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本港高等學府的香港大學近年出現在報章媒體的版面上,多不再關於教學或科研成果,反而是罷課、示威圍堵、公投等政治話題霸佔頭條,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話資料。學校管理層動輒得咎,生怕「冒犯」敏感而赤誠的學子們,事事忍讓卸責,結果佔中的暴力情景一再案件重演,不禁令人反思,大學之道究竟為何,學子又為什麼選擇那作為「格物致知」的地方。
部分學生以野狼式的集體狩獵方法,形成以眾凌寡的霸權,實源於一種錯誤的論述,都說大學是屬於學生的。錯,應該說學生是屬於大學的,學生有責任完善學業,從而對學校有所承擔,而非把大學視作私產玩弄權術、興風作浪。
大學有教學育人之責,學校不單單屬於學生,而是整個社會共同的期望。社會每年向大學投入巨大的財政和人力資源,立法會會議上總離不開增加資助學額、改善師資和教學環境等議題,不斷有人嘗試為教育爭取多些、更多些,故而社會對於一所高等學府抱有一定的期望,這也是學校的使命和追求的目標。
香港大學是全香港的大學,校園開放,市民可以隨意進入和享用校園的設施和氛圍,不應為部分人視為個人擁有,毫無顧忌的包圍和衝擊,危害他人,即使是私宅也不能完全拒絕警察入內保護人身安全和制止暴力,何況是公開、出入自由的校園。更荒謬的是,竟有政客和師生指警察進入校園是干預學術自由,若此,港大校園與「三不管」的九龍城寨有什麼分別。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港大以「明德格物」為校訓,旨在完善學生內在修養,進而接棒成為社會的主人。可恨電視熒幕前那些粗言辱罵、暴力圍堵等蠻橫行徑,確又離「明德格物」的目標太遠。爭拗不能夠也不應該用暴力解決,販夫走卒都能明白,社會精英們卻昧着良心和理智,把校訓掩埋,落到今日的田地,不僅是學生和學校的損失,香港的損失更是沉重。
當香港社會戰戰兢兢、態度曖昧,而新任校委會主席李國章採取稍為強硬的態度之時,地球彼岸英倫三島的首要學府牛津大學也發生學生與校方紛爭。事緣牛津大學部分學生仿效南非開普敦大學學生去年展開的「打倒羅德」運動,向校方施壓,要把矗立在牛津奧里爾學院的殖民主義者羅德的雕像移走。牛津大學校監、前港督彭定康卻毫不含糊地對牛津生說, 若不喜歡牛津,找別處好了。彭說:「教育不是灌輸思想,我們的歷史也不是一張白紙,可讓我們根據現代人的觀念和偏見去重寫。」
香港大學作為本地歷史最悠久的大學,有其傳統和不可取代的價值觀,也不容少許學生肆意重寫,把港大變城寨。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2016年2月5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