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安克雷奇對話結束之後,美方違反外交禮儀的舉動與中方的反擊,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在熱點背後,如何評價雙方會談的成果,研判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如何看待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緊隨而來的訪華?觀察者網就這些問題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
金燦榮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美國問題專家
採訪 觀察者網 戴蘇越
觀察者網:您認為這次中美戰略對話是不是談成了一些有利於中美未來發展的內容?還是說就像外界所看到的那樣,雙方只是各說各地陳述了一下彼此的立場,然後也沒有達成什麼共識就散了。
► 金燦榮:我覺得這個成果還是不錯的,雖然開場有點意外,吵得很凶。實際上,我覺得結果比預期的好,有三個成果:
第一個成果是,雙方划了界,這是原來大家的預期,就是把界限搞清楚了;
第二個成果是有一些比較具體的安排,比如說成立氣候變化工作小組,對雙方外交官接種疫苗進行協調,另外就是未來給外交官和記者提供一些方便。還有就是台灣問題,他們又重申了,一個中國政策不變,還有承諾以後找機會繼續對話。
第三個成果就是確立未來合作的方向。
另外,也確立了一個比較平等的對話,以前都是美國指責、中國辯解,以後美國單方面「訓人」的情況應該是可以避免了,要麼很平等地對話,要麼我們就對著「訓」。這次我們發言應該對美方還是有震撼的,如果以後平等對話能成為慣例,這是好事,不是壞事。
觀察者網:看來雙方都沒有白來。那麼您如何看待雙方各自內部對會議的評價?
► 金燦榮:雙方的外交團隊其實都得到了卓越的認可,這對以後的合作是有好處的。因為中美是大國,都是內政決定外交,外交是內政的延續,內政不支持外交,就得不到延續。
現在從自媒體看,中國網民對中國外交高級代表團的表態是比較滿意的,美國那邊呢也滿意。
拜登總統的話是對國務卿布林肯「非常驕傲」,他很清楚地表達了美國的立場和原則,所以拜登也挺滿意的。
兩個外交團隊的表現在各自國內都得到了首肯,反倒是對以後合作很好,因為這意味著國內的制約就少了,所以實際上是個好事。
觀察者網:這次雙方代表團在記者在場時的一些表現,其實是這幾天整個互聯網上最熱的,非常具有戲劇性,然後兩國的輿論反應都很大。您認為楊潔篪為什麼會說「沒有想到美方會做出有違外交禮儀的這種行為」,他在發言中也提到美方「沒有資格」那一句話,為什麼這次美方的一些行為會比較反常?如果是特朗普的團隊,我們還可以說他不專業,但是這次拜登手下的團隊應該是非常有經驗,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 金燦榮:我理解有這麼幾個原因,一個就是美國國內民眾對華的態度不好,大概接近一半的人認為中國是敵人,三分之二的人對中國態度很負面。
而在政治圈裡面,反華好像成了政治正確,所以為了讓以後的對話顯得比較有成果,民主黨人就必須得先示強,讓國內放心,讓批評者無從著手。
再一個,民主黨一貫想通過盟友、國際規則、意識形態來獲得某種戰略優勢。所以在中美對話以前,他們先做了一些外交動作。
布林肯跟奧斯汀跑到日本、韓國搞2+2對話。美日還搞了一個聯合聲明,有點不太客氣,點了中國的名。
美韓2+2上,美國也是罵中國的,但是韓國還可以,不選邊站。可美日確實讓我們不滿意。
完了以後布林肯回去跟我們對話,但是奧斯汀又繼續跑到印度去了。所以站在中國的角度,你在前面拉幫結派是不太友好的。
更重要的是,17號他們又對我們14個人大副委員長,還有其他另外10個人加以制裁,所以對他們這些動作中方就不太滿意。
當然從美國國內政治來講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民主黨一向就被認為在外交上偏軟弱,所以他就要做一點示強的動作。
另外就是外交上具體的做法也有問題。比如說他發言的時候,很多話題涉及中國內政。這也是觸發我們的紅線的。
可能還有一個技術性問題。這兩個人資歷還是比較弱的,布林肯50歲多一點,蘇利文要更年輕一點,而我們的兩位外交官是非常資深的。
楊潔篪主任、政治局委員是1950年的,他是老虎,王毅外長1953年的。而美國的一個四十幾、一個五十幾,還挺嫩的,上來就教訓……所以就有問題。
中國的內政問題,你私下關門建議建議也可以的,當著記者的面宣講一通,挺不符合中國文化的,是吧?而且是兩個資淺外交官,居然還對兩個資深外交官居高臨下……
所以前面的小動作加上當時對話又不得體,中方加以一定的反制很正常。
最後還有很具體的一句話,什麼「美國將憑著實力地位來跟中國打交道」,這個是有點威脅意味的。所以楊主任就做出了相對比較強硬的反應,明確這個東西對中國人無效。
觀察者網:我們是不是可以從中看出些關鍵的信息,比如面對現在美國的或者國際上的形勢,以後中國的外交工作是不是會往這個方向稍稍再偏一些,那種很溫文爾雅的風格有所轉變?
► 金燦榮:這個我估計也是因人因事而異,中國本質上還是謙謙君子的國家。我估計是你強勢我就強勢,你尊敬我就尊敬。
我們絕對不會發生像特朗普接待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那樣,自己做個高椅子,讓人家坐個小椅子,我們不會幹這樣的事。但是對西方的態度,可能還是會有點不同。
觀察者網:您剛才提到了,美方在會議之前,有很多非常不友善的動作,沒有為會談創造出一個很好的氛圍。比如說,把您過去曾總結過的、美國會向中國打的牌,好像一次性全部扔出來了。包括試圖拉著盟友對中國喊話,在聲明裡也講了,一定要盟友的利益,給人一種很咄咄逼人的感覺,好像不是真情實意要和你解決問題,而是想借這個機會表演一番,或者說向你示威。您覺得這一串表現,背後的目的是什麼?
► 金燦榮:我的觀察是在會談以前,中方大部分學者的看法是會談比不會談好,對會談本身還是肯定的。同時多數人都說起點不要高,因為兩國關係現在很困難。
美方其實也是這麼一個基調,中美關係太重要了,也要談,但是也說不要抱太高的期待。我記得布林肯專門講過,這不是一個制度化的戰略對話,以後會不會繼續再說,所以他也澆了一點冷水。所以雙方其實對中美關係的現狀都是很冷靜的。
另一方面,確實還值得肯定的是,相對於特朗普後期,現在的對話還是要真誠一點,質量要高很多。當時,美方拒絕對話,或者像在夏威夷那樣,蓬佩奧與楊潔篪國務委員還是見的,但見完就出台懲罰措施,很不禮貌。
所以說,中美關係的總體狀態是比較嚴峻的,在這個背景之下能對話就不錯了。抱著現實的期待去對話,雙方其實都做到了。
最後的結果也還行。雙方都擺明立場,同時也在認真地探索合作之道,先找幾個小問題先合作:氣候變化,想辦法把外交人員、記者的簽證解決等。這應該講是很重要的,在現在很困難的時候,任何一點小的進步都值得肯定。
對美國的這些小動作我們要批評、要揭露,但是對它願意談話還是要肯定。而且美國的小動作好像確實沒什麼作用。
美方說盟友告狀指責中國的很多行為,王毅外長就說,這是盟友講的,還是你編的?就這麼點了他一下。你這種拉幫結派實際上並不反映你的強大,而反映你的戰略弱點,它根本不會影響中國的政策。這些點評我覺得就挺到位的。
綜合來講,阿拉斯加2+2對話,我個人認為還是未來4年拜登政府和中國交往的一個好的起點,要給予肯定。中國外交代表團的表現我覺得也是不錯的,堅持了我們的立場,也表現了建設性的合作姿態。
至少從國內輿論來講,是滿意的,國際輿論目前是感到有一點意外,但是意外之餘,這也有某種理解在裡邊。
我還有一個感覺,這次我們表態相對比較強硬,但美方後來的反應還可以。
楊主任差不多19分鐘的發言,一是對我們的執政理念、執政成績做了介紹,二是也指出了美國的一些問題。比較關鍵的,比如說你美國不能代表國際社會;以武力推翻各國合法政府,這是錯的;你國內有很多問題、種種矛盾,警察過度執法,抗疫不力。應該講,還是觸到他的痛處。
結果對面就說承認美國確實有問題需要解決。他們說在不斷地糾正錯誤,也承認錯誤,沒有隱瞞。這個我覺得就挺好,比蓬佩奧他們好,對吧?蓬佩奧完全是硬擰,那就沒法溝通了。
所以我偏樂觀一點,整個中美關係是嚴峻的,但是雙方願意坐下來談,是個好跡象。
觀察者網:那麼您認為,之後拜登的對華外交,會如何從這個起點延伸下去?
► 金燦榮:我的觀察是拜登當局的整個外交政策,還沒有完全定位。
因為他現在國內問題還是很多,防疫、經濟、種族關係、政黨對立還沒解決,所以現在其實外交沒有完全確定。但是大致的方向是有了:美國還是要重新回到國際社會當領導,要把中國當主要的對手。
觀察者網:對,很多次提到了競爭這個詞,把它作為中美關係的主基調在定調。
► 金燦榮:它把中國當成競爭對手。跟中國競爭的時候,要把國內做好,然後要用三張牌壓中國,一個是盟友,一個是國際規則,一個是意識形態。
這有點繼承奧巴馬,也有點繼承特朗普。三張牌從奧巴馬那裡繼承,從特朗普那裡繼承了軍事動作,軍艦飛機來東海、南海的頻率一點沒減少。搞四方機制也是繼承自特朗普。
如果說有什麼新意,拜登更注重國內建設。他曾經強調過,跟中國競爭是激烈的、全方位的,跟中國競爭的關鍵還是把美國國內的事搞好。
我覺得這個態度是對的,各自把國內搞好。他比特朗普好在哪呢,特朗普不承認美國有問題,他覺得其實美國挺好的,所有的問題都是中國。這個態度就沒法談了。拜登的態度我覺得還是比特朗普好一點。
觀察者網:但是有沒有一種可能,當拜登解決國內問題時,會把中國的事炒得很嚴重,來轉移美國國內矛盾的視線。比如這次很多人覺得,對中國有一種表演式的強硬,是不是就有一點為了滿足國內,轉移注意力的意圖?因為它國內問題多,所以反而會對中國更加不客氣,或者說採取也很強硬的態勢,也是有點學特朗普——你看,特朗普能做到的,我拜登也能做到。
► 金燦榮:這種危險肯定是有的。美國國內問題嚴重、解決不了,它會外移矛盾,那麼中國是一個很不幸的目標。這樣的話,對中美關係就不太好。這次的各種小動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做給他國內看,或者是做給反對派看。
這個應該講是兩黨一致的,特朗普和拜登是一致的,中國不幸成為了犧牲品。我覺得美方做得過分了,我們當然要反擊一下,但無傷大雅的,有時候我們就一笑了之,就算了。
觀察者網:國內很多人還有一種擔心,這次美國拉幫結派,主要串聯的小夥伴,像印度、日本、澳大利亞都是前段時間比較跳,和中國「對著乾」的,後面會不會在聯絡上之後,美國系統性地攛掇它們繼續給中國在各個方向製造麻煩?
美國在幕後,讓小夥伴跳在前面,對中國來說也很麻煩,但是又沒有辦法去一勞永逸地解決這些事情。
► 金燦榮:這還是得看情況。有些國家就會借中美關係有問題,利用一番,像日本就是這樣。所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就批評16日美日2+2對話後的聯合聲明,說美日是「狼狽為奸」。但有些國家,比如說韓國就還好。
歐洲也是這樣,有些國家跟美國靠得很近,但我覺得至少德國默克爾政府還可以,跟美國還是有點距離的。它在歐洲也有自己的利益,和美國是有利益不同的地方。
觀察者網:剛才我們談了美國的盟友,而一個值得注意的信息是,中美對話剛一結束,緊接著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就要到中國來訪問。到時候中俄雙方肯定也會進行一輪意見交換和對話。您是怎麼看待中美剛談完,中俄就也要對話,您覺得可以讀出什麼樣的信息?
► 金燦榮:中美俄應該講還是最有全球影響力的三大國,目前的總態勢是美國與中俄關係都不太好,中俄關係總體狀態是比較穩定的,最近美俄關係甚至有點進一步僵化。
美國公佈了情報界的一個評估,結論是俄羅斯確實幹預了美國大選,不僅是2016年,還干預了2020年大選,而中國沒有干預。拜登接受記者採訪,就說普京要為此付出代價。
光講到這兒還算了,結果又把人家定義了一下,說普京就是殺手。這就有點過。結果俄羅斯就讓大使回國,探討美俄關係前景。
觀察者網:對俄羅斯這樣過分,美方是不是也有點表演的性質?因為俄羅斯對於美國民眾來說,「敏感度」會更高一些,對它示強,在美國國內的效果會更好。
► 金燦榮:對。所以中美俄三大國的關係很微妙,大致狀態是美俄、中美比較遠,中俄比較近。但是在這個狀況下,中美進行了2+2,這個時候很有必要在中俄之間有所溝通。一是減緩它的擔心,另一個也確實要協調一下以後的對美立場。所以兩個會見緊密安排在一塊,我覺得挺正常的,對中俄兩國都是有需要的。
觀察者網:那麼美國跑到亞太來拉盟友,中俄未來會不會走得更近呢?
► 金燦榮:現在我們只能這麼看,中俄是最好的戰略夥伴。王毅外長在7號記者會上講中俄合作上不封頂。中俄關係的狀態應該講是建交以來相對比較好的時候。
當然國際社會也關注會不會正走向正式的軍事結盟,我倒覺得好像不會。普京總統曾經明確講過,中俄不會結盟,讓西方放心,因為我們目前這個狀態是最舒適的,真走向結盟反而有很多麻煩。
所以我的理解就是中俄關係的現狀很好,兩國都挺滿意的,多希望維持這個現狀。進一步走向正式的軍事結盟,我覺得不太可能。
觀察者網:確實是這樣。拜登現在已經上任也50多天了,最後想請您從國關的角度來評價一下拜登政府以及他的班子,在他任期裡面對華大概會是什麼調子?
► 金燦榮:我覺得拜登的開局還是比較順的。他簽署了好多行政法令,最重大的勝利就是通過了1.9萬億美元的紓困法案,應該講還是一個挺大的成果。
外交上,我剛才講整個戰略還沒定型,我們只能看到方向。方向就是以中國為對手,然後恢復國際地位。他要把這兩個聯繫起來,恢復盟友關係,重新樹立國際規則的主導權,然後重新打意識形態牌,這樣就又恢復地位,又取得對中國的優勢。
目前他在往這個方向走,外交是不是有成就,現在還看不出來,我們只能看到比如四方機制協調了一下,G7會議開了一下,好像效果不是特別明顯,因為德國、法國好像跟美國走的不是預想那麼近,表現了一定的獨立性。
因為我只能說他60天左右的開局基本順利,但是現在還不太好做評價,等到100天可能評價會準確一點。■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