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難何時已

唐如松

冬,齊仲孫湫來省難。書曰「仲孫」,亦嘉之也。仲孫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對曰:「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公曰:「魯可取乎?」對曰:「不可,猶秉周禮。周禮,所以本也。臣聞之,國將亡,本必先顛,而後枝葉從之。魯不棄周禮,未可動也。君其務寧魯難而親之。親有禮,因重固,間攜貳,覆昏亂,霸王之器也。」

《左傳·閔公元年》

閔公元年的冬天,齊桓公派自己的大臣仲孫湫借慰問魯國動亂的名義去魯國探聽虛實。(權臣慶父剛剛殺了公子般而立閔公為王)

仲孫湫回到齊國後對齊桓公說:「慶父如果不除掉的話,魯國的這種亂象就不會終止。」

齊桓公頓時來了興趣,馬上問到:「那麼用什麼方法可以清除慶父呢?」

「以目前魯國的這種亂象以及慶父的這種作為,要不了多久他就會作法自斃,您就等著瞧好吧。」仲孫湫回答。

「那麼,我們可以借此把魯國兼併過來嗎?」齊桓公作為春秋五霸之首,建功立業自然是其最大的理想目標,時時刻刻都在想著怎樣成就自己的霸業,擴大自己的疆土。

仲孫湫給他澆了一瓢冷水「您取不了魯國。魯國目前是繼承周禮最好的國家,而我們這些國家,都是以繼承周禮為本的。我聽說,一個國家將要滅亡,國本會最先顛倒,然後才是其它方面的崩塌。魯國秉承周禮,國本不動,所以不能去動。您倒不如幫助魯國穩定政局,並和它親近。親近國本穩固的國家,聯合社會穩定的國家,離間那些內部混亂的國家,覆滅那些已經動蕩不堪的國家。這才是您稱霸的大道啊。」

《春秋·左傳》,據稱是孔夫子整理編撰的。以魯國作為主體展示的春秋畫卷。所以在關於魯國的描述上,即便在不堪的歷史時期,也會盡量用一些溫和美化的詞語。所以,直到現在,我們依然對這一文學手法冠之以「春秋筆法」的稱呼。

相比較於當前的國際局勢,我們對應的肯定不是魯國。但這篇文章所闡述的道理卻可以為當前的國際形勢做一個範例解讀。

慶父是魯國的一個權臣,權勢滔天到誅殺君王,另立新王就像去菜市場買菜一樣容易。在這種權臣的掌權下,魯國自然沒有安穩日子可以過。而如果我們把魯國比作今日的世界。那美國無疑就是那個慶父。那麼想要獲得一個穩定和平的發展環境,一個持續上升而不會時刻面臨威脅的成長趨勢,美國這個慶父不到下去就很難達成目標。

很多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做《破壞之王》,在裡面定義了美國發展下行的趨勢。這種趨勢使得美國失去了建設這個世界的能力。這裡我們需要客觀地說一下。從整個世界的層面來說,美國在世界發展歷史上是有著正面作用的,且還非常大。當然,如果我們一味地站在建國後的中國角度來看,這種正面作用就會大大降低,畢竟我們一直都是博弈方,蜜月期也就是那麼幾年。而美國對世界的這種正面作用,也就是它對這個世界的建設能力。

失去建設能力的美國,依然是強大的,是位居世界霸主的。所以,失去建設能力的美國很容易就變成了破壞之王。道理大家自然都明白,建設一座大廈需要好幾年甚至十幾年,但摧毀一座大廈就只要一顆炸彈,而美國手裡有著無數具備這種威力的炸彈。

如今「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樣的全球性建設概念都已經被中國提出來並開始逐步落實,那麼手裡拿著戰爭武器,金融武器,貨幣武器的美國,基本上就會順理成章的成為破壞之王。失去建設能力的人如果想要證明自己,往往都是以推到那個建設者費盡心思搭建的高塔來作為手段的。

所以,建設者想要搭建高塔,不但要擁有高超的技術和持久的耐心以及深厚的智慧,同時還要擁有保護這座高塔的能力。如果在這種能力不具備的情況下,就貿然搭建高塔,讓破壞之王用卑鄙或陰毒甚至強大的正面摧毀手段給推到,那對於建設者將是災難性的。因為建設者不但為這座高塔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更是需要用這座高塔來證明自己成為這個世界新主導者的實力所在。

如果高塔被破壞者摧毀,那即便你擁有再高的技術和智慧,也還是穩不住人們對於破壞者的顫慄之心。所以,保衛自己建設成果的能力很重要。如果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哪怕你有能力建設更高的高塔,也要忍一下,先建設出符合自己保衛實力的塔高。

直白地說,也就是在中美博弈沒到局勢明朗之時,很多變化都是不可控的。更何況,如今這個世界,隨時都可能會爆發全球性衝突。糧食危機(俄烏戰爭),能源危機(中東戰爭),都是在躍躍欲試。所以,該慎重的時候,我們還是要慎重。

很顯然,在今天這樣一個日子說這些掃興的話,顯然是不合時宜的。但我還是希望,我的朋友們能夠適可而止,見好就收。所以,掃興,就掃興吧……我的意思是該出手時就出手,該收手時也要悠著走。■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