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經濟界的一則消息引發了世界輿論的廣泛關註:那便是美國的CPI指數上漲於今年5月普通了5%,看似稀鬆平常的數字卻引發了美國經濟界的軒然大波,更有經濟學家聲稱:美國的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氣候恐怕將面臨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所謂CPI指數究竟是什麼,它將如何影響美國的經濟?未來美國的經濟走向,又將如何改變未來的中美關係?
美國CPI指數突破5%,CPI上漲緣何而來
對經濟學知識感到陌生的朋友,或許很少聽聞過CPI指數,但若將CPI指數翻譯為「消費者物價指數」時,那麼經常收看新聞的朋友一定對此感到十分熟悉。消費者物價指數,是衡量一個國家物價水平的重要標準,所謂美國的CPI指數上漲,通常也就是泛指當前美國的物價發生上漲。
物價上漲通常與市場的供求關係變化有着密切的聯繫,當一件商品供不應求時,那麼商品的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並最終出現物價上漲的趨勢是正常的經濟規律現象。然而,美國在5月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卻發生了高達5%的物價上漲,這無論是在美國歷史上,還是在經濟學規律中都是極為罕見的現象。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當前美國的物價飛漲?——事實上,自新冠疫情暴發后,美國便因國內產業鏈的斷裂,加之美國對中國加工品實施的關稅政策,就導致了美國國內的一波物價飛漲,但就目前來看:美國雖然有3400萬累積確診新冠疫情病例,可隨着疫苗的普及,美國的疫情也正在得到逐步的控制和恢復,復工復產也在徐徐推進,因此當前高額的物價上漲問題並非是由於疫情導致產業鏈斷裂,商品短缺而導致的。
事實上,當前美國的物價上漲與當前拜登政府的金融政策密切相關。自拜登於今年1月就任美國總統後,拜登便面臨著疫情防控和疫情後復工復產兩大美國社會問題。為促進美國早日恢復經濟發展,拜登政府不惜採用「美元放水」政策,一方面批准了「新冠疫情防控與恢復」、「美國大基建」兩項財政,另一方面則下令美聯儲直接開足馬力印鈔,並將新印出的美元以「國民福利」的防守下發給美國民眾,希望美國民眾能夠通過購買行為刺激美國市場,進而使美國經濟全面復甦。這一經濟刺激政策雖然在短暫時期促進了美國經濟的增長,但隨即便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副作用:那便是我們文首提出的CPI指數上漲5%,美國目前面臨的物價上漲將拜登政府發放給民眾的福利又被通脹硬生生地「吃」了回去,導致美國經濟在經過短暫的「迴光返照」期後,便迅速陷入了一潭死水的糟糕境地。
美國通貨膨脹
據諾頓商學院經濟學家估計,目前美國的通脹趨勢將在未來幾年成為經濟上的常態,2025年,美國的CPI指數更有上漲13%的風險,屆時美國平民階層將面臨巨額的財產損失。同時,美國物價上漲指數若持續飆升,那麼美元作為世界堅挺貨幣的地位將發生動搖,而世界以美元為錨定貨幣的國家,其資產也同樣面臨著通貨膨脹的危局。
通貨膨脹,是否真的將毀滅美國
通貨膨脹是否會將美國的經濟逼近崩潰的邊緣,並最終導致美利堅聯邦的徹底瓦解?在回答這一問題時,需要對通貨膨脹這一經濟現象進行系統性的認識,才能得出較為科學合理的結論。
在經濟學中,通貨膨脹率等於市場發行貨幣量除以市場流通所需貨幣量。通過這一公式,我們可知:平民概念中的大規模印鈔,並不一定會造成通貨膨脹,只有市場發行貨幣量遠高於市場流通所需貨幣量時,通貨膨脹的危害性才會表現出來,因為貨幣的本質是交換商品的一般等價物,若一般等價物的供給遠遠大於需求,那麼貶值也在情理之中。因此市場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同樣是影響通脹率的關鍵——而這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貨幣流通的速度,即貿易的頻次。目前,美國新冠疫情雖然得到了基本的掌控,但仍處於確診病例居高不下的態勢:目前疫情高峰期每日新增確診病例可達2——3萬,最低時也可達到5000以上,得不到有效控制的疫情為美國社會面對面的貿易接觸帶來了感染疫情的風險,因此拜登政提升貨幣的發行量,在很大程度上難以被市場流通所需貨幣量消化掉。雖然目前數字交易在美國同樣非常普及,但美國的多數工業產能並不能實現完全無人化,資本的流動鏈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於生產的供應鏈,因此若無法提升新印發美元在美國市場的貨幣流動速度,拜登的貨幣「放水」措施必然將遭到通貨膨脹的反噬。
而影響通貨膨脹率的另一方面,便是新發行的貨幣能否創造出與其等額的價值。歷史上的通貨膨脹其實是人類發展的常態——因為隨着人貿易的愈發頻繁,貨幣的需求量勢必也就越大,但同時新發行的貨幣只有能夠換來等額價值的商品,人類社會才不會被物價上漲的恐慌所淹沒。歷史上最著名的通貨膨脹莫過於歐洲國家在歷史上「新航路開闢」所引發的「價格革命」,西班牙發現美洲新大陸後,對原土著民進行屠戮並掠奪大量美洲的黃金、白銀,這些黃金白銀湧入歐洲後,雖然解決了歐洲的「銀荒」問題,但隨即大量的白銀湧入歐洲使得歐洲銀質貨幣的價格一貶再貶,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歐洲的經濟並沒有因為新流入的大量黃金、白銀等貴金屬貨幣而產生經濟崩潰,其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西班牙的新航路開闢除了引入大量的貴金屬貨幣外,還引入了紅薯、番茄、煙草、咖啡、南瓜等美洲新作物,這些農作物的引入促使了歐洲農業的繁榮,歐洲農業繁榮創造的巨大供給和需求刺激了貨幣的流動速度,因此新進入歐洲的貨幣便迅速能夠被市場吸納掉。
而歷史上的「價格革命」也同樣能夠對我們當前理解美國的通貨膨脹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美國若想要抵消掉這場通貨膨脹所造成的不利影響,很重要的一步便是需要依賴科技的發展,通過科技來刺激產生新的需求,進而讓市場需求消化掉過量發行的貨幣。但事實是:當前的美國科技陷入了停滯時期,自史蒂夫·喬布斯病逝後,美國很難再出現諸如蘋果智能手機等具有變革性的發明。而美國在此階段也一直推崇馬斯克這一科技巨頭,來刺激美國的經濟向科技看齊,但目前美國平民階層的市場需求與具有高精尖科技傾向的航天工程脫鉤嚴重,因此以馬斯克為代表的科技巨頭並不能夠顯著刺激美國當前疲軟的市場,進而消化掉拜登政府新印的過量貨幣。
正是因為解決通貨膨脹的兩大路徑:加速貨幣流通,創造新價值在目前的美國看來都走不通,美國的通脹速率才會如此飛漲,而拜登政府也就此陷入了一籌莫展的境地。
美國欲走出通貨膨脹,或與中國開展合作?
那麼美國通脹惡化的趨勢,是否還有迴旋的餘地?歷史上美國拯救通貨膨脹的措施,又能否為拜登政府提供參考和借鑒呢?
歷史上美國出現CPI指數上漲至5%還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在這場金融危機中,美國總統奧巴馬為了解決當時資金鏈斷裂的銀行和無力償還貸款的工廠和個體企業,也同樣不惜採用「放水」政策來促成美國經濟的繁榮,在「放水」之後,美國隨即便下令美聯儲開始實施「加息」政策,即通過美聯儲加息吸引世界各地投資商將美元資產儲備統一流回美國,由美聯儲控制這一貨幣池,這樣新印發的貨幣便被美國政府收回到了自己的銀行當中,2008年金融危機后造成的高通脹也由此停息。但美國實施這一「回籠」政策的代價便是導致世界各個國家的美元資產被美國本土吸引,逐步脫離美國原先的投資國,而這些投資國則為美國白白提供了數年的產能,這被世界經濟學家戲稱為美國的「剪羊毛」和「割韭菜」政策。
那麼,拜登政府能否效仿奧巴馬時期的「剪羊毛」政策,對美聯儲進行加息以緩解通貨膨脹?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拜登政府上台時間不足半年,拜登政府在就任時便向民眾許諾為恢復被新冠疫情破壞的經濟,美國將實施國民福利,而拜登若在此時要求美聯儲進行加息,那麼美國民眾手中的錢還沒有被焐熱便又回到了政府的手裡,從這一點來看這並不利於拜登兌現他個人的政治承諾。另一方面,若當前美聯儲採取加息政策,那麼本投注向美國股市的資金便可能因為美聯儲的紅利而歸至銀行,而美國的工廠、企業則將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美國股市的資金也將出席嚴重匱乏,這也並不是拜登所希望看到的。因此美國既往的”加息剪羊毛”在目前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困局面前,並不具有適用性。
而美國目前唯一的出路,似乎便也只有打開本國市場,與世界各國開展貿易合作——這又是為什麼?前文提及過,美國想要解決通貨膨脹,就必須要加快貨幣流通的速度,或者開發新的科技以創造出新的需求,目前僅依賴美國本國市場的貨幣流動性是難以實現的。因此美國就必須要重視國際市場消化美元的作用,尤其是中國這樣的產能大國。但就目前美國的外交形式來看,美國政府由於奉行多年對中國的關稅加征政策和制裁政策,這一方面使中國的商品價格在美國市場的上漲,美國消費者為美國的關稅政策買單;另一方面,美國長期採取對華敵對措施,使美國政界和社會都難以公開表示願意為中國花錢的觀點和建議。因此,拜登政府目前面臨著「騎虎難下」的困境,但拜登政府也逐漸有打破這種困境的傾向:那便是在5月27日,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與中國貿易代表開展談判,表示願意與中國開展貿易合作,推動中美兩國重歸合作的關係。雖然美國對中國的崛起有着千百分的不情願,但在自身處於經濟困局之下,希望與中國達成合作以挽救自身經濟也是他們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那麼中國又是否願意對當前陷入困境的美國經濟施加援手?於中國而言,我國外交部發言人多次表示願意中美關係重歸正常的軌道,但同時中國也表示:中國堅決抵制一面抹黑、誹謗中國,同時覬覦中國市場的卑劣外交行徑,若美國仍然觸碰中國紅線,但同時又希望與中國達成經濟合作,那麼美國的意願終將成為他們自己一廂情願的泡影。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