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是《美俄(蘇)中導條約》三十周年紀念日,然而就在這一天,美國放話說特朗普總統因為俄羅斯違反了《中導條約》而要對其進行新的經濟制裁。
俄羅斯由里亞布科夫副外長出面回應,他表示美國的指責完全沒有依據,也沒有提供任何技術數據。
美俄之間為此事進行了多年的口水仗,在毫無依據地指責俄羅斯同時,美國國會卻已經同意撥款研發陸基中程彈道導彈,旨在對「俄羅斯違反中導條約」做出回應,相關決定已被列入2018年國防預算法案。
美國退出《中導條約》醞釀已久,小布殊就想通過退出《反導條約》逼俄羅斯一怒之下退出《中導條約》,但俄羅斯只是口頭威脅了一下,沒有付諸行動。如果說反導是練金種罩鐵布衫,那麼中導就是練一招斃命的功夫。
因為事關重大,美國前幾任總統都不敢真的退出條約,但特朗普不一樣,他才不會管歐洲盟國會不會炸窩。《中導條約》三十年前簽訂時,最大受益者是歐洲和美國,對蘇聯是非常不利的。
正好應了那句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俄羅斯如此虛弱的情況下,還要遵守這一契約,美國覺得划不來,如果美國研發新型導彈,俄羅斯無力跟美國展開競賽。
對國內軍工聯合體來說,《中導條約》限制了它們三十年的財路,像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肯定會在背後推動特朗普撕毀條約。
還有一個退約因素就是中國,中國現在有多少陸基中程導彈?美國不清楚,但知道中國一直在增加導彈數量。《中導條約》只約束美俄,對中國無效,這是美國另一個頭痛的問題。
1987年簽訂條約時,全世界只有美俄中法四家有陸基中程導彈,中國,法國沒有加入,因為當年就算有,也沒多少威脅。今天不一樣了,當美國不能開發陸基中程導彈時,中國多了三十年的追趕時間。
到了2018或2019,輿論造勢到位後,美國很可能退出《中導條約》,拖住它退出腳步的力量主要是歐洲盟國。
《中導條約》是列根總統的政治遺產,是他一手推動的「星球大戰」計劃帶來的紅利之一。這個條約是因為戈爾巴喬夫的衝動和愚蠢所導致的,他用犧牲蘇聯利益來跟美國達成協議,以換得西方媒體一片掌聲。
兩極世界
美蘇爭霸時代,除了外交鬥爭,雙方軍事對抗也是全方位展開。蘇聯在東歐衛星國部署核導彈,美國在西歐僕從國部署核武器,這種平衡是恐怖的平衡,這種和平是刀鋒下的和平。
理想主義者,都希望美蘇能徹底銷毀核武器,這種想法就跟人類長生不老一樣,沒有任何可能,雖然願望是美好的。
消除核武器是不可能的,但美蘇可以通過努力,削減一部份,讓對峙氣氛緩和下來,讓民眾能安心過日子,那並非不能實現。
美國在核殺傷能力方面跟蘇聯不相上下,它優勢在於空基和海基中程導彈,蘇聯優勢在於陸基中程導彈,核武庫也比美國龐大。
既然具備優勢,蘇聯為什麼還要跟美國達成協議?因為蘇聯認為「星球大戰」計劃令美國在太空領域具有優勢。
所以,美國想跟蘇聯談核裁軍,蘇聯想跟美國談戰略防禦計劃(星球大球),否則雙方也不會有《中導條約》這個結果。
從專業人員分組研究到外長級談判,再到首腦簽字,美蘇在1987年達成了一個針對某種類型導彈進行整體消除的核裁軍條約,這就是12月8日簽署的《中導條約》。
1988年6月1日,正式生效,條約規定:
一,美蘇應在1991年6月1日前銷毀所有射程在500到5500公里之間的陸基導彈,以及發射裝置。
二,雙方不得再開發,研製此類導彈。
從具體數量上來說,蘇聯在三年內要銷毀1752枚導彈和845套發射裝置,美國是865枚導彈和283套發射裝置。
蘇聯吃虧在兩個方面:
一,只銷毀它佔有優勢的陸基中程導彈,而沒有相應的銷毀海基,空基導彈。
二,數量上蘇聯導彈銷毀數量是美國的一倍。
戈爾巴喬夫一廂情願以為只要做出讓步,「自由世界」就會擁抱蘇聯,讚美自己,全人類利益高於蘇聯利益,他是真相信。
而美國始終堅持「美國優先,美國利益至上」原則。
戈爾巴喬夫在1987年,手裡有很多牌可以打,畢竟蘇聯是優勢一方,他卻在談判期間瞞着蘇軍將領先斬後奏,甚至沒有按照蘇共政治局商定的談判框架去做,給蘇聯帶來了極大的被動,他得到了西方媒體熱烈而廉價的掌聲,並因此陶醉。
星球大戰到《中導條約》
星球大戰並不是里根戰略防禦計劃正式名稱,只是都這麼叫。當年,全世界都知道這個計劃很厲害,但誰也不知道它具體厲害在哪裡?
美國願意跟蘇聯談核裁軍,但蘇聯要求談「核與空間武器」。星球大戰計劃的可行性受到了許多科學家質疑,但蘇聯還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所以要合起來談。
白宮內部對星球大戰也是爭議不斷,國務卿舒爾茨就不知道計劃細節,當美蘇敲定1985年日內瓦第一次進行相關談判時,1984年舒爾茨因為要準備談判材料,就向五角大樓索要星球大戰文件。
五角大樓拒絕提供文件,後來在國務院一再要求下,派出星球大戰計劃主任亞伯拉罕森中將前往國務院介紹情況。
結果舒爾茨國務卿一聽就覺得不對,亞伯拉罕森中將介紹的東西跟記者說說還差不多。這樣,國務卿打斷了將軍的介紹,主動詢問了好幾個敏感問題,結果亞伯拉罕森中將當場讓他助手去查詢國務卿能知道的機密等級,暗示國務卿安全級別還達不到了解星球大戰絕密文件的級別。
而且國防部反對在日內瓦談判中涉及戰略防禦計劃,這樣,國務卿舒爾茨就杠上了國防部長溫伯格,如果這事不談,那他去日內瓦談個屁,蘇聯人肯定也不談了,兩人最後鬧到了總統辦公室。
里根表示自己支持與蘇聯談判,星球大戰也可以談及,但是舒爾茨不能有任何屈服,不與蘇聯人達成任何協議。
美國國內極力支持談判的是猶太人集團,他們想跟蘇聯改善關係,以得到石油,化工產品,食品方面的利益。里根1984年第二次參選時的反對票主要就是猶太人陣營。
世界猶太人大會主席布朗福曼還不斷遊說美國和蘇聯,希望早日看到裁軍談判。在美國對蘇聯經濟貿易實行禁令情況下,猶太人公司一直能得到特別許可證,這是他們推動美蘇和解主要動力。
1985年11月18日上午戈爾巴喬夫專機抵達日內瓦,美蘇開始舉行最高級別會談,其中的湖邊別墅會談最有著名,就是「壁爐會談」,74歲的列根和54歲的戈爾巴喬夫向全世界傳遞了緩和的信息。
在正式談判中,還是冷場不斷,蘇聯要美國承諾放棄星球大戰計劃,美國認為這個是計劃是「盾」,而核武器是「矛」,首先要解決「矛」的問題,然後才是盾的問題。
最終導致聯合聲明難以產生,美國堅決反對將核武器與星球大戰計劃一起放入聯合聲明,這個分歧使美蘇外長一直談到了凌晨四點多鐘。最後達成協議,只提雙方談到核武器和星球大戰計劃,目前還在加緊工作,希望人類和平,永無核戰等等。
談判不算成功,也不算失敗,對歐洲來說是一次勝利,畢竟美蘇重新開始坐下來談判。
但戈爾巴喬夫已經被星球大戰套住,列根把星球大戰搞得極端重要,甚至不願意談判,更令戈爾巴喬夫相信這東西是談判的前提。
今天看,美國是用一個虛的東西(星球大戰)當籌碼換來了實的東西(中導條約)
列根回國後,民意滿意度飈升到84%,歷史罕見,而戈爾巴喬夫在第一次談判後,被媒體暗示成一個阻礙核裁軍的頑固派,這給他帶來了心理壓力。
美國一直到兩年後的《中導條約》達成期間,包括冰島首腦會談,都掌握主動權,戈爾巴喬夫越是把星球大戰計劃看得嚴重,越是令蘇聯處於被動狀況。
蘇聯軍方,包括國防部長索科洛夫元帥,總參謀長阿赫羅梅耶夫都堅決反對向美國讓步,他們認為就算星球大戰計劃是真的,蘇聯也可以搞一個,預算花費是5000億盧布,但美國起碼得花50000億美元。
結果戈爾巴喬夫問5000億盧布從哪裡來?這種問題讓軍隊怎麼回答?索科洛夫元帥是最堅定的反對妥協者,他在1987年12月《中導條約》簽定前被搞下台。
戈爾巴喬夫搞掉他的理由,如果你是60後,70後肯定都還記一件事,就是紅場小飛機事件。1987年5月29日,一架西德私人小飛機,居然逃過所有蘇聯防空預警系統,停在紅場之上,震驚了整個世界。
他是怎麼逃過的,到現在也是個謎,這一件事給了戈爾巴喬夫「軍事政變」的最好理由。第二天在蘇共政治局緊急會議上,戈爾巴喬夫對索科洛夫元帥說:如果我是你,我現在就辭職。
索科洛夫馬上提出辭職,15分鐘後,戈爾巴喬夫提名副部長亞佐夫接任。事實上,亞佐夫在事前就已經被戈爾巴喬夫告知人事安排結果。
通過這次「軍事政變」,戈爾巴喬夫強逼100多名將軍退休,他們全是反對「新思維」和反對向美國讓步的軍人。
外長謝瓦爾德納澤是最高興的人,索科洛夫元帥一走,國防部就再也沒有人敢指着鼻子罵外交部了。他們可以在12月談判中,盡情地向美國讓步。
《中導條約》一通過,戈爾巴喬夫就飄飄欲仙了,1988年他又為了在參加聯大會議前給西方一個好印像,單方面裁軍50萬。
每個國家到了一定時期都有裁軍,但蘇聯這種裁軍是純粹為了取閱西方,從東歐回來了士兵,連過冬的衣服都不給發了,更不用說過冬的房子,全部自己想辦法,還有家屬安排問題也沒有人解決。
二戰時的鋼鐵洪流,在戈爾巴喬夫眼裡可有可無,他真的相信只要有「民主」蘇聯就能強大,美國怕的不是蘇聯軍隊和核武器,而是蘇聯變「民主」了。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就不說了。
解決之道
普京上台後,美國越來越覺得俄羅斯不好忽悠了,北約東擴到俄羅斯家門口,你無論怎麼解釋都無法讓人相信你這不是針對俄羅斯。
然後是烏克蘭克里米亞事件,美國要確立對俄羅斯絕對軍事優勢,《中導條約》反而不再是紅利,而是發展軍備的羈絆。
時事在變,用辯證的角度看,昨天的紅利,可能就是今天的包袱。而美俄關係處於歷史冰點,美國不可能把北約縮回,而俄羅斯也不可能甘心被圍堵。
對歐洲來說,美俄變死敵,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是,他們可以扮演一下仲裁者角色,撈取一些地區性利益。壞處是,美俄要是矛盾激化,動起手來,歐洲是第一個受害人。
《中導條約》俄羅斯不會主動退出,在經濟實力遠不如美國情況下,退約搞軍備競賽,無異於自殺,美國也知道這一點,問題在於如何說服歐洲盟友不要擔心俄羅斯報復?
美國有兩種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一,強行毀約,跟歐洲大鬧一場。
二,將《中導條約》多邊化,把中國強行拉進來。
2008年美俄曾經就條約續存發表過聲明,倡議《中導條約》多邊化,不再僅限於美俄兩國,這個倡議是美國主動提出的,針對的第三國就是中國。
美國真的受不了中國,他被條約限制不能發展陸基中程導彈,而中國愛怎麼玩就怎麼玩。
2008提出多邊化建議時,美國就喊了中國好幾聲:過來談談,過來談談。
中國:你說什麼?風太大,聽不見……
對於俄羅斯來說,它目前這個狀況,如果能拖住美國,讓中國發展陸基導彈,並非沒有益處。當然,長遠來說,不利於俄羅斯。
《中導條約》多邊化,中國不好公開反對,不然你得被一幫聖母天天跟着罵,低調是最好的應對。
但多邊化搞不成,還有一個國家幫了中國大忙,這個國家自以為陸基導彈很牛叉,動動不來個烈火導彈作布朗運動,它就是印度。
多邊化意味着什麼?
締約國成員,將「不試驗,不生產,不擁有」射程為500-5500公里的陸基中程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並接受十分嚴格的國際機構檢查。
2008年,是美俄第一次推動多邊化,可能是唯一一次。中,英,法都裝作聽不見,印度則嘮嘮叨叨說有些國家想擁有先進武器的壟斷地位。
就印度聰明,這樣居然也被他看出來了,2008年之後,多邊化就不了了之了。
印度人思維真的很難理解,中國陸基導彈對印度有絕對優勢,它應當站在美俄一邊響應多邊化建議,讓中國難堪,再說,印度能失去什麼?
但印度認為這是限制它發展導彈事業,誰能理解就理解吧,反正我認為一個國家不正視自己軍工實力,盲目行動是愚蠢的。感謝三哥神助功。
《中導條約》在多邊化無果情況下,美國在輿論造勢之後, 退出的可能性極大。美國一旦重新生產陸基中程導彈,那麼將來歐洲盟友和亞洲的韓國,日本都可能會被部署。
特朗普幹得出毀約這種事,不過,美國雖然能得到短期軍事效益,但付出的政治代價也是十分昂貴的,沒有人會跟一個視契約為草紙的國家真心相處。■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