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媽媽默克爾要走了 歐盟寶寶們要散夥?

后沙

10月29日,德國總理安吉拉。默克爾宣布,她將放棄參加12月的基民盟黨主席競選,2021年總理任期結束后不再尋求連任,此外也不再擔任歐盟職務及德國議員。


2000年默克爾當選基民盟主席,2005年隨着基民盟贏得議會選舉,默克爾出任德國總理,意氣風發。

掌權13年以來,默克爾被稱為全球最有權勢的女人,德國又是歐洲盟主,於是她被稱為「歐洲媽媽」。

媽媽的涵意是:家庭,關愛,呵護,溫暖,操勞,管教……

在她的帶領下,歐盟整體上穩定,團結,安全,政策具有一貫性,當然,在和睦的外表下,歐盟裡沒有一個寶寶是聽話的。

破壞歐盟的外部壓力更為強大,大西洋彼岸的山姆大叔,變成了居心不良的怪叔叔,隔壁的約瑟夫大叔,有暴力傾向,還經常把手放在歐盟的敏感部位–巴爾幹地區。

歐盟大家庭內部,也是爭吵不斷,大的不懂事,小的更不懂事,媽媽要是離開了,歐盟很可能趨向經濟碎片化和政治極端化。

法蘭西像愛打扮的二姨媽,覺得自己比誰都美,卻很少幹實事,明年5月歐洲議會大選,二姨可能要代理一陣媽媽的職責。

難纏的大姨媽英吉利要離家出走了,大姨媽交際廣,人脈多,人生閱歷豐富,總覺得被歐盟佔了便宜,一心想分家單幹。默克爾也不客氣,該要的分手費一分不能少。

導致默克爾宣布告別政壇的直接壓力來自德國國內,上月中旬,基民盟和盟友基社盟在兩個重要地區的議會選舉中,連遭重挫。

巴伐利亞州(Bavaria)是基社盟傳統政治地盤,從1946年來一直是執政黨,也是基民盟在德南的重要支柱。

10月份選舉結果基社盟得票率只有37%,與上一次相比跌幅達到10.5%,雖然仍是第一大黨,但非常狼狽。

黑森州(Hessen),基民盟跌幅為11.3%,照樣下去,無論是基民盟還是基社盟都將沉淪,而社民黨,綠黨將收割選票,更可怕的是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在高歌猛進。

為什麼兩個州「失利」會撼動默克爾地位?除了黨內大佬逼宮之外,這兩州地位也比較特殊。

1871年由多個說德語王國合併成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當中,最大普魯士已經消失了,那麼第二大的巴伐利亞就有點大哥哥的味道。

巴伐利亞,首府慕尼黑,是德國經濟發動機之一,擁有寶馬, 西門子,奧迪,MAN(大型卡車巨頭),彪馬,阿迪達斯等全球知名大企業。

如果該州不認同基民盟和基社盟,那麼至少說明實體經濟對默克爾政策不滿。

中部的黑森州,首府為威斯巴登,是德國第二大工業區,最大城市是法蘭克福,而法蘭克福是德國的金融中心,包括德意志銀行都在這裡,這次地方選舉,預示着德國金融界也不認同默克爾政策。

從政治角度來說,基民盟當然認為自己有能力領導德國,但鍋得由默克爾來背,所以默克爾宣布得越早,越能讓基民盟減少壓力。

逼宮者已經取得勝利,接下來,四位謀求上位的大佬將展開爭奪。他們是秘書長卡倫鮑爾、衛生部長施潘,石荷州州長君特及北威州州拉舍特。

秘書長卡倫鮑爾可能性最大,默克爾在2000年前就是基民盟秘書長。

她是默爾爾挑選的接班人,但她是否會接過默克爾衣缽?很難說,因為出於政治謹慎,卡倫鮑爾不會過早闡明政策大綱。政治很微妙,接班人往往就是最有力的逼宮者。

如果黨主席繼任者符合默克爾的心意,她也許會提早辭去總理一職,徹底交班,如果不符合她的心意,她可能真的會幹到2021年。12月份謎底將會揭曉,基民盟內部政治先不說了。

對默克爾聲望打擊最大的就是難民問題。2015年難民危機爆發後,默克爾採取了邊境開放政策,之後,又承諾接受難民數量不設上限。

這一政策,不但讓巴伐利亞受到了直接衝擊,整個德國也爆發了不滿情緒。導致反移民,排外的極右翼勢力迅速崛起。

去年9月25日,德國選擇黨在議會大選之後,變成了第三大黨,黨魁之一是38歲的艾莉斯·威德爾。

選擇黨主張:反移民,反歐元,反伊斯蘭化,主張精英治國。

艾莉斯·威德爾在中國生活六年(中國銀行任職,中文流利)。在移民問題上,她是用中國來回擊默克爾,她說:「中國人認為邊境安全最重要。」(德國之聲採訪),並為中國的環境問題辯護。

她從政後的外交理念肯定會變成複雜,不必認為她親中,只是她比德國人更了解和理解中國。

德國選擇黨離上台執政,目前還不可能,政治比重甚至不如法國的極右翼勒龐和意大利的「五星運動」。

選擇黨最大問題是「納粹標籤」,實際上它的前身是NPD(1964年西德建立的民族民主黨),不承認反猶太,認為反猶太是美國人,不否認罪行,但認為猶太有意識的罪行更大,動不動慶祝希特勒生日,還搞縱火,爆炸,搶銀行等事,80年代之後衰落,分裂,離開了政壇。

然而,從德國選擇黨崛起速度來說(2013年4月14日在柏林成立),四年之後就成為第三大黨,成為攪動德國政局的一支重要力量,背後是民意的推動。

雖然歐洲和德國主流媒體仍然扮演「聖母」角色,引導輿論歡迎難民,但無法再讓民眾一年又一年忍受下去。

三年時間,歐洲人在反省,一些聖母也裝不下去,德國湧入110萬名難民,他們的宗教習俗,生活方式與德國根本無法兼容。默克爾卻承諾「我們能夠應付」,事實上焦頭爛額,導致主流政黨左支右絀,失去民心。

如果沒有難民問題,默克爾政治地位非常穩固,再幹第五屆都有可能,她的歐洲一體化計劃還可以推行下去。

那麼難民問題是誰造成的?又是誰帶他們衝破重重國境來到地處歐洲中部的德國?讓歐洲邊境形同虛設?

再說歐盟,各國經濟水平參差不齊,吵鬧不斷,難民問題又激化了這種衝突,匈牙利寧可不要補貼也不讓難民進來,被歐盟威脅制裁。

各種矛盾纏繞情況下,默克爾領導的德國是維持歐盟穩定的中流砥柱,畢竟各國經濟運作要看它的臉色。

美國可不希望歐洲打造成德國想要的樣子,這是戰略主導權在誰手裡的問題。

默克爾在許多問題上跟特朗普唱反調,甚至對俄政策也持寬容態度。

德國想用「萊茵聯盟」去對抗「盎格魯-撒克遜聯盟」,這兩個聯盟最大差別在於:

德法想用價值觀輸出去支撐起戰略空間。

美國是赤裸裸的暴力至上主義。

美國沒有文化,它無所謂,只要強到天下第一,連文化也能搶。

迪士尼文化盛行全球,但它真的是美國的?

巴伐利亞州新天鵝堡,就是美國迪斯尼城堡的原型。老歐洲們既看不起沒文化的美國,又不得不在政治和軍事上依附美國。

只要有機會,它們就會強調「歐洲中心論」,默克爾領導歐盟靠什麼?價值觀。

即所謂的「普世價值」,能不能加入歐盟?如果一個國家不廢除死刑,就不能加入,普世價值搞到這地步,跟中世紀宗教審判差得了多少?所以它們既想跟中國合作,又看中國各種不順眼。

靠價值觀,意識形態,而不是靠利益去凝聚歐盟共識,默克爾威望再高,管理能力再強,也無法真正實現,只要她一走,歐盟就會因為價值觀理念差異而四分五裂。

同床異夢,畢竟還是同床,歐盟各國將來可能連床都分開了,「民主,自由,人權」這些叫聲也會弱下來。

法國希望改革歐元區,削弱德國的強勢,在德國自顧不暇情形下,法國很可能得逞。

希臘、塞浦路斯、葡萄牙、西班牙、愛爾蘭和意大利等國又認為「媽媽」管得太嚴,太死板,它們會為默克爾滾蛋而鼓掌。

默克爾一走,共同價值觀的紐帶會脫落,連德國極右翼都在興起,歐洲更是如此,它們都反對歐元區的存在,沒有歐元區,那歐洲還搞什麼一體化?

歐洲一體化停擺也好,省得老是喊要警惕某國破壞歐洲團結。

老媽走了,大姨要單過,二姨就知道浪,小夥伴們都自由了,沒人管着,好開心!

接下來,寶寶們有的會被怪叔叔騙走,有的會跟約瑟夫大叔玩火,他們也會嬌羞地管某東方大國叫爸爸……

走吧,走吧,人總要學着自己長大!■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