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焦慮 煥發香港正能量

香港今天的焦慮,不少是來自政治人物和某些媒體的誇大與扭曲的論述,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hk_anxiety

這一年以來,「香港淪陷了」、「香港已死」、「香港的焦慮」等負面情緒與論調,像流感一樣時不時在社會上散播傳染,成為媒體炒作渲染的話題,好像香港的末日已到。這樣的論調其實並不陌生,早在十七年前的香港回歸之前,也是充滿這樣的論調。當時香港媒體的關鍵詞就是“香港大限”,就是說九七回歸之後,香港就會死亡。美國著名的雜誌《財富》Fortune就用“香港之死”作為封面故事,描繪一旦英國人在香港撤退之後,香港就會沒有任何自由,民主派等反對力量就會全部被關押起來,香港就會一池死水,陷入死亡狀態。

十七年後看這些言論,就會發現這是一場荒謬劇,也是一場「內應外合」、自己嚇自己的鬧劇。但今天的香港,又要再玩一次這樣的遊戲。

對絕大部分的香港人來說,他們早就看穿這樣的鬧劇。香港並沒有沉淪沒落,剛好相反,香港是一塊福地樂土,擁有在全球和亞洲很多的優勢,也提供了一個安全和穩定的社會。

香港沒有悲觀的理由,更沒有自暴自棄的權利,相反,香港需要的是一種超越焦慮、超越黨爭、超越悲觀、怨憤的正向思維,以充滿正能量的精神狀態面對現實的紛爭與困難,以更充足的信心走向未來。

香港今天的焦慮,不少是來自政治人物和某些媒體的誇大與扭曲的論述,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認為香港只要不能實現它們所提出的遊戲規則,就說這是香港淪陷的開始。他們認為香港的民主,只有他們自己的一個版本才是唯一的正確,而這樣的心態和行為模式,恰恰是現代民主社會所忌諱的獨斷,以我為尊,而缺乏大家協商,尋求共識的民主風範。

相對與歐洲的經濟危機和蕭條,香港依然是一個動力澎湃的經濟體,在過去十年,香港的經濟一直有較快的增長,大約保持在4%的水平,勝過台灣和亞洲很多國家;與英國、新西蘭等國家相比,香港的增長勢頭更加明顯。

在四大支柱產業中,金融業以其完善的體制,依然保持着龍頭地位,一直是全球新股上市集資的主要市場。近年,香港的人民幣、資產管理業務發展迅速,而且不乏擴展空間。也就是說,香港在回歸後的十七年,經濟上比殖民時期飛躍進步了多少。在GDP人均所得上,其實都勝過了原來的宗主國英國。

而這都是和香港與大陸的經濟互補,息息相關。香港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市場,今年2月,香港人民幣的存款總額達到了11280億元。隨着「滬港通」的推出,內地與香港又邁出了資本市場互換的重要一步在物流方面,香港憑着完善的陸上交通網絡、集體運輸系統、港口設相當的優勢,不斷開發新的增值服務。

當然,香港要有面對社會矛盾與經濟矛盾的能力,在財富的再分配上,要解決底層福利的問題。香港其實長期以來都重視分配的問題。香港起碼有40%的人口,是住在政府的公屋,而香港的基礎教育,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都是免費教育,而公共醫療,急診的收費,只是一百塊港元,比起美國擁有更好的醫療福利。當然。香港不能以現在的成就而自滿,要解決醫療系統資金所長期面對的壓力,也要解決對慢性病患者排隊太久的困難,對公屋申請者等待輪候的時間,也要加快解決。

長期以來,香港在沒有全面普選的制度下,仍然擁有自由、人權、法治,而這也為2017年推動全民普選,奠下了穩固的基礎。這都是港人所共同信守的核心價值。香港有完善的司法制度,保持着高度的司法獨立,不受行政干預;香港有高度的自由,如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結社自由、宗教自由等等,也是亞洲地區少有的自由之地;香港有高效廉潔的政府,有破案率最高,治安最好的社會,成為亞洲乃至全球之冠。外地來港的遊客,往往驚訝可以半夜走在香港的街頭,都沒有安全之虞。完備的司法制度,自由的社會環境,加上清正廉明之風,令香港保持着獨特的活力與魅力,吸引着外國投資者和四方來客。

但是,這些年指責香港核心價值被侵蝕的聲音,時有所聞,好像香港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秋。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香港的媒體、尤其是那些擅於製造危言聳聽新聞的媒體,是不是依然在享受着新聞的自由、言論的自由,激進的勢力、社會的「憤責」們,不也還在繼續享受着自由,大罵共產黨、高叫結束專制統治,他們不僅享受着自由,甚至濫用着自由,卻又整天高叫自由被侵蝕,理據何在,邏輯何在?

六四燭光晚會,依然年年在維園舉行,並閃射點點民主的星火,這能說明甚麼?那就是我們依然享有高度的自由。

香港還有一個可貴的特質,那就是社會的文明程度高,市民有良好的公民意識,大都自律守秩序,就連大型遊行、集會也秩序井然,就好像2003年的50萬人大遊行,沒有發生暴力事件發生,連國際媒體也大加讚賞。國際價值理念與中國傳統的禮儀廉恥思想交相融合,形成了良好的市民精神與道德風尚,這也是香港文化軟實力的體現,這種特質與實力是那些失去價值追求、道德淪喪的地方無法複製與取代的。

香港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國際化大都市,有自由、靈活的市場機制,開放而多元的文化環境,她的國際視野與「中國因素」,構成了獨特的變通與創新能力。雖然一百多年來,她面對過種種的挑戰,但她的地理位置、地緣優勢,又給她帶來了種種的機遇,讓她得以浴火重生,從一個小漁港發展成「東方之珠」——亞洲的國際都市。她有自強不息、靈活變通的特質,那就是「獅子山下」的拼搏精神,而且在代代延續。

香港一直是時尚與創意文化的重鎮,面對中國變革與全球化時代的一體化趨勢,求變創新又給香港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向和動力。據香港貿發局與香港青年協會的青年創業調查顯示,過去三年,香港青年的創業意向顯著上升,新晉創業者及計劃創業者的比例合共為15%,與2011年同樣調查比較,高8個百分點。 報告指出,香港青年的創業意向顯著上升,與近年創業環境改善有關。首先,全球經濟環境穩定,有利營商。第二,近年資訊科技發展迅速,除了造就新的商機外,亦大大減低創業及營商成本,對資源較為緊絀的新晉創業者有非常大的幫助。第三,社會逐漸形成了鼓勵創業的風氣。這些新晉創業者不僅善於運用資源,靈活變通,更普遍展示出強烈的社會責任,他們創業的動機,除了個人原因和追求財富外,主要是希望為社會帶來良好的改變。由此可見,青年一代延續着香港的創業精神,這也是香港經濟保持活力的一大源泉。

創新求變的社會,必具備自由和包容的特質,又有打破常規的勇氣和氣魄。誰說「香港已死」?誰說香港沒有希望?香港的活力在民間,香港的希望在年輕一代的身上。

我們生活在一塊福地與樂土,享有法治帶給我們的公平公義,享有思想與言論的自由,享有社會安靖、平和的環境,卻身在福中不知福,整天杯弓蛇影,高叫「狼來了」,被極端的言論所左右,被激進的勢力所綁架,產生過渡的焦慮,這是否也是一種不健康的精神狀態或心態呢?

香港的毒素是悲觀,香港的惡疾是黨爭,香港的毒瘤是「憤青」,這正是市民要看清楚的事實和症結。香港需要的是正能量,以及不斷自我提升的競爭力,而不是無休止的紛爭、內耗。我們沒有怨憤的理由,更沒有自怨自艾、自抱自棄的權利。這不是香港的精神。生活在這個家園的人,沒有放棄的權利,只有守護與耕耘的義務。

有幸的是,香港人始終保持着維護個人自由的信心,保持着維護社會公義的道德勇氣,保持着追求民主、社會進步的熾熱情懷,保持着自我奮進、開拓進取的動力。(杜爾康/超越新聞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