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島國馬爾代夫爆發政治危機,反對派領導人前總統呼籲美國和印度干預,現政權是否會倒向北京?印度又會如何應對?
近日,馬爾代夫總統亞明拒絶按該國最高法院命令釋放包括前總統納希德在內的9名反對派人士,並宣佈馬爾代夫進入為期15天的全國緊急狀態。
此舉引發馬爾代夫改變傳統上偏向印度、轉而偏向中國的猜測。
流亡海外的前總統納希德一直批評該國的內政外交政策,呼籲印度和美國介入,包括美國限制馬爾代夫現政府和領導人的金融交易。
今年是馬爾代夫的總統大選年,馬爾代夫朝野目前似乎已經水火不容。這場危機的國際背景也顯示出中國的「一帶一路」在南亞的前景注定不會是一路平川。
印度傳統影響力
正如印度媒體所言,馬爾代夫是印度的「後院」。這個印度洋島國自從上世紀60年代從英國獨立以來就和印度建立了密切的關係。
馬印兩國在地理上為南亞鄰國,同為英聯邦國家(2016年馬爾代夫退出英聯邦)。印度為僅有千餘人武裝力量的馬爾代夫提供國家安全擔保,並與馬爾代夫有著密切的軍事、經濟、文化、醫療衛生、電信等關係。印度還向馬爾代夫提供過大額經濟援助。
馬爾代夫因此一直執行著「印度優先」的外交政策,對外以印度為馬首是瞻。
印度一直是馬爾代夫不二的最大貿易伙伴。此外,馬爾代夫的經濟則嚴重依靠佔其GDP30%的旅遊業。
中國進入了「印度後花園」
隨著中國經濟最近十年的繼續崛起,大批遊客奔向「旅遊天堂」馬爾代夫。自2010年起,中國已連續六年成為馬第一大旅遊客源國。2015年,中國赴馬遊客35.9萬人次,佔全部赴馬遊客的29%。
目前,中國北京、上海、廣州、昆明、成都、重慶、武漢、香港等地同馬爾代夫之間分別開通了直航或包機往來。
馬爾代夫不僅是最近幾年中國人遊覽的熱點目的地,更是「一帶一路」上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貿易和投資地點。
由於中國和馬爾代夫簽署《中馬自貿協定》,中國企業大舉投資該國,包括中方援建的中馬友誼大橋(馬爾代夫首座跨海大橋,是連接馬爾代夫機場島與首都馬累島的重要通道)。
2017年12月,中國和馬爾代夫簽署《中馬自貿協定》,馬爾代夫加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允許大量中國企業到馬投資。這一變化讓印度媒體驚呼中國進入了「印度的後花園」。
「成敗蕭何」
馬爾代夫在印度洋上所處的位置,使得它成為一個引發國際重要關切國家:它位於印度洋上重要海路附近,靠近亞丁灣和馬六甲海峽,幾乎所有通往印度洋的貿易路線都要經過此地,而亞洲大部分來自於中東的能源供應都是沿著這些路線運送。
馬爾代夫正是「一帶一路」倡議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和必經之地。
有中國分析人士指出,印度「長期以來一直在馬爾代夫扶植親印勢力以控制這樣一個戰略重點」。沒有印度支持,該國領導難以上位。前總統納希德正因為與印度關係不好,在2012年「因民眾抗議」倒台。現在,這位流亡的總統則呼籲印度介入「幫助馬恢復民主」。
分析稱,現總統亞明則是承諾「印度優先」上位的,但他現在不僅接受中國的「一帶一路」並和中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之後還逮捕該國「親印人士」,包括禁止官員私下會晤印度外交官。
對印度媒體所稱的「馬爾代夫中印之爭」,中國媒體稱這完全是「躺槍」。中國媒體說,西方繼續批評馬爾代夫政府打壓言論自由和人權行為,印度呼籲干涉(據媒體稱印軍已經凖備好行動),而中國則強調當前危機「是馬內政,應由馬各方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國際社會應在尊重馬主權的基礎上發揮建設性作用,而不應採取使事態更加複雜化的舉動」。■
轉載:BBC中文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