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剛過兩個多月,半島局勢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誰能想到,這麼短的時間,特朗普就決定和金正恩見面了呢?
半島局勢緩和的前提條件必須是美國和朝鮮至少有一方打破雙方互相刺激的惡性循環才可能。2018年開年第一天,朝鮮堅定打破了這一循環,半島局勢立刻出現逆轉。而半島局勢出現緩和,美國一定會破壞朝韓關係緩和,但只要朝韓雙方堅定向前走,美國最終就只能選擇妥協。如果美國不妥協,就意味着對半島局勢主導權的徹底喪失。半島局勢的控制關係到美國西太平洋的戰略,特朗普政府絕無可能放棄半島局勢的主導權,所以只要朝韓走得堅定美國必妥協。
就在前幾天,美國對朝鮮進行史上最嚴厲制裁,這是為刺激朝鮮所做的最後努力,如果朝鮮不受干擾,朝韓繼續往前走,那麼美國接下來可能就只有妥協了。結果?時間剛過沒幾天,特朗普就直接決定要在5月見金正恩了。那麼,最近這個過程是怎麼發生的呢?我們來梳理一下。
朝韓藉助冬奧會大幅緩和關係,能否形成實質性突破,關鍵在於雙方能否藉助冬奧會安排後更大的緩和關係措施。結果,雙方配合默契,金正恩派胞妹訪問韓國,親自邀請文在寅訪問平壤,文在寅沒有拒絕而是說「需要創造條件」。
在閉幕式上,朝鮮再次派訪問團邀請文在寅訪問平壤,韓國作為回應冬奧會後立刻派高級訪問團訪問平壤接洽,雙方達成在板門店進行首腦會談的一致意見。與此同時,朝鮮表示將不對韓國使用核武器。
只要文在寅的訴求能得到平壤的積極回應,那麼文在寅就會藉此施壓特朗普,促使美朝直接對話。所以我們接着就看到,文在寅派的特使訪問團返回韓國後,又立刻派了特使訪問華盛頓向特朗普施壓。白宮果然頂不住了,於是就出現了現在特朗普要在5月會見金正恩的結果。
事實上,如果大家注意,在不久前,媒體報道日本正討論從全國各地募集跨黨派議員約100人組團4月底訪問朝鮮,與朝鮮勞動黨幹部交換意見,日方認為「為促使朝鮮改變政策需要對話」。
自從二戰之後,有一個非常現象,那就是在美國的態度問題上,日本總是先知先覺的,至少比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更早知道,因此日本總是能在其它國家前看懂美國的態度,並且更早地做出行動。譬如,在中美關係破冰還在秘密階段時,日本就開始有所感覺了,一有信號馬上行動,所以中日關係在中美關係破冰後很快,1972年尼克松訪華後幾個月中日直接就建交了。
現在,日本突然準備組成一個100人的議員訪問團在4月底訪問朝鮮,與朝鮮勞動党進行溝通,這就有意思了。這意味着什麼?
這意味着美國對朝鮮的態度正在發生鬆動。如果美國對朝鮮的態度發生鬆動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美國在對朝鮮開始有妥協的可能,而這個妥協從地緣上說就是對中國的妥協。如果這個推導合理的話,那麼接下來的幾個月,美國在朝鮮半島的態度是可能發生變化的。只是,這個變化現在還不是必然一定會發生的,還需要朝韓兩國的關係進一步緩和、鞏固,當朝鮮半島的局勢發展到美國如果不合作就意味着在朝鮮半島被邊緣化的局面,那就意味着美國就不得不改變態度了。因此,現階段,朝韓還得自己努力,特別是韓國需要向美國施加壓力進一步爭取時間。未來,一旦文在寅實現了訪問朝鮮,那麼半島局勢就真正進入一個階段性穩定期了,美國也就不得不進行階段性妥協了。
接下來的幾個月,對半島局勢來說非常重要,但日本要派百人訪問團到朝鮮是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我們繼續關注,拭目以待。
特朗普決定見金正恩,本質上就是美國在半島問題上妥協了。這一妥協有三個根本原因:
一是從世界局勢層面看,美國和俄羅斯在中東的較量已進入白熱化,美國的國力決定了同時與中俄對抗是有系統性風險的,那麼美國必須選擇一個方向妥協。從過去幾個月的局勢看,美俄已經不可能妥協,那麼妥協只能是在中美之間,而具體到地緣上就只能是朝鮮了。這是美國在半島妥協的一個全球局勢背景。
二是從半島局勢本身看,如果美國不妥協,有可能因為朝韓關係快速緩和而失去對半島局勢的主導權,在這種壓力下特朗普也只能如此選擇。
三是中美共同利益太大了,比美俄共同利益大得多,而且相比與俄羅斯進行對抗,與中國對抗對美國來說損害和危險都要大得多,中國掌握的全球資源、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及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完全是俄羅斯所無法比擬的。所以,美國要選擇妥協,大概率還是會和中國選擇妥協。中美妥協,在南海局勢穩定後,地緣上也只能是半島了。
而就在白宮宣布要在5月份見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後,特朗普立刻就在3月9日給中國元首打了電話,打電話談什麼呢?我們可以看新聞稿中的表述:中國元首3月9日應約同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着重就當前朝鮮半島局勢和兩國關係深入交換意見。注意,是就朝鮮半島局勢和兩國關係深入交換意見,這不就是妥協嘛!
特朗普怎麼表述呢?
新聞稿中特朗普表示,圍繞朝鮮核問題的接觸最近出現積極進展,朝鮮方面作出了積極表態,美朝能夠舉行高層會晤對各方都是好事,希望朝鮮核問題最終能夠和平解決。事實證明,中方堅持美國應該同朝鮮開展對話的主張是正確的。美方十分感謝並高度重視中方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重要作用,願繼續密切同中方的溝通協調。
特朗普這話的意思,直白點說就是:這一局,我認輸了,你對,我按照你說的辦!你贏了!
中國元首除了再次強調一遍中國的半島局勢立場,向特朗普再次強調我們是正確之外,接着就是給特朗普「甜棗」了。新聞稿中說:兩國元首還就中美關係交換了看法。中國元首指出,今年以來,我同總統先生保持了密切聯繫。我們都同意雙方團隊要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推進兩國廣泛領域的對話合作,保持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大局。希望雙方共同努力,在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基礎上,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經濟合作共贏,推動兩國關係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大進展。
這話的意思嘛,簡單說就是:這一局雖然按我們說的辦了,但我們中國也不會讓你老大為難,也不讓你老大吃虧和丟面子,咱一起多合作做點實際的生意,一起發財,你好我好大家好,相信國內的政治壓力就會小了,連任就有希望了。
半島局勢,在經歷了之前持續的美朝互相刺激的惡性循環差點失控後,終於又開始進入了中國所倡導的節奏。這一結果,本質上還是中國實力上的體現。
如果中國沒有足夠的實力頂住美國的壓力,這種中美較勁的政治壓力就不可能反射到韓國身上(如果中國實力不濟,那就是美韓一起對付中國了,哪裡還有反朴槿惠力量通過反朴槿惠上台呢),韓國的政局就不可能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文在寅就不可能藉機上台,也就不可能對朝鮮釋放強大的善意,當然也就沒有今天這種局面了。與此同時,如果不是實力足夠強大,就不可能做到一邊頂住美國一邊又強力制裁朝鮮,迫使朝鮮在壓力巨大的情況下,最終不得不在經濟壓力下選擇妥協(想想看,逃到韓國的朝鮮軍人身體狀況都那樣,可見先軍政治的朝鮮經濟壓力多大)。
所以,從細節上看,雖然之前半島局勢看似完全不在中國掌控之中,但正是中國的實力有了讓美朝隨便折騰,中國都有「不準在中國家門口生戰生亂」底氣支撐。有了這樣的本錢,最終無論是美國還是朝鮮,面對中國這樣的底線王牌無法突破,棋還是會走死,於是當棋走死後就又不得不往回找了。這就有了2018年半島局勢突然變化的實力背景。如果中國沒有這樣的實力,也就無法保持住足夠的定力,當然也就做不到穩住底線的情況下任其折騰,最終讓對手面對殘局又不得不回到中國倡導的軌道中來的能力。
那麼,美國和朝鮮的直接對話對中國有負面影響嗎?網上的一些所謂的擔心會成為現實嗎?
其實,朝鮮希望與美國單獨對話是想拿到更大的話語權,不想受制於中國,這一點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中國並不反對美朝直接對話,因為美國和朝鮮直接對話有助於半島局勢緩和,這對中國來說是喜聞樂見的。至於朝鮮所想要的所謂的自我主導權,中國根本不在乎。
可能有人擔心,朝鮮是否會和美國達成什麼妥協,然後反過來對付中國呢?這個可能性現在完全不存在。朝鮮什麼情況下才可能反華?那就是朝鮮半島在朝鮮擁核的背景下,美國實力衰退不得不退出半島,半島由朝鮮主導統一韓國,之後反過來又被美國利用,才可能形成反華的可能性。注意,這裡有4個必要條件:一是朝鮮擁核,二是美國退出朝鮮半島,三是朝鮮統一韓國,四是美國和朝鮮有針對中國的共同利益,同時朝鮮認為反華對自己更有利。這四個條件,現在只有第一個算是勉強有了,其它根本還不可能。
現階段,雙方根本就是敵對狀態,美國戰略利益是立足於韓國站穩東亞遏制中國,雙方哪有共同對付中國的空間?而朝鮮現階段的生存依託,從根本上說還是中國,沒有中國的戰略支撐,朝鮮早被美國給滅了。
所以,上述擔心現階段根本不存在,我們真正應該擔心的是遠景,即未來假如美國因實力衰退要退出東亞時,朝鮮必須不能擁核,這也是中國必須反對朝鮮擁有核武器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國決不能讓擁核的朝鮮未來主導統一朝鮮半島,否則性質將比越南反華嚴重太多了。越南反華畢竟不敢大張旗鼓,因為沒那個底氣,如果一個擁核、統一朝鮮半島的國家和美國、日本一起反華,那對中國來說可就是噩夢了,中國決不能允許這一情況的發生。
兩害相權取其輕,雖然朝鮮與美國對話總想甩開中國,但以朝鮮的實力最終無法甩開,而美朝對話又有利於半島和平穩定,所以中國當然支持。這一點,與韓國支持美朝對話的道理基本一樣。
所以,面對現在半島局勢,中國笑了!局面,重新回到了中國所希望的方向。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現在只是說半島局勢緩和出現了更加重磅的轉折,但並不意味着半島局勢就此一帆風順、一路坦途了。我們不要忘了,朝鮮依然沒有在棄核問題上做任何讓步,距離談到半島無核化還遠得很,還需要各方繼續做出巨大努力。
所以,半島要真的實現和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有美國真正願意和朝鮮和解,簽署了和平協議,半島無核化才可能真正開啟新篇章。否則,現在這種局面,早晚還會發展到停滯不前的地步。一旦停滯不前,朝鮮也緩過勁來了,半島局勢緩和態勢就可能得而復失,重新回到敵對狀態。
當然,站在中國和韓國角度說,現階段那是能緩和多少就是多少,緩和就是好的開始。穩住局勢,總比向戰爭邊緣發展強啊!
半島局勢緩和,日本的壓力就來了!等着好戲吧!中國會給日本顏色看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