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首相辭職,觸發了大家的一個興趣點,那就是:日本首相到底是如何選出來的?
要說清這個問題之前,我得先跟大家聊聊日本國家的管理體制。
日本這個國家,是由兩個集團共同參與管理的,一個是官僚集團,就是國家公務員。另一個,是政治家集團,就是國會議員。
01、兩大集團共同管理國家
官僚集團成員都是國家的精英,大多數畢業於名校,且經過嚴格的國家公務員選拔考試。官僚集團主要是服務於國家和國民,不管誰當首相,始終要做到依法辦事,按部就班,規規矩矩。所以,在安倍第二次就任首相之前,日本換首相,就像走馬燈似的。但是,為什麼政治大亂,國家不亂?道理很簡單,因為具體管理國家的官僚集團,是絕對穩定的。
政治家集團的成員,都是國會議員。所謂「國會議員」,指的是眾議院議員和參議院議員,目前日本國會議員共713人,其中眾議院議員為465人,參議院議員為248人。
日本國會議員不是推薦當選的,而是全國選民通過無記名投票的方式,硬碰硬直接選舉出來的。原則上,是10萬人中選一名議員,有的偏遠地區,5萬人選一名也有。
正因為這些議員是自己自由報名競選,然後由選民們一票一票選出來的,所以,當選的議員,就成了這一選區選民的代表,也就是「人民代表」。日本法律規定,18周歲以上的日本國民,均有選舉權。而要參加國會議員競選的國民,年齡必須要滿26周歲,才有資格成為候選人。所以,一個人能夠在27歲成為國會議員,那就是創紀錄的事情,因為國會選舉,並不是每年都舉行。
官僚集團與政治家集團,原則上來說,是「井水不犯河水」的關係,因為兩者不能「串門」。法律規定,官僚不能直接成為政治家。也就是說,官僚再優秀,也不能直接任命為內閣大臣(部長),更不能直接成為國會議員,你要當,只能辭去公務員,先去競選國會議員。
在日本中央機關中,官僚的職務層次是這麼一個階梯:課長(相當於中國的處長)→局長→審議官(享受副部長待遇)→事務次官(常務副部長)。
也就是說,國家公務員忙乎一輩子,能夠當的最大的官,就是「事務次官」,再往上,是政治家的事。只有政治家才有資格當部長(日本叫「大臣」)。個別民間人士受首相之邀,也可以當部長,但是他的身份絕對不能是公務員。
那麼,日本的政治家集團,都幹什麼事呢?
主要幹兩件事:
第一,代表選民的訴求,提出各種議案,參與法律的修訂,審議國家預算,監管政府的一舉一動。
第二,組建政府,負責國家的運營管理。
國會議員中,多數人歸屬於各個政黨,也有個別人,以「無黨派人士」身份活動。各個政黨通過眾議院和參議院的大選,以當選議員的數量多少,決定各個政黨在國會內的勢力大小。議員數量越多,就越有資格成為執政黨組建政府。所以,國會內的各個政黨,最終劃分為執政黨和在野黨兩大勢力。
如果執政黨能夠在眾議院和參議院都獲得超過半數的議席(所屬議員超過半數),那麼,政權就十分穩定,因為政府制訂的一系列法案,都可以在國會內通過。
如果執政黨在兩院未能獲得超過半數的議席,它就得拉其他的政黨一起組建聯合政權,這樣一來的話,就需要相互看臉色,政權就會出現不穩定性。
如果執政黨在眾議院獲得超過半數的議席,在參議院未能獲得過半數的議席,這種情況,日本稱為「扭曲國會」,那麼,執政黨提出的法案在國會審議與通過,就會遇到很大的困難。
日本目前的執政黨,總共有兩個,一個是自民黨,另一個是公明黨。公明黨是小黨,對於巨大的自民黨來說,只是一個用來配色的小媳婦。
一旦成為在野黨議員,就沒有多少權力,一方面,你不能成為內閣大臣,進入不了政權的中樞神經系統。另一方面,官僚們也是會對你另眼相看,因為他們沒有什麼事需要求你。而在野黨最起勁的權力,就是監督政府,尤其是狠抓首相與內閣成員、執政黨議員的違法醜聞,對政府遞交國會審議的法案,進行挑刺,表達自己不同的意見與訴求。
02、內閣是幹什麼的?
聊完官僚集團與政治家集團,我們再來聊聊「內閣」。
日本實行的是「國會內閣制」,不是「君主立憲制」,所以,天皇作為國家元首,只是國家的象徵,沒有任何的實權。國家的管理運營權,都歸屬於「內閣」。
目前的日本內閣共有19名成員,稱為「內閣大臣」。內閣大臣從執政黨的國會議員中選拔產生。因為是首相組閣,理論上來說,讓誰當內閣大臣,是首相說了算。但是,因為自民黨內有10個派閥(小集團),因此,各個小集團都會提出人事要求,為了保證黨內團結,首相一般都會照顧各個派閥的利益,盡量做到「天女散花,人人有份」。
並不是所有的政治家都是行業專家,因此當一名國會議員被任命為內閣大臣後,就會遇到「外行領導內行」的問題。譬如,現任的防衛大臣河野太郎,從來沒有當過兵摸過槍,那麼他如何指揮管理自衛隊呢?就靠防衛省的官僚集團替他出謀劃策,替他政策把關。
那麼,官僚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他們的職責是服務國家。所以,誰當大臣,當多少長時間?對於官僚們來說,都是無所謂的事情,他們服務的永遠都是「防衛大臣」,不是「河野太郎」。
03、競選首相有何條件
最後,我們來聊聊,首相是如何選出來的?
「首相」只是一種書面俗稱,並非法律用語,憲法規定的標準名稱,叫「內閣總理大臣」,日本人在口語中,一般喜歡直接叫「總理」。
首相可以競選,但是,必須具備以下四個基本條件:
第一,必須是國民選出來的國會議員;
第二,必須是執政黨的成員;
第三,必須是有過擔任內閣大臣和執政黨內要職的、有執政能力和業績的政治家。
第四,必須是執政黨的主席。
除了這四個基本條件之外,在實際操作中,還有一些執政黨內約定俗成的規矩:
譬如,在幾個部門當過大臣,熟悉政府主要部門的工作。然後在執政黨內,當過幹事長或其他要職。幹事長是執政黨的實際負責人,在黨內是各個議員的領導,是大家公認的黨的領導人。還有一個條件,必須是當選過8屆以上(約20年以上)眾議院議員的資深政治家(參議院議員一般都排除在外),屬於「德高望重,眾望所歸」的泰斗級人物。
所以,具備這些大小條件能夠有資格競選首相寶座的國會議員,在執政黨內也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
根據日本政治規則,執政黨的主席是首相的當然候選人,所以,誰能夠當選為執政黨主席,誰就可以當選新首相。正因為如此,安倍首相辭職之後,他擔任的自民黨總裁的位子也就空了出來,這就有了目前執政的自民黨開始競選黨總裁的行動。
根據自民黨黨章規定,只要獲得自民黨所屬國會議員20人以上的推薦,都可以報名參加黨總裁(首相)的競選,也就是說,黨總裁選舉是完全的差額選舉。在我的印象中,最多一次有5個人競選。最近一次,是安倍與自民黨前幹事長石破茂的兩人對決。
04、首相候選人實行自由競選差額選舉
參加黨總裁選舉投票的人,分為兩撥人,一撥是全國各地方委員會的黨員,另一撥是自民黨所屬的國會議員,票數各為394張(以所屬國會議員數為準)。所以,競選者不僅要獲得國會議員們的支持,也要獲得各地黨員們的支持。
自民黨新總裁的選舉大會,基本確定在9月15日舉行。到目前為止,已經決定參選和準備參選的,已經有5人,包括前自民黨幹事長石破茂、前外務大臣岸田文雄、現任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現任外務大臣茂木敏允、現任防衛大臣河野太郎。
不管誰當選為自民黨總裁,那麼,他就可以作為執政黨推舉的首相候選人,在第二天的國會上,由全體國會議員投票選出首相。一般在野黨也會推舉出一名首相候選人,但是因為執政黨控制了國會半數以上的議席,所以,國會選舉事實上就變成了履行憲法要求的「走過場」。如果在眾議院通過的首相候選人,在參議院沒能獲得過半數的贊同,根據憲法規定,以眾議院的選舉結果為準。
不過,這次選出的首相,命中注定將會是一位「短命首相」。
因為自民黨黨章規定,黨總裁的任期是三年,如果中途辭職,繼任者的任期只能是前任的剩餘期。正因為如此,安倍的黨總裁任期還剩1年,所以,這一次不管誰當選首相,事實上也只能當一年,到明年9月能否連任,就要看自己的造化。■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