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氣候大會達「歷史性協定」,背後有大利益更有大陷阱!

占豪

12月13日,一份被冠以「歷史性協議」的協定誕生了,這就關於人類氣候變暖問題的《巴黎協定》。這份文件到底會演化出怎樣的歷史性?又會對未來產生怎樣的影響?協定背後又是怎樣的利益和陷阱呢?為何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一致通過?中國又為何表示這是「公平合理、全面平衡、富有雄心、持久有效、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

Climate-conference-agreement-signed

我們都知道溫室效應,現在地球氣候變暖問題正是由這個溫室效應引起的。就是說,人類碳排放多了,引發溫室效應,所以地球變暖了。為了地球不繼續變暖,所以我們要減排,控制碳排放。事實上,地球的氣溫變暖和變冷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周期很長,在地球上沒有人類的時候就有這種周期。在變冷的時候是冰河期,而在兩個冰河期之間是間冰期。我們現在處於兩個冰河時期之間的間冰期,也就是說處在相對比較溫暖的時候。下圖是一個簡單的冰河期和間冰期的周期圖。

climate change

看了是不是感覺很震驚?人類在地球上生活時間從早期原始人滿打滿算幾百萬年,而這個周期圖是按億年計算的。這意味著,在沒有人類工業和碳排放的情況下,地球也還是會冷暖切換。如今,我們其實處於間冰期比較冷的時候,地球歷史上比現在氣溫高得多的是很多很多的,看看上圖就知道了。

然而,幽默的是,人類卻說,是工業化的碳排放導致了氣候變暖,地球要是會說話非嘲笑人類不可:你們人類白天晚上體溫還不一樣,我地球的提問就不能有變化?所以,不客氣地說,所謂碳排放導致大氣變暖這事是很扯的一件事,這不是一個科學領域的事,完全是一個政治領域的事,涉及到未來世界權力和經濟遊戲規則的問題。

就純科學來說,影響地球氣候的主要也是宇宙和地球本身,這種規律性實際上是一種自然周期,並不會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也許,未來我們的子孫看我們人類開一個會,說限制氣候在1.5度雲雲都是笑話,因為這事我們根本決定不了。而且,從歷史周期上看,現在處於從冰河時期到間冰期的上升期,這一時期想阻止氣候變暖,這不是和太陽、地球作對嗎?因此,從科學視角來看這個問題,現在的氣候峰會就是笑話。但是,如果從政治視角去觀察,則是刀光劍影,那是各國精英們為自己國家爭利益的一個大局。如果說這事笑話,只能說是西方人搞出的笑話;其它國家不得不參與,因為不參與就等於放棄自己權益的爭取。當然,這事也不是毫無意義,至少讓大家都開始註意環保,這對保護人類居住生存環境還是很有好處的,因此從這個視角看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既然地球的氣溫人類決定不了,為何還要搞這樣的名堂呢?其實,說白了,就是關乎未來經濟規則,是想通過規則來對未來世界範圍內人類的活動進行規範。這種規範,誰掌握的話語權大,就對誰更有利。這就是為什麽發達國家一定如此推動氣候峰會的根本原因。

我們知道,經濟其實最核心的就兩樣東西:生產和分配,生產就是發展,分配就是生產獲利的分配。其實,氣候峰會的博弈,爭的就是生產權和分配權,也是發展權和利益分配權。

可以這麽地說,世界各國其實大體都明白這其中的道道,但都不說破,各自揣著各自的算盤。發達國家,是想借此機會掌控未來世界經濟遊戲規則的制定權,掌握這種規則制定權,就意味著掌握了生產資料的分配權和發展利益的分配權;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除了想要爭取規則外,還想著借機「撈一把」,借助發達國家的資金發展;發達國家,正是抓住發展中國家借機「撈一把」的心態,想以錢換取發展中國家的讓步,從而在發展中國家發展起來前,掌握未來世界經濟規則的制定權,並制定好規則,然後可以用更高級的方式來剝削發展中國家。

如此一來,這就構成了多層面、多重利益的複雜博弈。我們看過去些年世界範圍內關於氣候問題討論的演進,會發現這樣幾大現象:

一是發達國家內部意見是不一致的,特別是美國特別不待見氣候峰會,早前的《京都議定書》美國國會要求美國政府不要簽,後來美國副總統還是簽了,但就是沒生效。最後,該《議定書》不了了之,各方目標都沒達到。

二是氣候大會的根本矛盾還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矛盾。道理很簡單,發達國家已經到了後工業化時代,排放增長已經基本定格了,未來還可以通過技術進行減排。發展中國家則不同,很多根本沒有工業化或正在工業化進程中,你這麽一限制人家就沒辦法發展了,發展中國家當然不幹。何況,發達國家之前在工業化進程中已經早排了很多二氧化碳,如果從現在如此要求發展中國家是不公平的。所以,中國主張是「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

三是這次發達國家對達成協議特別積極,包括過去不積極的美國都特別積極。為此,美國不惜在2014年11月北京APEC峰會後與中國達成了關於減排的協議。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根本原因有三:

一、發達國家感受到了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的威脅,故想更早確立未來人類經濟遊戲規則。

過去些年,由於新興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發達國家在世界範圍內的話語權是在不斷被削弱的,特別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後,這一趨勢更加明顯。這其中尤其以美國最為明顯。過去,美國可以一家獨大,美國就是規則,誰敢不聽直接制裁,再不聽合夥揍,如果大家都不願意下手美國直接搞單邊主義也揍······有大棒在,還怕你們不交保護費?

然而,進入21世紀後,隨著美國陷入兩場戰爭,隨著次貸危機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美國實力被削弱了。按這種趨勢發展下去,美國如果再不積極參與,未來話語權會變小,那麽將來的規則制定會越來越對美國不利。

如此,白宮才改變了策略,不得不積極推動氣候峰會達成協議。

二、發達國家想借此遏制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通過碳交易來掌握未來這些國家的發展權。

發達國家是想通過對碳排放相關規則的制定,最終將世界碳排放權給固定在一個準確的總量,然後把這個總量再按照一種規則去分配。分配之後,各國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拿著這些排放權去使用,使用不完可以進行交易,不夠可以到市場上買。

在這個世界上,誰擁有強大的金融資本市場?無疑是發達國家。這些碳排放權到哪里交易?無疑到制度完善、流動性好的市場中,這些地方基本都集中在發達國家。

我們都知道,在誰的市場上其實就是誰坐莊,美國股票市場一定是美國人坐莊,中國股票市場最大莊家就是中國,這個沒啥好討論的。直白點說就是誰的市場誰有主動權,誰有主動權誰就掌握定價權。想想看,舊時代的地主是如何買窮人地的?向窮人借高利貸,在不好的年景迫使窮人賣地。碳排放權也一樣,窮國的日子總是不好過,不好過又沒啥好賣的,那就賣碳排放權吧。這一賣不打緊,自己的發展權就沒了。資本定價權在誰手里?發達國家手里,把碳排放權的價格打得低低的低吸,等到差不多把某些年的碳排放權買得差不多了,相關國家經濟也好了,發現碳排放權不夠用了。怎麽辦?買吧,買就得花錢吧?到那時,發達國家再把碳排放權的價格拉升,然後把未來些年的碳排放權籌碼派發給那些發展中國家。如此,不知不覺,發展中國家發展的利益就進入了發達國家的口袋,人家不勞而獲,不用幹活就能分享你們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當然,由於發達國家掌握著技術,一旦他們在技術上獲得突破,能夠很快通過新能源進行減排,那麽發達國家因為手里有很多碳排放的籌碼,發展中國家發展需要籌碼,那麽他們也可以賣自己的籌碼。

總之,發達國家掌握了這些權力,並形成了法律,那就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遊戲規則,就處在了世界政治經濟金字塔的頂端,就能通過低買高賣來用金融手段獲得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利益,使得自己處於世界經濟秩序金字塔的頂端。

三、當前世界秩序重組加快,氣候峰會也是重組的一部分,西方想通過技術上的手段在世界上層建築領域取得優勢。

發達國家為什麽如此著急?原因就是世界局勢博弈越來越激烈,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的重組在加快,氣候峰會就是重組的一部分,這一部分是沒有硝煙的戰爭。在這一階段,西方就像通過技術上的手段,在這個世界上層建築的博弈領域取得優勢。為此,西方國家這次很團結,花了血本,否則也不會出一個什麽排除中國和印度兩個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雄心壯志聯盟」。所謂「雄心壯志聯盟」,就是發達國家聯向一些島國、一些窮國,承諾給一些好處,讓他們為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站臺助威,給中國施加壓力,迫使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就範。

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為了給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一個突然襲擊,就搞出一個排除中國、印度,包含美國、歐盟和79個非洲、太平洋、加勒比的一些島國和小國的「雄心壯志聯盟」,試圖逼供中國,迫使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簽署一份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奧巴馬前兩天給習總打電話,就是施壓來了。但是,中國臨危不亂,該幹嘛幹嘛,最終達成的協議「皆大歡喜」。

為什麽說「皆大歡喜」呢?因為大家想要的都在里邊,又都不在里邊。最新達成的《巴黎協定》是由近200個締約方一致同意通過的,說明大家都願意,是總的共識。這次協定共有29條,包括目標、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透明度、全球盤點等內容。

根據協定,2018年將進行全球減排盤點,各國可能會調整減排目標;各方將在2023年進行第一次全球減排總結,此後每五年進行一次。而被NGO們稱為「陽光條款」的是關於透明度的協議:所有國家都要對減排和資金情況進行匯報;各國要定期提供溫室氣體清單報告等信息;所有國家都將遵循「衡量、報告和核實」的同一體系,但會根據發展中國家的能力提供靈活性;除了最窮、最小的國家外,各國必須每兩年匯報一次;對提供資金和減排情況,會有第三方的技術專家審評;發達國家在2020年之前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鼓勵其他國家「自願提供」這種資助。 綠色和平全球總幹事庫米·奈都說,《巴黎協定》要求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盡快達到峰值、並在本世紀下半葉達到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目標,這將意味著化石能源的歷史最早可能在本世紀中終結。

上述的這些條款還是很厲害的,包括減排目標、全球減排盤點、資金使用透明等,這意味著未來碳排放將有了一些杠杠,雖然這種約束力還不夠,但至少已經有了一些約束力,只要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同,那麽相關國家就必須接受這種規則。為什麽發展中國家願意簽署這一協定?因為這里邊有發達國家2020年前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這對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吸引力太大了。相比發達國家,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對於碳排放的理解還是不夠的,這也是為什麽能有79個非洲、太平洋和加勒比的小國家願意和美國、歐盟搞一個「雄心壯志聯盟」逼迫中國和印度就範的原因。錢的有活力太大了。

那麽,中國又為何很樂意地支持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哪怕他們不限制中國減排,中國也自己在努力減排。因為中國要轉型升級,要保護環境,要邁入發達國家,否則中國自己的環境惡化自己要埋單。所以,中國是在主動減排,這就是為何2014年11月中美在北京APEC峰會後就減排問題達成一致意見的原因。中國有了這個底,西方的條件對中國來說並非不可接受。當然,中國是做了讓步的,相比發達國家中國人均排放量會少一些,但中國總人口多,這樣也就意味著中國在未來的世界經濟遊戲規則中佔據了較大的話語權,再加上技術有後發優勢,通過讓步獲得發展的加快也值得。

更何況,發達國家帶頭減排,同時還提供資金技術支持,中國現在最需要的是技術,借此可以引進先進技術,加速我國的轉型升級。與此同時,還有資金支持。更有利的是,發達國家這些資金支持必然會帶來發展中國家相關項目,中國作為最大制造國,在升級過程中中國的相關產品就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那麽這些錢中國是可以賺的。與此同時,中國的資本市場正在加速發展,人民幣在加速國際化,中國進行碳排放的試點交易已經多年······中國實際上在技術上已經做好了準備。此時,發達國家為了獲得世界經濟遊戲規則的更多主導權願意出血,正在轉型升級、節能減排的中國當然也會樂意,因為這不但有利於中國的轉型升級,還有利於中國在世界未來經濟遊戲規則中的話語權,至少比現在要大很多,何況中國經濟還在發展之中。特別是有那麽多國家願意和發達國家站在一起,那就不是中國不願意為你們爭取利益了,而是你們自己不要了,誰也別埋怨。中國保證了自己的利益,未來在發展中還有利益,只要不將中國歸入發達國家,中國一腳站在發展中國家代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要利益,一腳站在發達國家給發展中國家提供產品,這是左右逢源。

不過,考慮到之前《京都議定書》的執行情況,占豪對這次《巴黎協定》的未來執行預期不樂觀。道理很簡單,現在發達國家根本沒有走出經濟危機,2020年前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真金白銀給發展中國家,還要轉移技術,他們真會這麽幹?我看很難很難,真到掏錢的時候,他們的國會就會仔仔細細地審議。2020年前每年1000億美元就是5000億美元,這錢都誰來出?出多少?怎麽出?未來5年讓美國拿出1000億美元他們的國會會幹嗎?讓西歐國家拿出2000億美元他們會幹嗎?個人認為有些天方夜譚。正是基於這種理由,占豪才認為,大家想要的都在里邊又都不在里邊。都在里邊是達成《巴黎協定》的根本,都不在里邊的原因在於責任的分配、利益的分配是個博弈過程,由於技術和錢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里,所以他們佔據著主動權,以現在的情況發達國家按預期給那麽多錢的可能性很低。

事實上,這更像是西方國家的忽悠,忽悠發展中國家先把協議簽了再說,反正有了個依據。有了這個依據錢慢慢出,還能拿錢換一些國家的特殊條件,但以後大家談合作就首先拿這個協定看,這樣發達國家就能用這些利益來分化發展中國家,從而盡量多地達到自己的利益。所以,對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這些協議是否能夠執行才是關鍵。對此,個人並不是很樂觀。

當然,對中國來說,不管你執行多少,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總是利大於弊。既然中國自己的利益保住了,未來分利益的時候還有中國的,發展中國家自己妥協了,中國就順從民意唄。於是,《巴黎協定》就誕生了。

當然,發展中國家也不傻,他們自己如果不接納這些利益,那麽當大國之間妥協了,作為小國可能連湯都喝不上,作為小國、窮國他們都很現實,拿到手里的才是真的。於是,他們也不管那麽多長遠的,先拿好處再說,於是面對真金白銀就妥協了。

但是,在占豪看來,《巴黎協定》只是各國表面妥協的一個協定,並非真正的大妥協,也並非由此就把未來經濟遊戲規則給定下來了。恰恰相反,這次妥協,是世界加速重組進程的一個階段性的成果,這意味著未來的博弈將更加快速和激烈。這種妥協,實際上是中國在保證利益後,西方公關搞定那些發展中國小國後的結果。客觀上說,這是發達國家的一次勝利,也是中國的勝利。到底是不是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勝利,恐怕要看發達國家的承諾執行情況與自己自身的的發展努力。

氣候協定的終極妥協必然伴隨著地緣政治大博弈的塵埃落定。在大國角力還沒分出勝負的時候,想現在就有一份具有強大法律約束力,穩定的氣候遊戲規則是不可能的。別的不說,誰規定哪個國家負多少責任?出多少錢?哪個國家的排放目標又是多少?這些都沒有量化,何談有約束力的規則?所謂的規則,還在未來的談判之中。未來的談判,還是博弈。

所以,這次的妥協並非真正的大妥協,是彼此因為自己的算盤而各自都想從中淘到自己利益的暫時性妥協。這種妥協,會因為發展中國家不按發達國家要求做和發達國家不給夠錢而可能退轉,也可能因為地緣博弈發生巨大變化而推倒重來。對發達國家來說,利益是未來世界經濟遊戲規則的話語權的進一步爭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從發達國家那里淘到更多利益來發展自己。

其實,博弈下來,終歸實現的還是大國掌握大權,小國還是從屬,大國、強國掌握更多世界範圍內的發展權,小國、弱國繼續受制於人。中國不可能完全改變世界範圍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不平等關系,中國只能讓自己變成強國的同時,通過構建以中國為主的規則來實現對小國、弱國更加平等的規則。但是,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個長期博弈的過程。事實上,這個博弈出來的《巴黎協定》中,既有重大利益,對很多國家來說又有重大陷阱。特別是在未來碳交易的規則制定中,陷阱會更多。

當然,對中國來說,首先還是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其次才是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中國做到了前者,後者也盡到了自己應該盡到的責任,如此足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