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以色列對黎巴嫩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和炮擊,據統計,這次襲擊在第一時間內就造成了492名黎巴嫩人死亡,其中除了真主黨成員,還有35名兒童以及十幾名婦女以及一些其他黎巴嫩人。隨後,真主黨領袖副領導人納伊姆·卡西姆在公開場合表示,真主黨將對以色列展開「開放式清算之戰」。而此時,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也開始大規模集合在黎以邊境,隨時都可以展開越境攻擊。幾乎與此同時,中國外交部提醒在以中國公民,盡快離開以色列,以及注意其在以色列境內的人生安全。而早在前些時候,美國也對其在黎巴嫩境內的公民發出警示,要求他們盡快離開黎巴嫩境內。
大戰似乎一觸即發。要知道,所謂開放式清算之戰,那就是不限戰爭手段,不限攻擊地點的報仇式攻擊。用大白話來說,真主黨準備拼了。只不過,到底如何拼,卻不一定真的就是發動死士攻擊。
如果我們一直關注這件事的話會發現,以色列雖然在去年10月份對加沙展開行動的同時就加強了對黎以邊境的軍事部署,但以色列政府表達要對黎巴嫩進行境內打擊卻是在今年八月初。那一次,黎巴嫩真主黨的火箭彈襲擊了以色列在戈蘭高地上的一個安全點,造成了以方十幾人死亡。人在美國的內塔尼亞胡提前結束訪問回到以色列後,就宣佈將要對黎巴嫩進行境內打擊。如果我沒也有記錯的話,內塔尼亞胡發出這個言論的時間應該是7月28號。但是,以色列軍隊卻並沒有立刻行動,而是在兩天後,對身在伊朗德黑蘭的哈馬斯領袖哈尼亞進行了定點暗殺。哈尼亞死後,伊朗的報復雷聲大雨點小,而以色列對黎巴嫩真主黨的報復似乎也僅限于飛機轟炸和導彈襲擊等手段。這讓一直擔心第五次中東戰爭會被複製的國際社會稍稍鬆了一口氣。
讓我們回到1982年的黎以邊境。引發第五次中東戰爭的直接導火索據說是一名巴勒斯坦人在1982年8月3日的倫敦對以色列駐英大使實施了刺殺行動,而在1982年8月6日,也就是這次事件的兩天之後,以色列的坦克就開進了黎巴嫩,並對敘利亞實施了侵略。而且,第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是大獲全勝的。第五次中東戰爭的誘發原因是路人皆知的,絕對不是什麼刺殺駐英大使那麼簡單,一場戰爭的發動準備,兩三天時間也是絕對不夠的。這就像狼要吃小羊,有本事吃才是真相,而所謂你污染了我的水,所以你有罪,不過是隨手拈來的藉口罷了。
那麼,為什麼這次以色列沒有在七月底就殺入黎巴嫩,而是除掉哈尼亞先洩憤一下呢?原因很簡單,以色列自身準備不足,而黎巴嫩方面也是有備而來。我們這裡的有備而來,並不是說反以聯盟做好了完全準備,而是說,在以色列軍隊進入黎巴嫩展開地面戰爭的方面,真主黨方面是有準備的,我之前還分析過,不僅真主黨,就是伊朗、敘利亞以及伊拉克民兵組織,都對以色列的這次入侵有了策應的準備。這也就是以色列的地面部隊遲遲不動的原因所在。
但以色列肯定還是要對真主黨實施一次類似於第五次中東戰爭那種規模的打擊,否則,即便它最終能夠吞併了加沙,也還是無法保證以色列的境內安全,因為一旦加沙裡面剩餘的哈馬斯離開加沙,那這些人最好的去處就是黎巴嫩。這在歷史中有過先例,當年阿拉法特的法塔赫武裝就是活動在黎巴嫩境內的,這也是以色列為什麼會發動第五次中東戰爭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以色列看來,想要長治久安,就必須消滅所有的敵對勢力,或者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地緣安全空間。
所以,當黎巴嫩的傳呼機爆炸案一發生,我就判斷這可能是要對黎巴嫩發動地面行動的準備,23日天對以色列的大規模轟炸,應該也是這次行動的準備工作。而且,這種準備工作和真正行動的時間不能間隔太長,利用傳呼機爆炸和大規模轟炸造成的真主黨通訊中斷,指揮系統混亂以及地面防守陣地的無序,在短期內會非常有利於以軍的行動,但時間一長的話,真主黨方面就會恢復自己的指揮級通訊系統,各個防守陣地也會得到建制上的恢復。那麼以色列之前所做的準備也就失去意義,所以,如果最近幾天以色列不發動地面戰爭,那麼未來以色列發動大規模地面戰爭,比如進入黎巴嫩,進入敘利亞等的可能性就會很低。
但針對伊朗的行動除外,因為針對伊朗,可能會是以色列的最後掙扎,這個掙扎肯定少不了。以以色列的心態,它如果面臨滅亡,帶著這個世界一起走是它最大的心願,不能帶著世界一起走,也要帶著德黑蘭一起走。德黑蘭這個目標是可以轉換的,根據現實情況,也可以換成其它國家或政權。
但是這裡有個問題,那就是1982年的中東戰爭,以色列從宣佈開打到正式開打不過幾天時間,而這一次,卻足足準備了近兩個月。Why?難道現在的黎巴嫩真主黨變強大了?還是以色列自己的軍事實力變弱了?強和弱都是相對的。從以色列針對真主黨所使用的戰爭手段來看,雙方的強弱對比其實比1982年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以色列甚至還更強,因為信息技術的普及以及和美國軍火裝備的合作,使得以色列可以擁有更多的手段來打擊真主黨,比如傳呼機和對講機乃至手機,都已經成為以色列人的武器,而無論是真主黨還是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都是無法做到這些。早在2017年,內塔尼亞胡就說,以色列只要動動手指,就能滅掉一個國家,現在看來,他雖然是在吹牛,但動動手指就能讓一個國家傷筋動骨,卻是真的能夠做到。而反以聯盟雖然在軍事裝備上也有所進步,可相比較於以色列和美國的軍事能力,差距應該是擴大了。所以,以色列為了這次地面行動準備了兩個月,一定是基於其他原因。
從大的背景來說,1982年以色列敢於迅速動手(當然準備工作已經做在前面了),是因為當時的英國正在和阿根廷打馬島爭奪戰,這讓國際社會的焦點有了轉移的目標,這個因素對以色列來說,並不是問題,因為當前的俄烏戰爭比之於當年的馬島之戰對國際社會的影響有過之而不及。而從中東的小背景來看,當年的中東,兩伊戰爭也在開打。這使得中東的遜尼派國家和什葉派國家都把精力聚焦到了伊朗和伊拉克。這是主要原因,兩伊戰爭的影響力絕對要比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襲擊的影響力要大得多,這使得中東的各股力量都無瑕顧及黎巴嫩,最多也就是當時實力還不算弱的敘利亞可以幫助一下黎巴嫩,但以色列也早已經把敘利亞作為了自己的戰爭目標之一,因為他們對於戈蘭高地的覬覦之心一直存在,通過打擊真主黨和敘利亞政府,以色列無疑能夠將那場戰爭的利益最大化,一方面可以消滅或弱化法塔赫,另一方面則可以夯實對戈蘭高地的佔領。而現在不同,當前的伊朗和沙特都達成了和解,敘利亞也重新被納入進阿盟,可以這麼說,1982年的中東是一堆散裂的冰塊,一碰就碎,一燒就化。但今天的中東雖然不能說是鋼板一塊,但最起碼也是一道土牆了。而就是這面土牆,使得以色列想要複製1982年的戰績顯得困難重重。這大概才是以色列遲遲不敢動手的原因所在。
當然,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使得以色列不但對動手遲疑不決,還使得以色列必須要動手。這個更為重要的因素就是中美的博弈以及世界新格局的誕生,對於以色列來說,如果沒有了美國,它就必然會遭到報復性打擊,所以,它必須要把美國綁牢。在中美博弈的結果出來之前,它需要重新做好自己的定位,穩固好自己的地盤,這一戰略目標達成後,美國贏,固然很好。即便美國輸了,它也可以趴在自己已經擁有的成果上向新勢力討好。哪怕吐出一點點利益,那也是在中美博弈結果出現前所獲得的。這就叫以進為退。而針對美國新一屆政府可能會出現的妥協,以色列一定要把美國拉下水,否則,以色列的戰略目標就無法達成,甚至無法展開。這就是為什麼以色列一定要打的原因。
但是,世事無常態,以色列方面所能感知的國際溫度一定要比我們這些人更加敏感,我之前一直在說,黎巴嫩這次並不好進入,我認為伊朗以及一些其他國際勢力也早就在做以色列發動地面戰爭的準備,如果以色列在猶豫不決的情況下依然進入黎巴嫩,那就可能會遭到重大失敗。這種失敗是以色列承受不住的。一旦失敗,以色列的軍事霸氣將會喪失殆盡,到那時候,痛打落水狗的事情,無論是什葉派還是遜尼派甚至是世俗派的土耳其都會忍不住下場撈取利益的。
而如果以色列這次最終還是光打雷不下雨,那也就意味著在中美博弈結束前,以色列將不會試圖擴大戰爭,而是想要在新勢力面前尋求妥協機會了。所以,這幾天我們是可以重點關注的。當然,我認為以色列動手的可能性要比妥協的可能性高很多。因為中東目前的詭譎狀態,其實也已經成為了國際大博弈中的一個體現的指標,一個較量的工具。雖然某些背後勢力隱藏得很深,但作為博弈方,也是一定要出牌的,只要出牌,就會導致新的不平衡出現。以色列深知這一點。■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