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要解密甘迺迪遇刺案 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后沙月光

作為美國總統,特朗普有權禁止公布前總統甘迺迪1963年遇刺事件的相關調查資料。


但他在10月21日上午的推特上聲稱,他打算將這批資料公之與眾。
當時負責事件調查的沃倫委員會,提交了調查報告與相關材料。根據1964年政策,這些資料將被封存至2039年。
隨着時間的推移,高達八十萬頁的絕大多數材料都已經公布,剩下最後一部份,被稱為「最後內幕」。
就算公布,也無法給出甘迺迪刺殺案的結論,真正的內幕早已清理乾淨,最後一批材料可能涉及美國與其它國家關係,還有情報收集渠道的泄露。
特朗普跟前幾位美國總統不一樣,他特別熱衷於將此事全部公開,而美國情報機構在特朗普上台後,兩者關係緊張,特朗普動機應當出於想向情報部門施壓。
如果僅僅為了滿足好奇心,作為總統特朗普是有權知道這些機密報告的。
還有一種可能,特朗普是不是對自己的安全有顧慮?以此來敲山震虎。
甘迺迪案遇刺是個懸案,在50多年時間內,演變成了社會連續劇,原本的面目越來越模糊,奇思異想越來越大膽。
不妨回到當年,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這並不僅僅是謀殺當天行兇過程,而是國際關係以及美國政府反常做法。

一,蘇聯的反應

1963年11月22日,最早向莫斯科發急電確認甘迺迪遇刺的是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電報很短,說了兩件事:
一,甘迺迪總統在德州達拉斯遇刺,搶救無效身亡。
二,林登.約翰遜將成為新總統。
多勃雷寧知道這件事的時候,他正在華盛頓的一家牙醫診所,當時牙醫正在給躺椅上的他看牙病,隔壁收音機音樂忽然停止。
反覆有個有激動的聲音提到甘迺迪名字,多勃雷寧出於職業敏感,請醫生去隔壁聽清楚。
醫生返回時,相當冷靜地說:總統被暗殺,現在請你張開嘴。
多勃雷寧根本顧不上牙齒,跳下躺椅就跟守在門口的警衛,司機向大使館急沖而去。
莫斯科當然也收到新聞,但只有駐美大使的報告才是正式程序開始。
多勃雷寧最怕的是蘇聯跟這事有關,古巴導彈危機前,他就被蒙在鼓裡一次,這次他的擔心並不是沒有理由。
美國輿論緊張到什麼程度?他們說這名牙醫冷靜得像一名老特工,嗯,肯定在跟多勃雷寧以看病理由接頭。
第二天,「兇手」奧斯瓦爾德落網,美國輿論說他曾去過莫斯科,並與一位俄羅斯女人結婚,他本人又是「公平對待古巴委員會」重要成員,這是最初的美國輿論導向。

奧斯瓦爾德


克里姆林宮懷疑美國會懷疑自己參與了此事,而美國則懷疑蘇聯會懷疑自己在懷疑蘇聯。這是個高級心理遊戲,雙方都有恐懼,而媒體的渲染又加深了這種恐懼。
多勃雷寧隨後召來使館中的克格勃負責人(蘇聯駐外使館一般是兩條線,大使和情報頭子只是表面上的上下級關係),他向大使保證百分之百跟奧斯瓦爾德沒有任何聯繫。
奧斯瓦爾德的確來過蘇聯,第一次住在明斯克,克格勃對他很有興趣,但因此人過於平庸,缺乏教養,就放棄了吸收工作。
奧斯瓦爾德本人在無線電廠工作時,也被視為無用之輩,在射擊俱樂部中永遠是最後一名,又愛跟人吵架。這是克格勃對他的評價。
他1962年7月回到了美國,妻子是蘇聯女子,名叫瑪利亞.普魯斯科娃,有一個女兒。1963年3月,這對夫婦又提出要回蘇聯探親。
蘇聯拒絕了他們的簽證申請,因為蘇聯知道美國FBI也在調查這個人跟蘇聯的關係,列為被監控人員之一。
甘迺迪遇刺,他又是「兇手」,蘇聯心裡緊張程度可想而知,蘇聯外交部從克格勃手裡拿到所有與奧斯瓦爾德通信,委託大使將複印件交給美國國務院,以示清白。
複印件是多勃雷寧親手交給國務卿臘斯克,美國對蘇聯的積極幫助表示感謝,臘斯克問大使,這些複印件是否可以交給以大法官沃倫為首的調查委員會?,多勃雷寧表示莫斯科請國務卿自己決定。
對臘斯克來說,甘迺迪已經跟他沒有多少關係,他最重要兩件事:
一,保持美國對外關係穩定,避免美蘇關係受到過份衝擊。
二,理順與約翰遜總統的工作關係
臨時接位的約翰遜則着手準備1964年大選,整個白宮士氣低迷,各忙各事,實際調查就是FBI局長胡佛一手遮天。
11月25日就舉行了甘迺迪葬禮,蘇聯派米高揚前往華盛頓弔唁。
各國代表依次向傑奎琳.甘迺迪表示慰問,當米高揚和多勃雷寧跟她握手並轉達赫魯曉夫哀悼時,傑奎琳哭了起來,說當天上午甘迺迪還在跟她聊與蘇聯的關係,她說總統很少跟她聊政治話題,她相信美蘇關係會繼續和平向前發展。
葬禮之後,傑奎琳給赫魯曉夫寫了一封親筆信,主要是重申亡夫對美蘇關係的期望,蘇共政治局傳閱了該信。
莫斯科當時為了應對最困難局面,準備了一份絕密報告,一旦美國官方指控蘇聯,那麼就拋出報告,蘇聯的結論:這是一場美國國內政治謀殺,有人想上台。
這一切都沒有發生,美蘇在這件事上,從一開始的輿論條件反射,製造緊張和恐懼后,迅速淡化了對蘇聯懷疑,美方將案件控制在國內範圍。

二,美國政府的反常

當甘迺迪被槍殺於達拉斯市迪利廣場的埃爾姆街,與其說是暗殺,不如說是像一次公開行刑:觀眾有數萬名,近距離準確擊斃(頭部),地處鬧市區,中午12點30分,死者是美國最有權勢的人。
這種氣氛是很詭異的,它會壓在今後許多美國政治人物心中,而老百姓只是看到一次暗殺。
美國主要說法是現場有兩名槍手(美國法醫學專業委員會理事會結論:至少有兩個不同位置的射擊點。):

  • 奧斯瓦爾德在教科書倉庫大樓六層射擊;
  • 另一名在籬笆拐角處射擊;
  • 使用的都是步槍。

六樓窗戶視角極好,它擁有兩個射擊角度,一個是車隊過來的休斯頓大街,一個是車隊離去的埃爾姆大街。而這個黃金射點,卻沒有警衛事前控制。
籬笆離車隊最近直線距離只有十米左右,扔只鞋都能砸中甘迺迪,但籬笆太稀,根本無法藏人。美國官方否認了這一「隱形槍手」的存在。
案發後,不到一小時,巡警彼特就追上了奧斯瓦爾德,但被他射殺,兩小時後奧斯瓦爾德在影院中被抓。

47小時後,奧斯瓦爾德在轉移到其它監獄時,在走進地下車庫後被魯比(夜總會老闆)射殺,奧斯瓦爾德死前從沒認過罪。不久,魯比死於癌症。
好像一部好萊塢劇本,不斷有人被殺,真兇卻毫無頭緒,而且想像力遠比好萊塢編劇豐富。
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國官方做法異常,這些是無法掩蓋的:
一,根據美國聯邦法律,案子司法管轄權在德州,首先應當讓德州警方偵辦,由當地司法審判。約翰遜卻命令FBI接管,到底是新總統不信任德州警方還是胡佛要求這麼做?
二,遺體之爭,當地警方曾拒絕在屍檢未完成時由FBI帶走遺體,但約翰遜支持FIB。
三,審訊時,當奧斯瓦爾德面對德州審訊專家弗尼茨,情緒還算穩定,對話正常。FBI特工進來問話,把奧斯瓦爾德激怒,審訊中斷。
四,轉移奧斯瓦爾德,警方原先的轉移方案被否決,向媒體公開,並改為周日白天進行。
五,達拉斯警局局長傑西.卡瑞在記者面前報怨過FBI一直在監控奧斯瓦爾德,但在總統來達拉斯時,卻不通報。監控這一點跟克格勃情報是相符的,但FIB局長鬍佛要求卡瑞收回不當言論。
六,總統死後三小時,白宮要員紛紛急着飛回首都,約翰遜急得堅持在空軍一號上宣誓接任美國總統,現讓飛機起飛。
這些是美國關注者多年來對案情基本分析,結論是胡佛與約翰遜聯手製造了政治謀殺。但我還想說說另一方面。

以色列與甘迺迪的矛盾

古巴導彈危機之後,美蘇都極力想推動《核禁試條約》,以達到四國壟斷目的。
1961年1月甘迺迪上台,9月25日,他在聯大講話中認為人類的職責是剷除核武器。
所謂剷除就是在四大國之外,不應再出現別的核國家。但是根據美國國防部報告,十年後將可能出現八個核國家。
甘迺迪問即將離職的國務卿赫托,哪些國家最有可能短期內擁有核武器。赫托給出的答案是:以色列和印度。
美國國防部認為是以色列,印度根據情報尚沒有擁核決心。
以色列正常的話會在1963年擁有一座年產200磅武器級鈈的大型核反應堆。
從甘迺迪角度看:
一,如果以色列擁核,蘇聯可能在中東部署核武器。
二,他上台時的政策就是制止核擴散。
1961年2月1日,甘迺迪召見駐以色列前大使里德,詢問以色列核進展,里德認為以色列摩迪納核反應堆事實存在,美國可以接受它和平性質保證。但一定要進行嚴格核查,因為這事連以色列外長梅厄都未必知道,說明裡面有問題。
2月份中旬,甘迺迪施壓本古里安總理,要求參觀(核查)摩迪納基地,但被本古里安拒絕,理由是以色列國內政局不穩。
在甘迺迪再次施壓後,以色列採取了拖延手法,經過美以多次交鋒,5月17日,美國專家斯特布勒和克羅奇組成的參觀團來到以色列,但以色列拖到20日才對他們開放基地。
以色列從材料到控制窒全部造假,但因為是「參觀」性質,美國專家無法取得真憑實據,得出了以色列在進行和平利用核能的報告。
如果甘迺迪睜一眼,閉一眼的話,這事也就過去了。
5月30日,本古里安訪美,雙方強調美以關係,而擱置了核問題。甘迺迪當時顧忌到猶太人將來的選票。
1962年,以色列加速核武器開發進展,甘迺迪在年底向梅厄外長表示美國承諾給以色列核保護,並暗示以色列放棄核武計劃。
私下甘迺迪要求情報部門加緊收集以色列核情報,還指示國務院制訂遏止以色列核計劃方案。
5月5日,甘迺迪以文件形式要本古里安同意,美國對摩迪納基地進行一年兩次核檢查,不再使用參觀一詞。
本古里安反將甘迺迪一軍,他希望美國不要將目光盯在以色列核開發上,而是應注重以色列面臨的安全威脅。
7月5日,甘迺迪再次要求以色列同意更嚴格核查,美國有權進入以色列核基地所有區域,檢查時間必須保證充分,並威脅說:如果美國得不到可靠回應,那麼美國的安全承諾和支持將面臨重大危險。
說白了就是以色列再偷偷搞核武,美國將撤銷援助。
以色列新總理埃什科爾認為甘迺迪不尊重以色列主權,但他比本古里安圓滑得多,拖延戰術運用得更成功。
而美國跟蘇聯,英國,法國在急於達成協議,壟斷全球核武器地位。這使得以色列認為美國在跟蘇聯聯手壓制以色列。
甘迺迪在常規武器上儘力滿足以色列人,正是在他任上,美國開始對以色列出口「霍克」導彈等先進武器。
但在核問題甘迺迪始終認為以色列擁核不符合美國利益,極力壓制。而以色列又不敢跟美國攤牌鬧翻。
除了運用猶太遊說集團向美國國會施加影響外,本古里安自己用苦肉計辭職下台,把核查一事移交給下任總理才能什科爾,為以色列核開發贏得時間。
基本上來說,美以關於核問題,雙方處於斗而不破狀態,但以色列面臨壓力非常之大,失去美援和保護是不可承受的後果,這種可能性必須完全消解。
約翰遜上台後,對以色列核政策保持寬鬆狀態,美以關係迅速提升,美國將目光盯向了中國。
7月,美國國務院從日本和韓國使館監測的電文中判斷,中國有可能在1965年初進行核試驗。
以色列的核計劃則在悄然展開,並在八十年代初試爆成功。
甘迺迪被暗殺,以色列也是值得考慮的因素。
無論如何,用精神病人和極端分子來解釋暗殺行為,是無法成立的,這肯定是一起精心策劃,有組織實施的完美行動,最可怕的是調查者本身就可能就是犯罪者。
不過這也符合美國在國際上的一慣風格,行兇者又是審判者。
特朗普堅決想把「內幕」都給爆了,祝特朗普好運吧,希望他平平安安結束任期,大踏步地將美國帶進坑裡。■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