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打起來了,哪一邊贏面大?

智先生

幾天前,上海海事局發佈了一則「滬航警695/24」航行警告,要對長江口大型船舶深水航道實施交通管制。

內容與福建艦前三次海試時所發的基本一致,隨著社交媒體流傳的信息和照片,可以確定第四次海試已經開始了。

測試項目很可能是艦載機的起降,這是各國最關注的領域,因為艦載機出動效率是衡量航母戰鬥力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對中國新型電磁彈射技術的一次考驗。

當這些順利完成後,就意味著福建艦具備了基本戰鬥力,最快明年年底能服役,到時可以保持「一艘在港維修、一艘南海訓練、一艘常態部署第一島鏈外緣」的格局。

也難怪美、日、菲等國這麼緊張,中國航母從無到有,再到三艦時代,只花了十來年,更別說性能更優越的004號艦,正密鑼緊鼓建造中,效率有點太高了。

於是西方朋友圈一邊散步各種消息,什麼「中國為什麼那麼喜歡戰爭」「中國到底想要幹嘛」,一邊組織環太平洋軍事演習,就是要遏制「中國在亞太地區日益深厚的影響力」。

針對中國航母,美國還有一些盤外招,慣常手段是發動各大小媒體,鼓吹航母過時了。

例如美國《國家利益》網站,分別在19年和24年發表文章,聲稱航母的性價比越來越低,跟不上未來戰爭節奏雲雲,甚至不惜抹黑自家的福特級航母。

意圖很明顯,隔空喊話中國海軍,別搞航母了,白瞎功夫。

有個事挺諷刺的,媒體的隔空吶喊沒能叫停中國的航母建設,反倒引來了胡塞武裝。

它在5月底給「“艾森豪威爾」號贈送了幾發反艦導彈,雖然殺傷力不足,但侮辱性極強。

不過某程度上達到了美國的部分目的,在國內外論壇上,掀起了一波航母無用論的浪潮。

理由不外乎天基武器,反艦導彈和無人機等越發成熟,其中在某些領域中國還擁有領先優勢。

兩相比較,航母就像是個笨重的活靶子,強如老美的核動力航母都中招了就是實錘,中國還不如集中精力搞反航母技術,和055那樣的國產大驅更有意義。

類似的言論並不新鮮,因為早在上世紀50年代,國際上就已經有「航母無用論」名詞了,發明者還是個美國人。

這無疑是對馬漢的海權論提出質疑,神奇的是,在當時的美國挺有市場。

廣島蘑菇風雲後,部分美國人陷入了對核武的無比痴迷,認為只要手握核武,必定指哪打哪。

但在朝鮮戰爭時期,當看到航母在李奇微手下,成為戰場大殺器時,美國軍方已經意識到航母的真正意義了,核武雖好,不是想投就投的,頂多只能作為震懾力量。

而航母不同,集強大與靈動一身,進可攻退可守。

因此美國進入航母爆發期,不過它仍然沒忘記鼓吹「航母無用」。主要是為了忽悠蘇聯,哪怕把它的航母進程往後拖幾年都好。

效果好得離譜,蘇聯真正下定決心發展航母,是在70年代的事了。

在此之前,儘管斯大林目標明確,制定了一系列打造航母艦隊的計劃,只是到赫魯曉夫時期,在全盤推翻的風氣下,航母計劃自然被棄置一邊,繼續往大當量核武、遠程轟炸機和核潛艇的方向深挖掘。

中間曾發生過一個插曲。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美國多個航母艦隊把古巴附近海域圍個水洩不通,讓蘇聯的核武護送艦隊無功而返。

這是個很好的提示,可蘇聯沒當回事,一直到80年代,才拿出真正意義上的航母,庫茲涅佐夫級滑躍航母,也是遼寧號的原型。

只是時間有點晚了,正準備量產時,蘇聯也解體了。

蘇聯過後,被老美視為心腹大患的中國,自然接替曾經的老大哥,成為被洗腦忽悠的對象。

因此美國的小文章陸續有來,在「造價昂貴」「養不起」和「導彈克航母」等幾大痛點上下手。

從90年代開始,對於是否應該發展航母,國內莫名掀起了一股爭議,支持派和反對派針鋒相對,差點讓航母計劃胎死腹中。

幸好一切來得及,達到三艦齊發的時間還超乎了預期。

先不說輿論上的紛紛攘攘,就軍事層面來講,為什麼中國一定要發展航母?

首先,航母的重要性,絕非部分專家所說的,僅僅是海上可移動機場。

這是最基礎的作用。

艦載機的戰鬥力、可投放力,直接決定了航母的威力,在美國近代對外多次戰爭中,作用特別明顯,特別是海灣戰爭,航母是使出了大力氣的。

戰爭初期,美國軍提前往沙特機場派遣了多批兵力和戰機,可由於沙特地理偏遠,條件也不好,空中力量主要依靠部署在波斯灣南部的聯軍航母集團,其中美國佔了三艘。

聯軍的航母集團編隊,直接封鎖了伊拉克的海運通道,讓伊拉克還未開始打,就陷入了後勤危機中。

當美國又增援三艘航母後,沙漠風暴行動正式開始。

伊拉克原本作為依仗的坦克和火炮優勢沒有發揮出來,聯軍有強大空中優勢,沒那麼傻,突到伊拉克境內玩攻城戰和巷戰。

行動期間,美國的航母編隊表現優異,第一天起飛了700多架次飛機,伊軍戰機沒沒來得及起飛,就被轟成了殘渣,降維打擊了屬於是。

這次行動震驚了中國,美軍除了演示了什麼叫新時代信息戰外,還把航母的優勢發揮得淋灕盡致。

某種意義上,航母相當於一個海軍基地,相比臨時修建軍事基地和軍用機場,在幾天時間就能部署到位的航母戰鬥群,顯然擁有更大效費比。

航母戰鬥群一般由航母本體、驅逐艦、攻擊型核潛艇和後勤支援艦等組成,數量在8到12艘之間,有著很強的自給能力,堪稱龐大而全面的作戰系統。

所以,航母能承擔更多的重擔,例如作為網絡信息作戰指揮中樞,與衛星以及預警機進行配合,絕對跟得上現代戰爭的節奏。

當然,不能光挑好的說,也要看到航母在戰爭中的局限性。就拿它的克星,天基武器、反艦導彈和無人機等武器來說。

先說反艦導彈,包括中國在內,很多國家在沒有航母時,唯一可以仰仗的就是反艦導彈這類岸基武器了。

國產岸基武器發展一直很迅猛,直到今天,在國際市場都非常有口碑。

海灣戰爭中,聯軍航母艦隊為什麼要部署在距離伊拉克海岸線上百公里的地方,因為伊拉克向中國購入了大量反艦導彈,最大射程在一百一十公里左右。

這說明了,只要與岸基武器點保持好距離,在航母打擊艦隊的保護下,航母的安全性還是有保障的。

至於艾森豪威爾號為何在胡塞武裝上栽了跟頭,最主要是美軍太大意了。

在受襲前一天,美軍艦隊聯合英國對胡塞武裝控制區進行了一番狂轟濫炸,可最重要的反艦導彈點沒摧毀到,反而把位置給暴露了。

本來紅海海峽就不算寬,水域最寬也就300千米,因此打完一輪趕緊轉移陣地,發揮海戰的靈動性才是最重要的。

偏偏艾森豪威爾號不走了,第二天還想再來一輪空襲,結果先迎來拖鞋軍的導彈攻勢。

除了岸基武器,中國在無人機和天基武器等方面也擁有極大優勢,比如天基武器,這種無視距離、空間的軌道殺器,最讓航母頭疼的。

只要確認了位置,就會迎來毀滅式的打擊。在美方的小文章裡,捧得最深的就是中國的天基武器。

不過凡西方吹捧,必有妖孽。

中國天基武器的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不算成熟,無法構成理論上的核爆式傷害,因此還是任重道遠。

很多網友覺得,我們憑借這幾種反航母殺器,足夠自保,完全沒必要發展航母,費時費力,還燒錢。

那麼接下來,要說到中國發展航母的戰略性目的,震懾手段。

不論中國反航母武器發展得有多好,在保密性原則下,其他國家並不會瞭解這些武器的威力。

最重要一個,很多國家也沒有航母,就算中國軍事和經濟實力再強大,在海權方面仍缺少一錘定音的鎮國神器。

這樣一來,在老美拾掇下,周邊國家常常把軍艦開到中國海域反復橫跳。

像燈塔等文明大國還派戰機非法闖進禁區,隨意挑釁中國空軍,無法返航的81192號戰機至今依然歷歷在目。

自從遼寧艦和山東艦相繼下水,並正式服役後,這種現象消失無蹤了。

不說東南亞國家,連一向咄咄逼人,視中國海空領域為後花園的老美,也不輕易在中國海域作挑釁行為。

這是航母的戰略意義,在核武基本不會輕易使用的大環境下,航空母艦就如定海神針般的存在,尤其是在非對稱軍事上,更為實用。

中國給周邊一些不安分國家的聲音是,既然天基武器、岸基武器你們看不懂,直接把航母拉出來,總能看懂了吧。

所以西方可以儘管搞「正義凜然」的聯合軍演,而中國則以山東艦的「夏季脈動」作為回應,中國航母在自家海域自由溜達,很合理吧。

在非對稱戰爭下,航母的威力不言而喻,可要是對稱性戰爭呢。

網上有個問題很火熱,如果美國11艘核動力航母同時齊聚南海,中國能否抵抗。

一個是中國的外交宗旨,從不主動發起戰爭,講究求同存異。

哪怕有分歧,怎麼著也要找到共同發展的點,對待美國更是如此,而航母的的出現,就極大增強了中國說話的分量。

另一個是,在全球化浪潮愈發緊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形勢下,對稱性戰爭沒有那麼容易打起來。

要說萬一呢,如果真打起來了,哪一邊贏面大?

有個現實是,美國的11艘航母,只有5艘能夠隨時部署,其他的大多在船塢等待維護大修,而且都是老傢伙。

首當其衝的是尼米茲號和艾森豪威爾號,原定退役時間不超過2029年,還有其他幾艘也隨時進入倒數階段。

過個幾年,還剩多少能打,都是未知之數。

美國在加緊福特級航母的建造了,只是在工業鏈日漸萎靡的情況下,不提建造速度,能不能順利搞出來都是個問題。

畢竟快一年了,洛馬、波音等軍工復合體連一架戰機都交付不了,去工業化的惡果越來越嚴重。

此消彼長,在航母集團軍、天基偵察衛星系統和各類國防武器鏈下,中國有十足能力保障南海的安全。

在未來,如果單純把航母用於侵略他國,可能會束手束腳,起不到很好的作用,但用於自保,絕對夠了。

事實上,中國航母從來不是就為了侵略而建造的,主要以防守為主。

對航母在現代軍事中的地位,我們要盡量客觀,不應過度神化,也無需妄自菲薄。

因為航空母艦的戰略意義只會越來越重要,不是無敵戰列艦一類的活靶子可以相比的。

另外,「不要高估了航母(美國10航母)的作用,也不要低估了航母(中國3航母)的作用」。■

4 Comments

    • 戰爭從來都是 美西方 日本軍國主義在幹的齷齪事 然後花錢雇水軍 潑髒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