攪局

麥國華

特首選舉三足鼎立的局面終於成形。「民主300+」的300多張選票,最終大部分流向提名曾俊華和胡國興,葉劉淑儀3次修改政綱,卻因不夠票入閘,黯然結束選舉工程。如此結果並不意外,卻難以理解。


今次選舉與往屆不同,4位參選人皆出身建制,一路走來,際遇各異。3位候選人對於重啟政改、是否以八三一決定為基礎的取態落差亦大。林鄭月娥較務實穩重,強調須先行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才舊事重提。曾與胡則肯定重啟政改,但曾對八三一框架的態度閃縮,政綱沒說口裏說,而胡則全盤否定。

在23條立法上,全部候選人都沒有否定立法的憲制責任;胡、曾來個拖字訣,為立法加上無限期的前設,林鄭反倒利落,要待社會氣氛改善再說。如此一來,泛民主派便缺少最具「政治正確」的選項,報道指林鄭是中央政府唯一支持的候選人,當然不會是泛民那杯茶,結果便只能放棄杯葛小圈子選舉的原則,押注在胡、曾身上。選擇反映泛民選委目標的模糊,模糊到長毛梁國雄忍不住站出來要以「公民提名」的方式參選特首。

面對皆是來自建制內的候選人,反對派又不能不作為,進退維谷。所謂泛民主派選委究竟如何體現「民主」的本質?不是比較政綱,不是在政策上為「民主」或所代表的選民爭取更大權益,僅僅是綑綁式的為反對而反對,為打擊較具優勢的林鄭月娥的名望,抹殺她「好打得」的光環,民主理念和原則早已拋諸腦後。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對理念相同的梁國雄可以如棄敝屣,明知胡、曾同時入閘只會攤薄票源,令兩人勝選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也在所不惜。或者,民主派根本無心幫助兩人勝選,提名胡、曾不過是打擊林鄭的伎倆。今時今日「民主」派已不存在,只留下「反對」派。

可記得盲目反對早已種下禍根。如果前年不是高舉「民主」旗幟一味反對,而是學會折衷和妥協令政改能夠向前一步,即使在八三一框架之下,現在香港人已有一人一票選舉的權利,反對派也沒需要搜索枯腸,玩弄什麼選舉策略,還要不斷製造消息,說張德江說的不算,習近平不會不任命勝選人;說有多少建制派選委會在投暗票時倒戈等等。好好壞壞,就讓那幾百萬選民決定。

不少人期盼下一屆的特首能夠團結各黨各派,修補社會撕裂,說的倒容易。假如曾或胡成為特首,反對派會放棄反對的立場而支持他的施政嗎?社會是否撕裂,終究不單是由未來特首決定,而是取決於每位香港市民,取決於反對派能否放下對立的心態。往事不可諫,放下包袱,來者猶可追。■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2017年03月03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