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7月正式開始後的一些走向和推演

寧南山

貿易戰就這樣開始了,7月6日,中美340億美元的商品互相開徵。


其實中美貿易戰開始的比較晚,7月6日才開始。

雖然國內股市的走勢,反應出國人對中美貿易戰充滿了恐懼,但是實際上,歐美,美加,美墨貿易戰早在6月份就已經開始。

美國從6月1日開始正式對歐盟、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鋼鋁產品分別徵收25%和10%的關稅。

注意是已經開始了。

因此歐盟,加拿大,墨西哥三方都進行了報復。

6月5日,墨西哥正式宣布對來自美國的某些種類鋼材、豬肉、農產品和威士忌徵收15%-25%的關稅,清單涉及接近30億美元商品。

然後呢,歐盟也計算了下,發現自己對美國鋼鋁產品出口總價值為64億歐元,於是歐盟從6月22日起對自美國進口的價值28億歐元的產品加徵關稅,對剩餘36億歐元加徵關稅將在日後實施。

加拿大也不甘示弱,7月1日開始正式對約126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這是加拿大自二戰以來最猛烈的貿易報復行動。

所以我們算一下,墨西哥30億美元+歐盟28億歐元+加拿大126億美元,加起來大概189億美元的樣子,這個規模和中美貿易戰是沒法比的。

中美貿易戰340億美元商品關稅於7月6日開徵,其餘160億美元商品關稅待進一步評估。

所以中美貿易戰還是貿易戰主戰場。

當然我們要知道,此時此刻,美國打的貿易戰是340億+189億=529億美元,中國是340億美元。其他如土耳其,印度,俄羅斯也在徵收美國商品關稅,只不過金額不高。

所以就關稅來說,美國現在承受的壓力是比中國要大的,但是明顯美國人反應很淡定,這也說明美國從高層到平民都有一種強者心態,強者心態的特徵就是恐懼更少。

當然,特朗普還威脅要對所有歐盟出口的汽車徵收20%的關稅,這個規模就比較大了,所以歐洲目前最關心的也是這件事。

2017年,歐盟向美國出口了374億歐元(436億美元)的汽車,另外還有價值62億歐元通過其他渠道進入美國,這個就是500億美元的規模了。

不過按照種種跡象,歐洲應該會妥協,7月4日美國駐德國大使會見戴姆勒,大眾,寶馬,傳出會議上討論可以接受歐美互相實現汽車零關稅,結果第二天7月5日這德國三大車企股價立即大漲4%-5%。

歐洲人和美國人,在文化和血緣上是遠比中國近的,雖然中歐都反對貿易戰,也都在和美國打貿易戰,但是不管是歐洲人還是中國人,內心都清楚,中歐不可能真正成為盟友。實際上從外交部長當地時間7月5日和奧地利外長共同會見記者時的話就能看出來,對歐洲人的要求是不要背後打冷槍就行了,可見對其要求之低已經到了髮指的地步。

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的最壞影響是什麼?

2017年1月,沒錯是2017年不是2018年,那時候美國人就恐嚇說要打貿易戰,因此當時國內的興業證券和國外的投行摩根士丹利都做了推算貿易戰的損失,我們看下當時的推算結果。

摩根士丹利的測算:

在假設美國對中國商品全部徵收15%、30%、45%三種稅率假設下,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將會分別下降21%、46%、72%;對應中國總出口下降為4%、8%、13%。

興業證券的測算結果也與摩根士丹利非常類似:

在假設美國對中國全部徵收15%、30%、45%三種稅率假設下,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將會分別下降21%,46.5%,72%;對出口整體的拖累效應分別為3.9%,8.6%,13.3%。

更進一步來看,興業證券推算:

在30%的稅率時,考慮間接影響,貿易戰對中國GDP的影響: -0.64%;對中國工業增加值的影響: -1.39%;對中國就業人數的影響:-0.55%;
同一時期,中金公司也按照美國對中國所有商品全面徵收5%的關稅進行了推算,結論是5%的稅率下,中國GDP 增速或受直接影響>0.07個百分點。

這是一年多以前的推算,如果按照最新的推算,那就是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駿牽頭進行的研究,在充分考慮間接影響的情況下,500億美元貿易戰會讓中國經濟放緩0.2個百分點,這是馬駿2018年7月告訴新華社記者的結果。

好了,我們看下不同時期,不同機構做的三種不同的測算:

  • 中美全面徵收關稅,30%的稅率,GDP下滑0.64%;
  • 中美全面徵收關稅,5%的稅率,GDP下滑至少0.07%;
  • 中美500億美元關稅,25%的稅率,GDP下滑0.2%。

另外我還找了招商證券,華創證券,摩根大通(注意和上面的摩根士丹利不是一家)的推算結果,都差不了太多。

例如2018年6月摩根大通推算了三種場景:

第一種是美國將所有進口商品關稅提高10個百分點,其他國家不實施報復,全球GDP增速未來1-2年間將下滑約0.2個百分點。
第二種情景是,美國對所有進口商品關稅提高10個百分點,同時,遭美國關稅打擊的國家也將美國商品關稅提高10個百分點,全球GDP增長將下降約0.4個百分點。
第三種最壞的情景是,全球整體將關稅提高10個百分點,也就是全球貿易戰的情況,這將導致未來兩年全球GDP增長至少下降1.4個百分點。當然這個不可能發生。


我們還可以看看標準普爾的推算,中美貿易戰,對美國經濟影響會有多大?
2018年5月,標準普爾的測算結果是:

美國向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徵稅25%,中國也進行反擊,那麼美國經濟增速下滑0.1%;
如果中美互相對1500億美元商品徵稅25%,那麼美國經濟增速下滑0.6%。
由於中美是互相傷害的關係,因此可以說,互相影響都在1%以內。

也就是說,不管是貿易戰開始前的2017年,還是貿易戰已經開始的2018年,中美所有的專業機構,對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影響,基本上都認為,即使在中國出口美國商品被全部徵收關稅的情況下,再考慮間接影響,對兩國的經濟增速的影響最壞也在1%以內。

知道了中美貿易戰的極限傷害值,我們大概心理就有底了。

實際上,2017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62萬億元,出口為15.33萬億元。2017年我國居民還花了13.37萬億元人民幣買了16.94億平米的商品房,當然了,這13.37萬億元大部分是借錢(住房貸款)買的,就跟我國社會消費品也很多是借錢消費的一樣(例如車貸),也就是2017年我國老百姓大概花了50萬億元人民幣。消費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中美貿易戰的最壞後果會出現嗎?

所謂的最壞結果,就是各個機構估計的,美國對中國所有出口美國100%的商品徵收高額關稅。但是目前發生的事情,已經證明這種事情不會發生。

第一件事是關稅豁免:
美國人在7月6日開徵340億美元商品的時候,同時通過USTR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布了一條消息,暴露了他們的心思,那就是讓美國企業可以提出申請,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進行關稅豁免,豁免期為一年。
連結:https://ustr.gov/about-us/policy-offices/press-office/press-releases/2018/july/ustr-releases-product-exclusion


而美國貿易代表處判定的方法有三個:
1:「該產品是否在中國之外有可替代的貨源」:
2:「關稅是否會嚴重損害提出申請的美國企業或是美國的利益」、
3:「該產品是否對中國的相關工業計劃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比如『中國製造2025』」

我們很容易就知道,即使是美國現在已經開徵了25%關稅的340億美元,也會有豁免條款,也就是說,即使是對這340億美元,也並不是全部徵收25%的關稅,一定會有很多企業提出進行進口關稅豁免,而且這個申請是以產品為維度的,也就是說,如果某種產品有企業提出要豁免進口關稅,那麼這家企業申請成功之後,其他企業無需申請,進口這項中國產品也可以豁免進口關稅。

第二件事情是稅率下降。
美國人在7月6日徵收340億美元商品關稅,在這之後大概兩個星期,也會開始對剩下的160億美元商品徵收25%的關稅。另外呢,由於中國已經宣布對這500億美元商品進行對等報復,因此美國人當地時間7月10日宣布了中國2000億美元出口美國商品的加征關稅清單。

但是我們都注意到了,美國人對這2000億美元的中國出口美國商品徵收的關稅稅率,不是像第一波一樣是25%,而是10%…..

這個烈度就低於人們的預期了,關稅稅率從第一個500億美元的25%+豁免補丁,下降到第二波2000億美元的10%,可見美國人對全球有史以來最大規模貿易戰的規模也是有意識的控制的。這也顯示中國體量的巨大對美國造成的反威脅。

還記得上面2017年1月興業證券和摩根士丹利的推算嗎,在中國出口美國商品被100%的徵收30%的關稅情況下,考慮到間接影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為下降0.64個百分點。

而目前第一波500億美元稅率是25%,第二波2000億美元稅率是10%,這都大大低於各個機構的最壞情況估計。

為什麼美國人要控制貿易戰規模?

美國的徵稅難題

從美國人的角度來講,跟中國博弈其實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中國的體量太大,而且和美國經濟交織很深,如果下手很輕,中國沒啥感覺,如果下手很重,自己又會被大大波及。

2017年我國出口金額最多的企業,是鄭州富士康,金額高達281億美元。

這是為什麼呢?鄭州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蘋果手機生產基地,2017年鄭州生產了1.04億台手機,幾乎佔了蘋果公司全球銷量的接近一半。

鄭州的崛起也得益於當年深圳的騰籠換鳥,取代深圳成為富士康最大生產基地。

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再往下看,前十名台企五家,美國企業和韓國企業各一家,大陸企業三家(華為+華為終端+蘇州得爾達物流),我們也可以看出,前十名裡面的華為和華為終端基本是進不了美國的,因此中國出口美國的企業,可以說都是外資為主,並且讓美國感到兩難。

鄭州市富士康讓手機成為河南省最大的出口產品,和蘋果手機緊密捆綁。

而蘋果公司,是美國市值最高的企業,2017年11月10日的市值,蘋果高達8980億美元,遙遙領先美國的各種互聯網企業,各種金融機構和能源公司。

蘋果的各種電子設備,可以說基本是中國生產的,那麼美國是否要對中國出口美國的蘋果產品徵稅呢? 如果徵稅25%,那麼成本必然會轉嫁到蘋果身上,蘋果會面臨是否漲價的抉擇,如果通過漲價來抵消成本上升,那麼必然會導致喪失部分市場份額給三星和華為,如果不漲價,那麼必然導致利潤下降,那等於征中國稅卻打到蘋果。

那麼蘋果能不能搬廠呢?當然可以搬,但是這是一個長時間艱巨的任務,中國製造是經過長期的時間積累而成的,你要搬的不是年產1000萬手機的工廠,你要搬遷的是數億台電子設備的產能。

1.搬遷是需要巨額投資的。

我們簡單的看兩個數字:

2016年3月鴻海發布的一個公告,將通過一系列操作,完成對鴻富錦精密電子(鄭州)有限公司15億美元的投資計劃,對鄭州廠區的15億美元增資計劃仍是用於“手機”領域的投資。 而據公告顯示,富士康到2016年3月累計對大陸的實際投資金額超過67億美元。

由此我們看出,要建設新手機工廠,尤其是具備中國這樣的天量產能,投資是數十億美元的單位,富士康會立即而不是分批投資這麼多錢搬遷工廠,只為了蘋果分擔關稅成本,並且讓自己在中國的天量投資工廠就此被閑置和浪費嗎?

2: 跨國投資建廠的時間單位是年,不是月。

好,我們不考慮富士康為蘋果承擔投資成本的意願問題,即使富士康對投資建新工廠有100%的配合度,投資建立新工廠是需要時間的。

首先要選址,選在哪個國家,哪個城市,需要了解當地的土地,水電,基礎設施,稅收,法律法規,同時還要和當地政府討論工人招收,走外資投資程序,這個時間通常要一兩年。

我們以富士康美國工廠為例子,2017年7月26日,美國華盛頓,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富士康集團掌門人郭台銘在白宮宣布,富士康計劃在威斯康星州建設一家新工廠。

2018年6月28日特朗普和郭台銘正式在威斯康星洲開工奠基,特朗普吹捧富士康工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僅僅從正式宣布到建廠奠基,為期都有一年的時間,而實際上在2017年7月正式宣布之前的接觸,考察和各種商談,至少也持續了一年以上的時間。

經過2年的時間,僅僅是開工而已,工廠才剛剛進入建設期。

我們就簡單的以目前富士康全球最大工廠集群的鄭州富士康為例子,2010年在鄭州投資建廠,一年以後才能建好並且開始生產,開始生產之後,後面還要花費時間進行量產爬坡。在當年,富士康為了在鄭州建廠,從深圳富士康調集了大批有產線管理,品質管控,工藝控制的工人,班組長和工程師到鄭州進行支援,這還直接導致了不少深圳富士康員工離職,因為他們不願意去鄭州。

經過了幾年的時間,蘋果才逐漸將手機產能大部分放置到鄭州,成為全球主要iPhone生產基地。

如果要跨國搬遷建廠,那麼就很難把大量中國工廠的員工和工程師調集到新工廠進行支援和指導,因此建廠生產會更缺乏爬坡需要合格的管理,品質和工藝人才,導致量產良率和產能爬坡期時間更長。

在這個持續數年的搬遷時間,蘋果如果被徵收關稅,那麼無疑會持續的損失,如果通過漲價來對沖損失,那麼蘋果面臨份額被華為,三星等高端手機蠶食,過去幾年蘋果手機中國市場的份額不斷下滑已經說明了中國國產手機的競爭力。

3:蘋果面臨跨國搬遷是否值得的問題。

蘋果之所以選擇中國作為主要生產基地,是因為中國在各方面是最佳選擇,就好比NBA的全明星球員,你把工廠搬遷了,相當於全明星球員被普通球員(越南?印度?)替代,而普通球員的能力顯然是不如全明星的。

因此顯然搬遷之後,無疑會在生產效率,政府支持,基礎設施,員工素質(受教育水平,罷工,管理服從度),供應鏈響應,社會治安和穩定等各個環節損失利潤。

印度各種罷工和生產效率先不談,越南2012年的騷亂都是例子,大量台資和陸資工廠被砸,富士康在越南生產一部分可以,但是全部搬到越南,會不會有風險?

另外一個是供應鏈問題。

蘋果2018年的全球200大供應商裡面,全球778家工廠有356家在中國大陸,即使富士康耗費巨資搬了廠,那麼供應鏈的幾百家工廠呢?不可能全部都跟隨蘋果搬遷,因為這些供應鏈廠家的客戶不只有蘋果,還有三星,華為,小米,OPPO, VIVO等全球主要手機廠家作為客戶,同時即使代工廠搬遷了,他們直接出口到搬遷目的國就好了。

因此蘋果獨自遠離全球主要供應鏈,增加自己的成本,降低生產效率,也是對蘋果競爭力的傷害。為什麼這麼說,消費電子產品的競爭激烈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像華為,小米,OV等中國廠家,一款旗艦手機的熱度基本上就是半年左右,像蘋果這樣的手機,一款手機的熱度也就是一年,因此在供應鏈和生產效率上的時間損失,導致的最終損失會是非常驚人的。

小米在2016年的銷量大幅下滑36%,遭遇了成立以來最大的危機,很大原因就是供應鏈危機,2016年5月,雷軍發內部信撤掉供應鏈負責人,親自負責供應鏈管理。
蘋果如果全部將代工廠搬遷,對自己也是巨大的風險和損失。

在全球大型電子品牌裡面,大多都是中國作為主要生產基地,有一個例外就是三星。
三星從中國跑到越南去了,三星的全球最大手機生產基地,逐漸從中國變成了越南。
2008年開始,三星在越南建廠,2009年第一座手機工廠建成投產。

到2013年開始三星可以說下定決心從中國搬遷手機代工廠,當年開始興建第二座越南手機工廠。

因此到了2015年,越南已經超過中國,成為三星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製造基地,而以往作為三星全球最大手機生產基地的天津三星則失去了這一地位。下圖是韓國曆年對越南的投資金額,其實主要是來自三星,尤其是2013年開始投資額突然放大,顯示三星已經下定決心以越南為全球主要手機生產基地。

到了2016年,三星電子在東南亞,日本和印度的員工數量已經達到了13.4386萬人,而中國員工只有3.7萬人了,當然三星在中國的工廠除了繼續生產手機例如惠州三星外,還有比較高端的半導體存儲器工廠如西安三星等。

另外就是三星在印度布局,2018年7月,投資7.17億美元,把印度工廠由年產量6800萬部提高到1.2億部,這樣印度就是三星手機全球第二大生產基地了,當然印度三星主要是供應印度市場,大約70%的產量是用於內銷。

我們從三星的案例可以看出,首先,三星完成從中國到越南的大搬遷,如果從2008年開始算,2009三星第一家越南手機工廠在北寧省建成;

2013年三星第二家越南手機工廠在太原省開工,2014年建成並開始生產。

兩家工廠開始完全大規模生產的2015年,越南超越中國成為三星最大海外手機生產基地。

2008-2015年,前後是七年的時間,也沒有全部搬遷完,像惠州三星依然在生產手機。

另外一個問題是,三星手機完成主要產能從中國搬遷越南後反而表現並不好,不僅中國市場完全喪失份額,降到了1%以下,而且三星電子從2013年的手機佔利潤來源70%的手機公司,到2017年變成了一家半導體佔利潤來源70%的半導體公司,手機業務對三星的重要性大大下降,反而半導體成了核心業務,三星電子已經從手機公司變成了半導體公司。

我們如果看三星手機歷史營收金額,2013年是歷史頂峰,而這一年也恰好是三星在越南大規模投資新建第二座工廠,下定決心向越南轉移主要手機產能的一年,之後三星手機營收就一路下坡,到2017年也沒有能恢復到2013年的巔峰水平。

兩者之間有多大的相關性並不知道,但是這個巧合的確存在。

三星搬遷的案例在這裡,一個是耗時數年,一個是搬遷後業務表現不佳。

因此蘋果這樣的公司,即使被徵收關稅,是否從中國轉移生產基地也是很猶豫的。美國人公布的500億美元和2000億美元名單裡面,都沒有蘋果手機在列,這也是美國人的難題,我也很好奇美國人後面打算怎麼辦。

因此美國人搞貿易戰,搞全方位平推,的確會對中國造成損失,但是並不太大。

假設在中美全面貿易戰的情況下,中國損害了一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速,按照2017年的經濟總量,就是損失8000多億人民幣,這個數值的確是非常大,看起來也很驚人,但是也影響不了中國經濟總體快速增長的大局。

目前美國人對貿易戰規模明顯是控制的,他們已經公布了2000億美元的關稅稅率就降到10%了,並且依然不包括蘋果,因為美國人也很清楚自己很為難,中國體量太大,下手越重自己也會傷的越重。

另外中國的反制手段也很多,先不說反擊的手段報復徵收關稅,只說防守的手段,人民幣兌換美元,從2018年5月以來可以說較大幅度的貶值,從6.3左右的水平,貶值到了6.6678(7月12日匯率),這個幅度已經5%了,可以大大對沖美國人威脅的2000億美元商品徵收10%關稅的影響。實際上,按照美國人的時間表,他們要到8月30日才決定要不要對2000億美元商品徵稅。

但是我認為,人民幣不應該短時間內如此大幅度貶值,而是要控制在到一定範圍內合理波動,否則對企業經營預期和風險管理會有很大影響,你如果看上市公司財報,會發現匯兌損失是一個大項。wind數據顯示,2017年A股披露匯兌損益項目的上市公司有2926家,總計匯兌損失173億元,約為2016年的2.5倍。其中,11家企業匯兌損失在5億元以上,格力電器匯兌損益16億元,是已披露上市公司匯兌損益最多的企業。

前面說了,從美國人的反應,也可以看出他們知道全面貿易戰對中美雙方都是傷害,而且也動搖不了雙方的國本。

那麼美國如果改全面進攻為精確打擊,定點清除怎麼辦?

從中興事件和貿易戰兩起事件來看,明顯大家感到中興事件對中國的心理影響和震撼更大,同時中興受到的損失遠遠大於美方芯片供應商的損失,根據路透社的報道,2017年,中興從211家美國公司購買了大約23億美元的零部件,佔其營收的大約15%。

而中興2017年的營收是1088.2億元人民幣,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寫過,這其中稅收至少100億人民幣,員工薪酬大約170億人民幣,研發支出130億人民幣,光是這三項直接價值就有400億人民幣。這個損失和美國公司23億美元營收的損失比起來大很多。

如果美國繼續複製中興式打擊怎麼辦?現在看來可能性也在降低。

7月12日,美國商務部發布消息說,已經和ZTE簽署了託管協議,只要中興完成4億美元贖金打入其託管賬戶,就將解除對中興的禁令。因此中興股票當天漲停了。

當然這個解禁也只是暫時的,還有十年的觀察期,美國人隨時有理由懲罰你。

但是我們還是要思考,中國的華為,海康威視,中國電科等電子信息產業公司,如果被美國繼續精確打擊怎麼辦?

首先我們明確,即使是從全面貿易戰變更為全面技術戰,美國搞全面平推是不可能的,2017年中國進口了2601億美元的集成電路,而全球集成電路(注意不是半導體)銷售金額2017年大約3401億美元(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2017年11月28日報告),因此中國一家就進口了全球的76.5%,大約四分之三。

因此美國人不可能全面對華禁售集成電路,否則把自己最大的優勢產業半導體產業也搞沒了,同時四分之三的集成電路銷售停止,蘋果,戴爾,惠普等公司也會全面癱瘓。

但是像對中興一樣搞定點清除是可能的,比如對華為下手,這個心理震撼就更大了。
這種情況下我國有無反制的手段?當然是有的:

1:在美方佔據技術優勢的領域,利用市場優勢定點打擊美方優勢企業。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面對這個最大客戶,非壟斷性的美國半導體企業會處於弱勢地位。

在2017年全球十強營收,美光世界第四,高通世界第六。

中國市場佔了高通營收的65%,中國之前在2015年已經懲罰過高通一次,罰款10億美元。

美國隨之在2016年罰款中興8.9億美元。

高通在今年4月發布公告,已經和NXP簽署協議,將收購截止日期從4月25日延期到7月25日,而今天已經7月13日了,中國商務部仍然沒有批准收購放行。如果高通不能按期完成收購,那麼將會賠償20億美元,這不是一筆小數目。當然高通還有機會進一步延長收購截止日期,但是這要NXP同意。

另外一個是美光公司,存儲器這兩年是集成電路奇迹,2017年存儲器已經佔到了全球集成電路產業30%的市場,在這麼一個廣闊的市場裡面,美光是美國的獨苗,也是全球營收第四的集成電路企業,2017年銷售額127.1億美元。

中國目前在對美光進行反壟斷調查,當然最後是否成立不得而知,但是美光在存儲器領域,技術上和規模上不如三星和海力士,同時後面還有日本東芝,因此在這樣一個市場格局裡面,美光如果被中國市場打擊,受到的影響將是致命的。

全球消費電子品牌就是中美韓,韓國人用自己的存儲器,美國人用東芝和美光,中國人則都用,如果美光被中國市場排除在外,那麼美光只能獲取一部分蘋果的份額。
由於存儲器是研發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如果營收大幅下滑,那麼將無力投入研發和新一代技術產線建設,美光的生存就是個問題。

實際上,只要中國願意,是可以反覆的折騰高通和美光這類半導體公司,除了前面的不批准高通收購NXP,面臨20億美元的損失外,還可以進行反壟斷調查,比如說高通收的專利費太高了,強制談判降到0.5%,65%的客戶在中國的高通其實沒有太多辦法,再比如宣布,1-2年後將對使用高通處理器的手機徵稅5%,並且逐年升高,逼迫國產手機自研或者選用紫光展銳等的芯片。

美光更不用講了,該公司本來就在同行業處於弱勢地位,如果中國想處理美光,反壟斷調查就是一個利器,另外我國長江存儲2019-2020年會開始量產,剛好可以填補市場份額。

由於存儲器佔全球集成電路產業30%,所以如果美光破產的話,美國也喪失了在集成電路產業30%市場的競爭能力,這對美國集成電路產業的打擊還是巨大的。

除了美光和高通以外,中國還可以這樣做,那就是凡是有歐系,日系,韓系,台系和國產同類集成電路廠家的領域,挑出幾個領域來,單獨對這幾個領域的美系公司進行進口限制,優先採購非美系產品,由於中國市場在集成電路領域的體量,因此這些領域美系公司將會喪失最高70%以上的銷售額,相當一部分會破產,而其競爭對手則相當於受到扶持。

半導體產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必須不斷保持高強度的研發投入和資本投入,如果一家公司損失了主要市場,那麼就會逐漸落伍喪失競爭力,一旦走上這個道路,再想挽回就麻煩了。

2:選擇美國無技術壟斷優勢的戰場錯位打擊

美國人在集成電路領域是超強,但是由於中國佔有全球四分之三的市場,所以還是可以進行反擊,但是這個反擊力度還是不夠,你打擊了美光,打擊了高通,打擊了其他中小型美國芯片公司,但是如果美國人把你的高科技旗幟華為,A股市值最高的電子公司海康威視之類搞掉了,這個損失還是不能承受之重。

那我們有沒有辦法對美國的產業升級主力企業進行打擊呢?當然有。

人類兩大產業:汽車和電子領域,美國人在電子半導體領域很強,但在汽車部分就不行了,無法構成壟斷,因此中國在汽車領域對美系汽車進行排擠也是一個選擇。

電動汽車是未來,能不能打擊下美國汽車產業升級的希望?當然可以。

作為美國電動汽車代表的特斯拉現在巨額虧損,不斷傳出現金不斷減少的各種負面消息,甚至Elon Musk在財務報告會議上直接懟分析師提出的尖銳問題,特斯拉由於始終無法盈利,因此在財務上必須不斷保證現金流。

而中國市場是特斯拉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場之一,也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

2016年,特斯拉2016年總營收為70億美元,其中美國市場營收42億美元,中國市場營收10.6億美元,挪威市場營收3.3億美元,其它市場營收14億美元。

特斯拉2017年總營收為117.6億美元,其中美國市場營收62.2億美元,中國市場營收20.3億美元,挪威市場營收8.2億美元,其它市場營收26.9億美元。

2017年一年時間中國市場銷售額實現翻倍。

而如果再往前看,特斯拉2014年在中國營收為4.8億美元,2015年為3.2億美元。

由於7月6日中國進行的關稅報復裡面包含美國進口汽車,特斯拉又沒有中國工廠,因此特斯拉全線漲價,最低配車型漲價14萬人民幣,最高配漲價25萬元。

這無疑對特斯拉是個打擊。

引入特斯拉勁敵寶馬入華

在中高端電動車領域,寶馬可以說是特斯拉最大的競爭對手。下圖來自第一電動網,今年1-5月全球新能源車企累計銷量排名。可以看到寶馬已經在緊追特斯拉。

多說一句,我國上汽榮威新能源車增速極快,單看5月的銷量,已經逼近比亞迪新能源車的70%。我之前講過,比亞迪由於基礎能力不足,扛不起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大旗,看中國電動汽車產業能不能做強,一定要看上汽和吉利兩個汽車行業主力部隊的表現。當然遺憾的是,不管是上汽還是比亞迪,在電動汽車領域目前都和特斯拉不在一個競爭位面上。


根據2018年7 月 10 號官方信息,長城和寶馬以 50:50 的股比成立了一家全新的合資公司,新公司命名為「光束汽車有限公司」,雙方各持股 50%,投資總額為 51 億元。合資公司落戶江蘇省,標準年產能計劃為 16 萬輛。而這次雙方的合資項目,用魏建軍的話來說,“是目前最有質量的合資”。

這家公司前期將生產電動汽車,第一款產品將於2021年推出,使用合資公司的全新品牌,定位於緊湊型SUV,續駛里程達到500公里。

特斯拉中國工廠,7月10日CEO馬斯克來到上海,出席了特斯拉汽車與上海市政府簽署純電動車項目投資協議活動,時間上已經落後了。特斯拉來中國投資建廠,我國肯定是歡迎的,誰會跟錢過不去呢?問題是資金鏈緊張的特斯拉,2018年一季度末現金餘額只有27億美元了,上海建廠的資金從哪裡來,真的是個問題。

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不只是中國在搞,美國也在搞,如果美國人精確打擊中國產業升級的核心企業,那麼中國也可以反向對美國的核心企業進行打擊。汽車產業又是規模巨大的核心產業,因此通過各種手段打擊美國汽車產業升級的主力部隊,也是一個選擇。

為什麼說特斯拉是美國汽車產業升級的主力軍?

2017年全球汽車公司市值前五名:豐田,戴姆勒,大眾,寶馬,特斯拉。特斯拉是美國市值最高的汽車公司,雖然它在財務上各種負面消息,但是無可否認它在電動汽車技術和品牌上的領先,這也是其市值能超越通用,福特的原因。實際上現在(7月13日),特斯拉的市值仍然和通用差不多。

打擊特斯拉,這甚至比打擊大豆要好,因為大豆並不是高技術產品,而且我國的確也需要大豆來滿足人們的肉類消費需要,這關係到餐桌的問題。

實際上,打擊特斯拉還有更多辦法,比方說,宣布某款特斯拉的車型沒有政府補貼。

有沒有發現,在中國市場銷售的電動汽車,基本全部是中國的國產鋰電池,其背後的原因是2016年7月,中國通過調整補貼名錄的方式,限定使用國產電池才能拿到政府補貼,日韓動力電池企業在華業務受到幾乎毀滅性打擊,當然他們還是可以堅持,因為我國對電動車的補貼到2020年就會取消了。

再比如電池供應,特斯拉的電池綁定松下作為唯一供應商和技術合作夥伴,電池是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佔成本30%-40%,這個部分不能降價,整車降成本是不可能的。不管是松下電池,還是和松下合作的超級電池工廠,都不看好其降成本能力,除了成本之外,還有大規模生產能力帶來的交期問題。特斯拉的MODEL 3一直產能上不去,電池也是瓶頸之一。

中國電池公司和歐洲公司合作,那麼無疑將大大加強歐洲公司的成本和產能競爭力。
7月11日寶馬負責採購和供應商網絡的董事杜茲曼(MarkusDuesmann)在德國會見媒體時透露:已經和寧德時代簽訂了40億歐元的意向採購合同,其中25億歐元從中國工廠採購,15億歐元從寧德時代在德國新建的工廠採購,未來其生產的電芯將用於寶馬iX3、寶馬iNEXT量產版以及電動MINI等車型。

就跟美國電子領域的領軍企業蘋果最終選擇中國公司供應電池一樣,美國電動汽車領域的領軍企業特斯拉,如果長期不和中國公司合作,那麼就無法藉助全球成本和品質控制力最為平衡的中國的力量。

以上舉例特斯拉只是一個例子,美國人也是要搞產業升級的,搞產業升級也是需要資金的,就跟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也需要資金一樣。如果一個企業長期經營不好,則無力持續投入技術競賽,必然在產業升級道路上也發展不好。

就跟中國產業升級有幾十個主力龍頭企業一樣,美國搞產業升級也同樣是幾十個龍頭科技企業。美國可以利用自己在半導體領域的壟斷優勢打擊中興,也可以打擊其他中國企業。中國有沒有打擊這些企業的能力?當然有。

比方說,那些中國市場佔了營收比例超過50%的企業,典型的如高通;

把那些美系企業在行業處於弱勢地位,處於份額下滑狀態的領域挑出來,典型的如美光;

把企業處於長期虧損,財務處於緊張狀態的企業挑出來,例如特斯拉;

把某些關鍵設備和原材料依賴中國進口的行業挑出來,最為典型的是中國的稀土資源,中國幾乎是全球17種主要稀土資源生產的壟斷者。

所以說,反擊美國的定點清除,在經濟上至少有三個方法:

1:對方制裁我國優秀企業,自己本來也會受損失,例如中興每年也會購買23億美元的美國芯片,當然單看這個的話,中國的損失遠比美國大。

2:中國對美國非壟斷和弱勢龍頭科技企業進行反報復,本文已有舉例,例如反壟斷調查,取消補貼,關稅,扶持其主要競爭對手等等。

3:記住中國是全產業鏈國家,打擊了中國的某個企業,必然有另外的中國企業受益,例如打擊中興,但是中國的各個芯片廠家卻是受益者,因此可以進一步扶持這些受益者。

中興等中國公司明年採購美系芯片的比例一定會下降,最近從芯片司例如英飛凌等,已經傳出中國各個主要電子公司都在尋求提高對非美系芯片的採購比例。

總之,不管是貿易戰的現狀,還是對美國精確打擊行為的推演,中國手裡都是有很多牌的,本文只是列舉了部分經濟上的反擊措施,其他其實還有很多。

中興事件,暴露了中國的弱點,那就是集成電路領域,雖然所有芯片都有布局,但是很多還達不到有強大商業競爭力的地步,甚至還只是在研發中沒有上市。

但是反過來,美國企業也是有弱點的,而且在世界第二大強國面前,能夠找到的弱點更多,今天本文聊的蘋果,高通,美光,特斯拉都是有弱點的,美國可以國家對企業的方式對中興進行不對稱打擊,中國同樣可以以國家對企業的不對稱方式對美系企業進行打擊。

因此不能把美國想象成一個沒有弱點的超級強手,這個是不符合事實的。

其實寫到這裡,中興事件,在中興繳納4億美元託管金之後,將會暫時落幕,美國人如果反悔,擴大對中國企業的精確打擊,我國也有反擊的牌。

貿易戰雖然是二戰以來規模最大,其實對中美的體量來說,這點規模也動搖不了雙方基本實力。

我們更應該關心的,還是我國的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情況,從歷史上看,每一次中國被刺激一次,後續都會帶來某個領域的大發展,1996年的台海美國人就這麼搞過,現在中國軍工就遠不是20年前能比的了。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會在此次刺激下有多大程度的發展,我們之後會持續關注。■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