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一向不看書,呱呱嘈的議員天天拉布,更沒有時間看書,所以我敢寫包單,根本沒有多少人看過那些鬧得滿城風雨的所謂「禁書」,正如沒有多少香港人去過土瓜灣買珠寶一樣。
跟土瓜灣珠寶店類同,禁書書店是另一個專賺內地人錢的地方。二三百元一本甚麼《習近平情史》,究竟有幾分真、幾分假?撰文者最清楚。
因為書店老闆失聯,又因為書店賣的叫「禁書」,於是大家危言聳聽,彷彿已滿城秘密警察,人人自危。有學者還叫大家拿BNO出來續證,因為一國兩制倘若取消,特區護照立即失效。
全城躁動,卻沒有人問過,這書店老闆究竟做過些甚麼?禁書生意,到底又是甚麼一回事?
那些所謂禁書,香港人不會看,不是因為對爆料秘聞沒興趣,而是大家都知道它假。如果這些書真有價值,為甚麼每年十大好書不頒給它?中學生課外閱讀名 單不加上它?因為我們一看就知道那些「禁書」只是得啖笑。不過,對少接觸資訊、分析力不高的內地農村遊客,這種書他們會信以為真,買回去,就成了謠言的源頭,你道這種生意有沒有風險?
出版這種書的人,通常有一些內地關係,給他們提供野史資料,在真真假假的基礎上杜撰下去,有時甚至牽涉權力鬥爭,謠言就是打擊異己的最佳手信。
所以,別把事情看得太偉大,禁書是出版界的偏門,食得鹹魚自然要抵得渴。■
原文轉載自《晴報》2016年1月8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