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園。本土。龍應台

七月艷陽天,商業中心區遊人如鯽。新荔園座落中環海濱迎客,令「集體回憶」、「本土性」等議題又再熱起來,若意猶未盡可到咫尺之遙的灣仔會展出席年度書展,那裡因「佔中」效應湧現大批議時論政的書籍,曾以外來觀察者身分對香港文化政策作出深刻批判的台灣著名學者龍應台亦會現身講座,與讀者分享如何從歷史中認識自己的城市。

Amusement-Park-Collective-Memory

舊址在美孚的荔園六十年代由已故商人邱德根接手經營,曾見證香港多個大時代,也盛載著不少港人的舊日回憶,因政府收回土地重新發展,1997年3月31日結業。新荔園上月26日開幕,以短租形式營運兩個多月,至今逾三十萬人次入場,雖然不用入場費,惟不少人嫌遊戲收費貴,也有人指氣氛與昔日迥異而失望,對於主席邱達根為圓亡父心願斥巨資讓荔園重現,讓港人重溫昔日情懷,其心意似乎受到漠視,且被解讀為借「懷舊」之名圖利。

龍應台在名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縷述秦厚修在荔園工作(收門票)時道:「荔園開張,是一九四九的香港大事,付港幣五角,可以入場……還有一個香港唯一的真雪溜冰場……荔園月薪三百塊?我想到,同一個時間點,錢穆創了新亞書院,自己的月薪是兩百塊──現在我知道是多麼微了。」1950年7月23日,秦厚修在旺角廣華醫院誕下現為台灣總統的馬英九。

面對時代的遽變,書寫荔園同時記載了馬總統一家的片段,也記下錢穆等因戰亂南下的菁英在港耕耘的足跡,既讓如煙往事重新整合,也令本土人士可更全面地去認識自己的歷史。同樣地懷緬荔園,港人大多只停留在「好貴」或「新不如舊」的批評和慨嘆,就馬總統在港出生或略有所聞,但烽火年代發生在香港的故事及其於兩岸四地所擔當的微妙角色,知其者稀矣。

在港擔任教授期間,龍應台運用敏銳的觀察力,超越傳統凡事追求「經濟效益」的樊籬,就香港核心價值、後殖民身份迷思、文化古蹟保護和承傳,以及西九文化區計劃等現象和政策進行了深度的審視和研判,娓娓述說港人與本土文化之關係,從而建立身份認同。在《龍應台的香港筆記@沙灣徑25號》一書裡,她以自身在台北任文化局局長的經驗,援引方法實例予香港西九文化區計劃以「他山之石」的思考,展現出一名異地文化學者對香港未來長遠發展的關懷。

今年書展年度作家李歐梵早前公開批評香港書展「無個性」兼「不夠國際化」,且看18日舉行「我有記憶,所以我在」講座的龍應台在撩火說史時,會否再為香港文化界出謀獻策,一洗書展那濃得化不開的「商業味」。■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