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阿里百億處罰背後,是國家在釋放萬億紅利!

遠方青木

全國網民都關注了幾個月的「互聯網反壟斷」,終於轟響頭炮!

中國互聯網第一巨頭,電商領域的超級巨無霸阿里集團,收到史上最大罰單,182.28億人民幣。

阿里集團秒慫,第一時間發布全網公開信,表示:接受處罰,深刻反思。處罰是警醒與鞭策。

這次處罰讓吃瓜群眾們多少感到有些意外。一方面是國家過去對互聯網頭部企業政策扶持居多,懲罰款項較少,就算有罰款,也是幾十萬,幾百萬的「罰酒三杯」,這樣的金額對於萬億級的互聯網巨頭,是沒有威懾力的。

可這次一次性罰款182.28億元,就算阿里是萬億級的大集團,可是從現金流角度,純利潤角度,是真正肉痛的懲罰。

另一方面,是阿里的認錯態度。

對互聯網有些記憶的人,深刻的記得阿里可是和監管層多次掰過手腕,幾個月前還在外灘炮轟金融監管,這次針對市場監管總局的處罰,回應及時,謙卑,與以往大相徑庭。

這次市場總局針對阿里的反壟斷天價罰單,也將我們的記憶拉回這些年國家監管層與互聯網巨頭的一輪輪博弈中……

壹、阿里曾經革了工商總局的命

有些網齡的夥伴們,可以試着回憶六七年前,回憶當時的市場環境和輿論環境。

當時的輿論環境中,充斥着「一個科級幹部,可以整倒一個千萬級企業」的新聞。

大家對於民企的印象,是解決就業的,創新的,夾縫求生的。

對於監管層的印象,就是:官老爺,貪污腐化,以罰款創收。

當時民間積累了對民企的同情,以及對「罰款創收」政府部門的不滿。

這兩股情緒,終於在「阿里巴巴硬剛工商總局」事件中,被徹底引爆。

2015年1月,阿里巴巴與國家工商總局,這個正部級政府部門,前後正面博弈不少十天,可是影響力卻震動了中美兩國。

阿里巴巴大戰工商總局的開端,是2015年1月23日,國家工商總局公布了2014年下半年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報告,點名淘寶網正品率最低,僅為37.25%。

哪怕時間過去了六年,我們依舊要說,這報告真的很真實,淘寶不就是假貨泛濫的代名詞麼?

可是當時的輿論環境完全不是這樣。

這一報告將淘寶與京東,一號店等平台的正品率進行對比。京東是自營平台模式,正品把控能力強,當然正品率高。

淘寶在當時被認為是中小雜牌小店的聚集地,都是低端小廠,三無產品,正品率低,真的難以避免。

而且在當時的管控環境,如果要保證正品率,必須是亞馬遜或者京東的自營模式,淘汰掉淘寶這樣網絡平台,小商戶自營模式。

正品率的背後,是經營模式與大部分小微店鋪的生死存亡。

於是阿里巴巴很精明的選擇「借刀殺人」。1月27日,淘寶官方微博以「平台商戶店小二」的名義,直接硬剛工商總局的劉紅亮司長,正廳級幹部。

在今天的輿論環境,互聯網舉報已經司空見慣,可多半是對違法犯罪收受賄賂的實錘舉報。

在六年前,沒有任何違法證據,只因為正常監管,就直接全網舉報正廳級幹部,還是很驚人的。

當時淘寶打着維護「小微店主」的名義,而全國大部分老百姓又處在知識產權觀念淡薄,正品意識不強,只求便宜貨的消費階段,因此民意上阿里全面佔優。

工商總局壓力巨大,在淘寶公開信當晚22點,緊急公開回應:監測報告標準統一,定向監測是正常工作方式,是依法行政。

可能覺得口說無憑,1月18號,國家工商總局拿出了正式文件:《關於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行政指導工作情況的白皮書》,表示阿里系平台存在5大問題,要求阿里高管克服傲慢守住底線。

可是很快網上就爆出,這份文件是半年前,2014年7月,工商總局在杭州整頓互聯網假貨座談會的會議紀要。「以半年前的會議紀要,證明今天的依法行政」,讓工商總局更加的被動。

實際上,2014年,阿里巴巴正在衝擊美國上市,因為「上市企業不能留下違法被查紀錄」,國家工商部門才暫緩對阿里巴巴的懲罰。

結果因為扶持阿里巴巴上市而選擇的容忍,成為了工商總局區別執法的把柄。

前幾年,中國很多的科創板,新三板等籌備上市企業都存在一個特點。

那幾年國家經濟下行,地方政府缺乏經濟亮點,往往將當地企業成功上市,作為領導的最大政績。

在此基礎上,許多企業都以「上市籌備期」為理由,向地方政府打報告,要求政府解決改制,安監,環保,稅務稽查等行政處罰事宜。

更是有的企業讓地方政府施壓司法口,以上市過程中為由,避免一些針對企業的訴訟。

在「上市優先」的那幾年,上市籌備期確實是免於處罰的「免死金牌」。

直到這幾年,國家經常派出土地監察組,環保稽查組,安全生產檢查小組。當環境保護,安全生產成為超越「上市」的紅線,才有許多上市過程中的企業,被環保,安全生產等紅線斬落馬下。

可是2015年的老百姓,並不知道國家部門為了阿里美國上市做出的保護措施,只覺得工商總局拿半年前的文件說事,是理虧了。

在工商總局亮出《白皮書》的同一天,阿里巴巴同時施展軟硬兩招。

來硬的,不再以「店小二」名義,而是淘寶官方表示要向國家工商總局正式投訴劉紅亮司長在監管中程序失當、情緒執法。

來軟的,淘寶宣布即時成立由300人組成的「打假特戰營」,馬雲公開表示:假貨不是淘寶造成的,淘寶願意承擔責任,但需要社會共同治理。

淘寶的組合拳非常的強勢和犀利,一方面集中火力攻擊“敢惹阿里的個人”,只攻擊劉紅亮,同時馬雲出面表態,願意和工商總局合作打假。

這一輪組合攻勢下來,阿里巴巴繼續輿論佔優。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1月29日,工商總局終於等來了援軍。

同屬監管部門的國家商務部表態:要對電商加大整治力度。

央媒新華社重磅發聲:細數中國電商九大痛點,矛頭直指淘寶。

按理說,商務部和央媒聯合站台,工商總局應該能扳回一局。

可是淘寶商家依舊裹挾民意,發出聯合公開信,信中稱:「死,也請讓我們死個明白!」

同一天,面對新華社和商務部,阿里也不認慫。二號人物蔡崇信首度回應,認為工商總局官網上的“白皮書”立論方式錯漏百出,並有意針對阿里巴巴。

事情鬧到這一步,央媒和兩個政府部門出面打了擂台,阿里也已經是二號人物出面公開對抗了,沒有轉圜餘地了。

此時,大洋彼岸的美國證監會開啟對阿里上市欺詐的調查,反而成為阿里躲過一劫的神助攻。

美國證監會的理由是,阿里巴巴隱瞞了「白皮書」這份處罰文件的存在,涉嫌對美國投資者的欺騙,面臨退市和美國投資者的集體索賠。

也就是說事情繼續鬧下去,阿里巴巴會退市,前期國人一起撐出來的互聯網巨頭,會被美國的「無賴律師」,用訴訟剝皮吸髓便宜美國資本。

在這一背景下,1月30日,工商總局局長張茅會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雙方達成共識,表示雙方將加強溝通,共同探索網絡市場監管模式,構建社會共治新格局。

結果就是雙方和解,以後監管模式由監管者和被監管者「共同探索」,形成阿里與工商「共治新格局」。

1月30日晚,工商總局發言人正式表態《白皮書》只是會議紀要,不具有法律效力。

這是必須做出的表態,因為強調《白皮書》無效,才能讓美國證監會的調查,美國訟棍的起訴,失去法律基礎。

貳、從不罰到重罰,阿里博弈成敗的關鍵是什麼

2015年的阿里巴巴大戰工商總局,結果是徹徹底底的平局,淘寶刪除了「商家集體公開信」,工商總局刪除了《白皮書》。

這次打假爭端彷彿沒有發生過。就連工商總局劉紅亮司長,也沒有調職或者落馬,而是正常履職,幾年後機構改革也沒有邊緣化,平調法規司司長,

可是一家民企,能夠在國家部級單位的處罰中全身而退,完全平手,還迎來與工商總局的「共治」,這本身就是阿里巴巴的大勝。

2015年,阿里巴巴一路硬頂,與兩個部委加新華社硬扛,可是2021年,在182億天價罰單面前,直接秒慫認錯。

有許多人,喜歡陰謀論與似是而非的內幕,喜歡分析說「阿里以前的股東有誰誰誰,後台有誰誰誰」,現在誰誰誰拋售之後,阿里就被治理了。

這些「幕後小道消息」,很荒謬,所謂的股東與後台,只會在阿里的部分經營與同行競爭中有利,可是這次國家反壟斷,卻是涉及國計民生的民族大業,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步驟,在這樣的大勢面前,任何利益集團都是螳臂當車。

而且利益集團對阿里的支持,只能是暗戳戳的,悶聲發大財。沒有利益集團,會支持一個高調和政府部門正面硬剛的企業。

所以阿里2015年的贏,和2021年的輸,都不是因為背後利益集團的此消彼長。

阿里這六年與政府博弈的成敗關鍵,是馬雲和他的阿里巴巴,是否背離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2015年,讓工商總局不再處罰的,並不是阿里的強大背景,再強大的國企央企都被罰過。當年選擇不處罰,是因為當年的淘寶平台,代表着中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方向。

2015年的阿里巴巴,還是挑戰亞馬遜的中國旗手,當年的淘寶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平台。

當年馬雲和淘寶能夠聚攏的確實是中國絕大多數的小微企業,絕大多數收入微薄消費者的共同民意。

國家過去幾年,針對互聯網電商,曾經有過查稅。

可是淺嘗輒止,最終沒有追索這些小微店主過去幾年的稅收,只要求未來合規納稅。

在小微企業交社保的問題也是一樣。當國家改制,將社保由稅務部門徵收之後,過去幾年,許多企業不交,少交社保的紀錄都被翻了出來,國家最終也是選擇了不予清繳,未來依法繳交就行。

這兩次可以對「老百姓,小微企業」多收錢,罰到死的機會,國家最終放棄了。

為什麼放棄到手的錢?因為國家理解小微企業的難處,理解他們為了創造就業,穩定就業的社會責任,做出的突出貢獻。

所以,2015年的淘寶,贏在它代表了草根創業者與草根消費者的根本利益!

可是2021年的淘寶呢?在這次處罰的「二選一」壟斷案件中,阿里已經成為「不選我就幹死你」的壟斷哥斯拉。

當阿里的直通車越來越貴,當全天下的中間商都被阿里一家中間商取代,當阿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變成「天下沒有能做的生意」。

當阿里要從向「所有網店收租」跨越到「向所有老百姓收息」的互聯網金融。

2021的阿里被整治,只是因為這幾年的發展岔道,背離初心,讓它站到了老百姓利益的對立面。

收拾阿里,是為了讓它成為正確的阿里!

叄、是什麼成就了馬雲和互聯網巨頭們

這幾天,有許多人評論整治阿里,是槍打出頭鳥。

可是針對阿里的處罰,網上也一直有另一種聲音:認為這是國家在劫富濟貧,有選擇的割韭菜。這是反市場經濟的,會帶來中國富人的資本逃離潮。

類似的聲音,每當中國金融監管,或者稅務稽查時,都會聽到。

確實,尊重公民的合法收益,私人財產不受掠奪,是社會存續的基礎,也是國家的法治基礎之一。

因此沒收富豪資本,平分給窮人,是絕不會發生的。

這些人倡導的富豪憑本事賺錢,憑本事成為巨頭,憑本事壟斷,又憑什麼被修理?

他們認為,馬雲造就的互聯網黃金時代,隨着嚴監管,轟然坍塌。

可是從來就沒有馬雲的時代,只有時代的馬雲。

中國當今的互聯網巨頭,無論是阿里,騰訊,京東,頭條系,順豐,拼多多。

他們發展出今天的巨大成就,固然是因為領導人,創業者的卓越眼光與商道謀略。

可是國家這二十年的全國交通基礎建設,全國網絡通信基礎建設,全國高學歷網民的培養,這些都是國家用全社會老百姓的辛勤勞動,全社會的稅收支撐,創造的平台。

沒有村村通的基建與物流體系,淘寶和拼多多的互聯網購物能夠發展到今天的規模麼?

沒有國家政策與資金的扶持,順豐以一家企業的能力,能夠在全國中部建設世界級的貨運機場麼?

沒有國家3G,4G,5G網絡基站與配套服務,在高網速,低延時場景下的才能運作的抖音直播,快手短視頻,騰訊遊戲,都能發展到今天的壟斷規模麼?

這些硬件基礎,這些巨頭們沒有巨大的投入和支出,卻都在拚命的搶金融牌照,將全民現金流變成自家的資金池,躺贏賺快錢。

這些互聯網巨頭能夠獲得今天的巨大成功,除了我國基礎設施硬件的巨大投入,也依靠國家在市場軟環境的強大扶持力度。

所有互聯網巨頭的發展,都源於國家對傳統央企國企的反壟斷。

稍有互聯網記憶的人,就會記得,我國‘反壟斷’這個詞,絕不是從互聯網巨頭身上開始的。

最初的反壟斷,就是國家多次處罰,強勢打壓電信運營商聯合漲價。無論是增加電信運營商牌照,還是一次次強制要求電信運營商提速降費,都是壓制這些大型央企的利潤,向全社會網民,向互聯網企業,釋放紅利。

前幾年,幾家電信巨頭,面對微信,展開過生死存亡的最後一戰。隨着QQ與微信的全民壟斷級社交地位,電信央企們最重要的收入,電話收入被腰斬,短信收入直接被幹到0.

這些央企也曾經最後掙扎過,就是向所有app公司,特別是微信,按條或者流量,收取流量費。

一旦三家運營商聯手,騰訊最終是一定會被收割的。可最終國家出面反壟斷,不讓三家運營商收微信的錢,就是綁着三家運營商的手腳,讓短信和電話,被微信語音和文字信息活活幹死!

除了提速降費,禁止收取app流量費,國家前幾年大力支持的互聯網金融,本質上也是為了對傳統銀行業的「一次反壟斷」。

雖然最終被互聯網寡頭與資本們念歪了經,造成了巨大的金融風險。可是國家在扶持這一產業的初心,卻也是破除壟斷,為互聯網巨頭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國家對央企,國企,銀行的一次次反壟斷,保駕護航了世紀初的這一批小型科技企業,讓它們有機會發展成了參天大樹,行業龍頭。

如果當初央企國企以壟斷地位強行收割,它們絕對沒有機會長這麼大。

肆、反壟斷釋放的萬億紅利

當互聯網企業發展為頭部龍頭之後,國家是希望他們“先富帶后富”,帶動互聯網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的。

可是這些互聯網龍頭,只想着賺快錢,吃獨食。他們逐漸成為經濟支柱的最大蛀蟲!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在各自的公司與行業,經常聽到兩種模式。

一種叫做:平台優勢,渠道為王。

另一種叫做:產品優勢,內容為王。

中國,之所以在過去二十年,成就了最輝煌的經濟增長,成就了這些互聯網巨頭們,最根本的是我們14億人的龐大市場。

正是這龐大的市場,龐大的需求,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這龐大市場經過梳理與整合,可以激發出巨大的能量,養活無數的小微企業,點亮無數人創業的夢想。

可是今天,互聯網壟斷寡頭們,利用平台壟斷,算法壟斷,把控了流量入口。

他們決定了十四億客戶能夠看到哪些商品。

他們決定了哪些商家的商品可以被呈現,可以被多賣。

他們的櫥窗算法與高價抽成,讓中國最廣闊的市場,瞬間變成更加狹窄的市場。

只要一個壟斷的淘寶願意,他可以讓十億用戶,都只看到各個品類高抽成的十幾個商家,最終呈現給全國消費者的商家,說不定還不如一家實體超市多。

而其他的小微企業,付不起巨大運營費用的創業者,只能被狹小的流量閘口擋在龐大的消費洪流外面撿漏。

當今互聯網巨頭的壟斷,已經讓中國最廣闊的市場優勢,最龐大的消費者優勢被他們綁架,被他們兩頭收割。
這不僅僅是賺錢的問題,這是破壞互聯網創新創業生態,這是破壞中國整體消費市場升級。

這是蛀蟲們想要咬斷互聯網經濟的支柱,打斷萬眾創新的脊樑。

國家對互聯網壟斷重拳出擊,就是讓「平台優勢」,「渠道為王」的趨勢降溫。

讓平台回到公平與服務的位置,讓更多的創業者,更多的小微企業,重新回到「產品優勢」「內容為王」的競爭賽道。

讓互聯網小微企業,創新創業者激發活力,更好的用產品與內容,去與14億人的真實需求相對接,能夠激發與新增的市場規模,何止萬億!

所以,國家轟出了對阿里的百億處罰頭炮,背後釋放的是所有創業者與消費者都能享受到的萬億紅利!■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