忍睹,今年4月份更換了總理,試圖挽回,但幾個月下來一點用沒有。

而以色列那邊呢?

並沒有因為法塔赫的投降姿態,就對它網開一面,而是步步緊逼。今年3月,以色列極右翼掌權的財政部,宣佈「沒收」約旦河西岸8平方公里土地。

7月中旬,又「沒收」了一次,12平方公里,能把侵略說成「沒收」,還挺有創意的。

兩次「沒收」合計20平方公里,在我們這裡相當於兩條村,似乎不大,但在約旦河西岸,真的很大了。

整個約旦河西岸,總面積僅為5884平方公里,經過以色列幾十年的蠶食,屬於巴勒斯坦政府控制的,已經不到一半了,也就是不到3000平方公里,和我們一個縣差不多。

你的家底才一個縣,一下子被別人拿走了兩條村,自然不是小數目。而法塔赫在整個過程中毫無反應,只說了幾句不疼不癢的話,更加劇了民間的不滿。

本來法塔赫的如意算盤是,我不抵抗以色列就不打我,去打哈馬斯。但事實證明,以色列啃不動加沙,便會轉頭去捏法塔赫這個軟柿子。

此時的法塔赫要是再不做點什麼,展示姿態的話,就真的說不過去了。

何況,《北京宣言》也沒說要對法塔赫趕盡殺絕,既然「巴解」包含了所有巴勒斯坦的政治派別,自然也包括法塔赫,換句話說,就算哪天法塔赫不執政了,也會保有一席之地,亦不失為富家翁。

預留一條退路,沒什麼不好。

《北京宣言》的第二個核心點是這句話:「根據聯合國有關決議,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堅持包括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和加沙在內的巴勒斯坦領土完整」。

過往,巴勒斯坦官方的立場,和國際上普遍認可的立場,都是建立「建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

耶路撒冷和東耶路撒冷相比,不是少了一個「東」字那麼簡單。如果是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那就是和以色列平分耶路撒冷,現在以耶路撒冷為首都,就不承認平分了。

是巨大的立場轉變。

說明巴勒斯坦各派,在經過10個月的戰事後,看清了以色列的虛弱,原來它遠沒有那麼強大,於是態度變得強硬了,就連法塔赫也沒反對。

接下來,以色列別想有安寧的日子,美國也別想跑了。

只不過,是真的轉變了,亦或只是習慣性表述的問題,導致看起來轉變了,還得看看再說,畢竟茲事體大。

除了以上兩個核心點,其他的內容還包括「組建臨時民族和解政府、盡快籌備並舉行大選、一致同意激活臨時統一領導框架並機制性運行,共同進行政治決策」等等。

早在今年四月,哈馬斯和法塔赫就在北京談過一輪了,當時沒談成,什麼文件都沒有簽署,而這次談成了,發表了《北京宣言》,在上面簽字的不只是哈馬斯和法塔赫,還有傑哈德、人陣等12個組織,合計14個派別。

這14個派別基本涵蓋了巴勒斯坦目前的政治版圖,是一個偉大的成就,但也只能謹慎樂觀,必須知道,巴勒斯坦各派簽署和解協議這種事,早就不是第一次了。

2007年2月,哈馬斯和法塔赫在麥加舉行談判,簽署了《麥加協議》,兩邊都同意組建聯合政府、重建巴解組織,但四個月後的2007年6月,雙方就在加沙打起來了。

哈馬斯把法塔赫逐出了加沙,《麥加協議》成為一紙空文。

2011年5月,雙方簽署《開羅協議》;

2014年4月,哈馬斯和法塔赫再度在多哈舉行談判,發表《多哈宣言》;

2022年10月,巴勒斯坦14個政治派別又在阿爾及利亞的首都阿爾及爾談了一輪,發表了《阿爾及爾宣言》;

這些協議和宣言都沒有下文,無論《北京宣言》的內容多麼勁爆,只要執行不下去,就和前面的沒啥區別,所以關鍵是保證後續的落實。

而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不能因為不容易,就不去做,哪怕日拱一卒,也夠以色列喝一壺的了,有很多事情,是我們能夠切實去做的,比如情報對賬。

2007年哈馬斯和法塔赫打起來的原因,除了法塔赫不想承認選舉結果外,美國的攛掇也不可忽視。

根據後來洩露的消息,美國先是忽悠法塔赫,說我們得到了準確情報,哈馬斯正在擦槍磨拳,準備乾你們了,於是法塔赫暗中整軍備戰;

然後美國再把法塔赫整軍備戰的消息,故意洩露給哈馬斯,哈馬斯覺得,我不能坐以待斃呀,也整軍備戰。

雙方就這樣陷入了猜疑鏈,才會最終打起來。我們作為第三方,是能夠在消除誤會方面,發揮作用的。

我無數次說過,對以色列不用客氣,它最大的存在價值,就是和美國做利益交換。

你在台海搞事情,我就給以色列找麻煩,誰讓它那麼菜,偏偏又那麼重要呢。要是美國不想以色列有麻煩,就在台海或者其他重大問題上消停。

懂王遠隔重洋,想治他比較困難,但治一下內塔尼亞胡,是完全可以的。

一百多年前的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失利的清王朝,被迫簽署了《北京條約》,半殖民地程度加深,苦難重大。

一百多年後,《北京條約》的硝煙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反對以色列實施殖民侵略的《北京宣言》,不僅僅是為了國家利益,更因為我們牢記歷史,知道殖民帶來的痛苦。

正所謂自己淋過雨,才會想著替別人撐把傘。■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