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份,七國峰會曾把國際形勢搞成混水一片,沸沸揚揚。
美、英、法、德等七個國家,關起門搞小圈子會議,就能決定全球將近200個國家的事務。
唯獨中俄,兩位聯合國五常無緣出席。道理很簡單,人家G7峰會議題就是針對這兩個國家的,特別是中國。
談俄烏、加沙衝突,指責中國站在正義對立面;談氣候,在各自碳減指標上避重就輕,反而對執行最到位的中國指手畫腳,炒作綠色產能過剩;更別說對我國內政多加干涉。
反正不管什麼,都關我們事。
不管7國集團有多少小算盤,至少在口頭上,對遏壓中國是一條心的,比如經濟脅迫和輿論制裁。
不過除了不花錢的輿論可以動作大點,一旦涉及經濟層面,制裁力度就很有限了。
比如意大利,在美國壓力下,去年退出了一帶一路,只是翻了一倍的出口利潤確實太吸引,沒過多久又主動向中方示好,並帶來中意直航的誠意。
日本表面配合美方收緊對華芯片出口,但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在芯片設備及零部件對華出口上,仍然保持高位,沒有絲毫切斷的意思。
還有德、英等國的極限微操,言語上毫不留情,私下陽奉陰違比誰都麻利。
至於軍事層面,各國能接受的底線,最多限於兩年一度的「環太平洋軍事演習」,和在接壤區域的偶爾橫跳。
前不久,中國正式跨入了三艦客時代,004艦和轟20的消息也是鋪天蓋地而來。
這種情況下,各國態度早就從四年前的「中國要向文明世界賠償」,變成如今「中國為什麼那麼喜歡戰爭」。
西方朋友圈都知道,哪怕發達國家們動真格,一起上,中國也絕對不覷,而他們很大概率會栽跟頭。
這不是憑空自嗨,其實只要做下加減法,就可以得出這個結論。
目前西方集團主要分為三塊。
一個是歐洲,除東歐以外,歐盟各軍事強國這幾十年的發展,可以說一言難盡。
從接受馬歇爾計劃,讓渡部分權利給美國開始,歐洲軍事實力萎靡,就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了。
美國崇尚大陸均勢,決不允許歐盟弟兄們一邊拿著美元恢復經濟,一邊搞《我的奮鬥》,軍事可以有,但要在美方可控範圍內。
例如德國,由於產業嚴重空心化,即使軍費支出屢創新高,可近二十多年來,武器裝備和人員素質沒得到多少提升。
更雪上加霜的是,在馮德萊恩任職國防部期間,德國軍隊被曝光大量彈藥失竊、違規採購軍火、戰鬥力嚴重衰弱,還有拿掃帚棍當成機槍來演習的醜聞。
雙雄之一的法國,也被美國媒體曝光縮編嚴重,連基本國防都維持得很吃力,所以大騷亂才會持續這麼久,都平息不了。
歐盟一二把手都成了鬧劇,其餘歐盟國很難好到哪裡去。
美國沒有想到,歐州軍隊能衰落成這樣。
至於日韓和五眼聯盟,可以說軍隊的象徵意義更大一點,實在不行,不還有駐守本國的美軍嗎。
美方一邊拍胸口說沒問題,一邊則接受中東地盤被抵抗之弧輪番偷襲,胡塞武裝拿導彈檢驗美國航母成色的現狀,憑借一瓶洗衣粉就能霸權全世界的日子,已成為過去。
當然,「美國快不行」的論調為時尚早,不過它在軍事發展上確實遇到了大麻煩。
雖然用「中國威脅論」,可以從國會那裡拿到更多軍費額度,可落實生產時,總有點不盡人意。
主要原因是,曾被稱為美國驕傲的軍工復合體,現在個頂個拉垮。
拿波音來說,這兩年算得上美國軍工復合體最大的笑話了。
艙門掉落、降落打滾都是小事;質量問題引發的空難才是人間慘劇;很難得把兩位太空人送上空間站,卻由于飛船故障,目前人還滯留在太空,歸期未定。
不僅是波音,連洛克希德·馬丁、雷神公司等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萎靡。
就算是美國軍方後勤部的倉庫,也好不了多少,軍艦、坦克、戰機破破爛爛,和他們的古董基建一樣。
這就是去工業化帶來的惡果,大量產業鏈外移,剩下的生產線,工人們不是要求漲薪,就是要罷工,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實施多少補貼政策和美元潮汐,都很難重塑萎靡的產業鏈。
武器裝備都搞不定,更別談軍隊建設。
由於跨性別運動和肥胖風暴席捲全國,美國軍隊裡,歪瓜裂棗越來越多了,接近7成軍人屬於「超重」或「肥胖」範疇,還有從部分性別不明。
對極需自律和紀律的軍隊來說,無疑是最大打擊。
當西方各國不斷做減法的時候,我國一直沒停過做加法的步伐,而中國軍工的強大和高效,一直讓歐美忌憚,因為這代表著極高的戰爭潛力。
根據相關數據,中國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多個小類,是目前全球唯一擁有全產業鏈的國家。
曾經被處處為難,無死角封鎖的慘痛經歷,讓中國憋出了一條強大產業鏈,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堪稱世界第一。
不僅全面,更關鍵是成本很低,價廉物美是我國工業鏈的絕對優勢,也是特斯拉崛起、中國電車能在歐洲縱橫馳騁的重要因素。
順便說一句,2023年我國發電總量達到9.46萬億千瓦時,比美國多一倍有餘,這也是支撐產業鏈的一大底氣。
另外中國鋼鐵實際產能一直是個謎,從馬科長的「不要再說了」和2022、23年幾乎不變的產能數據可以看出來。
產業鏈的升級換代,對於軍事建設至關重要,一個是提高了軍工廠的生產、研發效率,另一個,還可以適當下沉到各大民企,例如成立軍民融合企業。
這樣一來,大到航天飛船、軍艦戰機,小到各類武器上的螺絲釘,都可以在民企上找到供應來源,這就是從2012年遼寧艦正式交付以來,各大小驅逐艦、巡洋艦還有航空母艦,建造速度越來越快的原因。
跟據《國際戰略研究》網站的報導,在2019年12月裡,中國海軍下水了5艘全新戰艦,順帶讓山東艦投入現役。
以中國當前的低強度國防投入,大型技術兵器能有這種換裝速度,用國外分析家們的話說,「真是歷史罕見」。
事實上,只要中國願意,到了關鍵時刻,在維持國民基本生活條件前提下,每月下水一艘大型艦隊航母,每年下線幾千架戰機真不是夢幻。
所以近幾年,不少網友更願意把祖國稱為「工業克蘇魯」,龐大,且不可名狀。
有人會有疑問,既然中國軍事如此強大了,為什麼都不怎麼展示自己的實力呢?這是簡中互聯網上比較火熱的話題。
人們覺得疑惑,也許是覺得長久以來,中國沒有像美國那樣,積極在全球搞過軍事巡演,炫耀大國武力。
要我說的話,其實國家無時無刻都在秀肌肉,只是方式沒那麼耀武揚威而已。
在央視7套或各門戶網站上,能看到各種大殺器。
既有更新換代極快、噸位遠超同類型的大噸位軍艦,也有性能、強度等方面保持領先的殲系列戰機,或者殺傷力十足,但把篷布一擋,外形酷似原木的東風快遞。
但這些只是軍工實力的外在體現,由於保密因素,外人很難得知真實性能數據,所以給了外媒盡情抹黑貶低的空間。
但有一點是讓各國無法詆毀的,那就是中國強悍的軍事動員能力。
早在21世紀初,根據國家軍事科學院的預估,中國戰時長期國防動員總兵力能達到1億人,還沒算後勤支援和相關軍工配套人員。
加起來最少是5億。
這種動員能力,是以合同兵和雇傭兵制為主的西方無法想像的,畢竟所有發達國家的人口也才9億多點。
至於這一億兵力是否濫竽充數,可以參照非洲各國的軍事建設,在中國軍方指導下,他們是如何在一年內從無到有,拉扯起一支強軍的。
不止數量多,中國軍人的高效執行力和紀律性,更是讓西方震撼。
不論是97年特大洪水、03年非典,還是08年汶川地震,以及各時期的突發災害事件,大量人民子弟兵總能第一時間,出現在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救災、救難,任勞任怨。
比如2023年年底,發生在甘肅的地震。
震後幾分鐘,救護車出現在街頭,4小時後,76集團軍救援官兵抵達災區,災後24小時內,沒有一人挨餓受凍,並且到了下午,就已經通電通網,學生復課。
還有發生在海外的撤僑事件,現實中只聽說過解放軍,如何平安護送僑民撤離,而被公知們鼓吹,護照後面印著「美國是公民最強大後盾」的國家,駐軍士兵卻第一時間撒腿跑路。
往往這些時候,國家機器的恐怖實力,就會以專業人員看得懂的方式,表現得淋灕盡致。
與其說中國怯戰,不如說西方避戰,像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疆域衝突,從來都是用水槍,或者拼刺刀,基本不動真槍。
無論這些國家平時如何凶狠叫囂,要給中國顏色看看,可真要對線的時候就會變得冷靜下來,而且絕對不敢開第一槍。
因為中國肯定會開第二槍,絲毫不猶豫。
當中國開了第二槍,會有什麼後果,從近代各次對外作戰,抗美援朝、中印反擊戰、越南反擊戰、南沙赤瓜礁之戰等可以看出來。
強大如燈塔國,在殘血的東大身上都討不了好,更不用說已完成產業鏈升級的中國了。
另外,要不是官方攔著,收復寶島就是一句話的事,這是寶島某軍事專家的原話,大家感興趣可以自行搜索。
以上例子說明中國人從不輕易發起戰爭,但絕不是怯戰。
那為什麼在外交上顯得那麼理智?
一個是外交原則。
中國外交講究的是,求同存異和高度務實,哪怕有分歧,也能找到共同發展的點,甚至能把互為世仇的印巴兩國拉到一張飯桌上吃飯。
地球那麼大,不是非得零和博弈,完全可以合作共贏。
另一個,主要是不給西方留把柄,他們比國內某些人更想中國與周邊打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把東大拖入戰爭泥潭,就像俄烏衝突一樣。
一旦進了深淵,沉淪就是遲早的問題了。
因此,克制慎戰是正確的,能避免捲入無謂的消耗戰。
只有以非霸權的全新姿態,做好一帶一路,合作共贏這道題,才有機會能成就遠邁漢唐的新世紀。■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