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蘇德戰場的勝負關乎世界命運。
德國勝了,吃下蘇聯的德國將成為超級龐然大物,再也無人能敵。
而德國敗了,反法西斯戰鬥也將基本勝利。
1941年6月22月,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500萬德軍從歐洲方向突襲蘇聯,利用閃電戰幾個月內就打殘了蘇聯數百萬正規軍,滅亡蘇聯好像指日可待。
但最終,德國失敗了。
很多人研究二戰歷史的時候都會提出一個問題,在蘇聯最危險的時候,為什麼日本不從亞洲方向大規模進攻蘇聯,這可是進攻蘇聯的最佳良機。
本來蘇聯就剩一口氣了,日本再來個東西夾擊,蘇聯必定完蛋啊。
一旦蘇聯完了,德國緩過氣後消化了蘇聯的領土,還有誰能擋軸心國?
但事實上,直到德國滅亡,日本關東軍都老老實實呆在東北沒有動,最後在1945年被緩過勁的蘇聯給一口氣吞了。
不是說日德同盟麼?德軍和蘇聯血戰的時候日本就在旁邊看戲?最後導致自己孤軍奮戰?
因為1941年4月13日,日本剛和蘇聯簽署了《日蘇中立條約》,在條約生效後的慶功宴會上,斯大林高呼「我們都是亞洲人」。
該條約明確了日蘇互不侵犯且在對方與第三國交戰時保持中立,日本若是進攻蘇聯,那就是毀約。
國家爭霸,生死存亡之刻,日本人居然會拘泥於條約?把蘇聯滅了,蘇聯人還會追究你毀約的責任麼?
這話倒是有道理,關鍵日本沒必要冒風險去幫德國啊。
1936年,德國和日本簽署了《德日反共協定》,約定聯合反蘇。
1939年5月,因為邊界衝突,日軍和蘇軍在諾門坎打生打死,雙方打成平手,都有增兵的意圖。
但1939年8月23日,為解除兩線作戰的隱患,德國和蘇聯突然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事先完全沒有和日本通氣,直接把日本搞蒙了。
這簡直就是對日本的背叛,平沼內閣因此被迫下台,正在商談的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擱淺。
德國和蘇聯簽署合約後,日本也匆匆和蘇聯談和了,諾門坎之戰沒法打了。
把歐洲大陸搞定後,德國轉頭就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日本敢跟麼?
這樣反覆無常的國家承諾的話,真的可信麼?
德國在剛佔據大量土地且和英國作戰的情況下,居然敢入侵蘇聯,直接兩線作戰。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德國人壓根就沒有把蘇聯人看在眼裡,覺得蘇聯就是一個破房子,一踹就倒。
德國人看不起蘇聯的斯拉夫人,而蘇聯人在諾門坎和日本人打個平手,這讓德國怎麼看日本人?
一旦蘇聯滅亡,德國和日本的領土接壤,對日本來說真的是好事麼?誰敢保證德國不會翻臉滅了日本?
所謂德日聯盟,本來就是互相利用而已,雙方在整個二戰期間都沒有過什麼戰術配合和戰略配合,都是各自為戰。
當然,如果日本人有足夠的底氣,強佔蘇聯一片領土,先吃一塊肉下來,後面就算和德國硬剛都不怕,也行。
問題是,日本沒有這個底氣。
日本的國力,實在太弱。
在諾門坎戰鬥之前,日軍大本營樂觀的估計1個日本兵可以抵得上3個蘇聯兵,在模擬戰局的時候都是按照這個比例進行計算的。
打完諾門坎之後,接近1比1的戰損事實讓狂熱的大本營冷靜了下來,把日蘇士兵的戰鬥力按1比1進行了對比,如果要取得較大戰果,參謀們認為集中2倍於蘇軍的機動兵力,才算保險。
這麼對比沒啥毛病,但等到實戰的時候,問題很大。
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之後,日本人不傻,第一時間發現這是進攻蘇聯,解除日本北方軍事壓力的天賜良機。
剛簽署了《日蘇中立條約》?
條約算毛線,日本人毀個約算大事嗎?
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當天,日軍大本營就提出了北上進攻蘇聯的建議,東西夾擊蘇聯的戰略優勢誰都看得到。
但日本內部,反對意見非常激烈。
磨蹭到7月2日,日本內閣終於通過了《時局變化下的帝國國策要綱》。
7月7日,「關東軍特別大演習」,簡稱關特演得到了日本天皇的簽字授權,這是日本最接近和蘇聯開戰的一刻。
按計劃,關特演分為「101動員」,「102動員」和「103動員」階段。
到8月,「102動員」階段已經完成,70萬日軍精銳部隊已經進入指定區域,足足16個師團和一堆附屬部隊枕戈待發。
但最終入侵指令「103動員」,大本營卻遲遲不發。
因為日本間諜偵查到哪怕德國已經打得蘇聯快要崩盤,蘇軍在遠東地區依然保持了大量的兵力。
在莫斯科保衛戰最危急的時候,遠東地區的蘇軍也保持在了134萬的規模上,遠遠超過70萬日軍。
哪怕是在前線和日軍直接對峙的蘇軍兵力,也有60萬,除此之外還配置了坦克2700輛,各種飛機3000架,火炮萬門,重火力裝備遠遠超過日軍。
日本是個海洋國家,海軍實力遠超陸軍,是當時僅次於英美的海軍大國,陸軍的實力其實很弱。
日軍的坦克在歐洲戰場上,堪稱是土豆坦克,在諾門坎戰役時被擊毀的日軍坦克是這樣的。
造這種坦克,是因為這樣的小坦克在中國戰場完全夠用了,反正子彈都打不穿,缺乏重火力的中國軍隊很難威脅到這樣的坦克。
而蘇聯的坦克,雖然比不過德國的重型坦克,但至少體型是這樣的。
僅從炮管的粗細和裝甲的厚度,你就知道這兩種坦克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的,當年能在諾門坎打出1比1的交換比,完全是因為地形狹窄,日本步兵的優勢得以發揮。
一旦進入大平原地帶,日軍能被蘇軍打的滿地找牙。
關東軍數量僅僅只有70萬,對抗134萬蘇聯遠東軍,根本就沒有勝算。
想迅速打贏蘇聯,按1比2計算,日本必須再調兵200萬以上,這等於完全放棄中國戰場,還要把國內部隊也調來。
而且,即便日本賭上國運,犧牲一切,出全力消滅了百萬蘇軍,有意義嗎?
從二戰的結果看,真沒意義。
整個二戰期間,美國死亡40萬左右,其中26萬死於德軍,12萬死於日軍。
英國死亡60萬左右,其中47萬死於德軍,13萬死於日軍。
法國死亡21萬左右,基本全部死於德軍。
對於這些國家來說,100萬是一個驚天動地的數字了。
日本死亡200萬,其中死於中國戰場44萬,死於蘇軍8.5萬,死於美軍127萬,其餘死於其他戰場。
德國死亡450萬,其中380萬死於蘇軍。
對於這些國家來說,100萬也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字了。
但蘇聯,死亡2200~2700萬,其中正規軍870萬,1400~1800萬是游擊隊、民兵以及平民等。
僅以正規軍計算,蘇聯死亡的870萬人,865萬死於德軍。
而在諾門坎戰役中,蘇軍僅僅只死了幾千人而已,在蘇德戰場上這甚至都稱不上是一場戰役。
多死100萬少死100萬,對蘇軍來說確實有影響,但絕不是致命的影響。
而要打贏這100萬蘇軍,需要日本傾全國之力,且犧牲一切。
冒這麼大風險,犧牲那麼大,日本能獲得什麼呢?
西伯利亞的一片荒原而已。
幾個出海口對蘇聯來說挺重要,但對日本來說不重要。
而當時日本的戰略資源之少,已經低到了可怕的地步。
全力動員,給關東軍集中的戰略物資,也只有3個月的糧食和5個月的汽油,打完就沒了。
134萬蘇軍只需要拖上一拖,冬天就能把這70萬關東軍全部凍死。
日本的戰略形勢之差還不止如此。
1941年6月24日,德國入侵蘇聯的第三天,美國總統羅斯福說:「美國打算向俄國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援助。」
1941年8月1日,關特演102動員剛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美國宣佈對日本禁運,中斷貿易。
當時日本軍事原料的60%都依賴進口,其中包括75%的鐵礦石,60%的銅,84%的鉛和錫,89%的鐵礬土,90%的石油以及全部的橡膠,這些都來自於英美。
一旦英美對日禁運,這還打什麼仗,打蘇聯不是找死麼。
連汽油都沒有,難道日軍要騎自行車突襲西伯利亞?
騎著自行車的百萬日軍和蘇聯坦克對決,那場面想想就喜感。
沒辦法,北進方案不需要考慮了,根本就沒有打蘇聯的可能性,日本已經沒得選了,只能選南進方案,先打東南亞,獲取石油和橡膠資源。
不是不想打蘇聯,是真沒法打。
至於已經調動的關東軍,就呆在日蘇邊境耗著就可以了,拖住100萬蘇軍也算支援德國了。
1941年8月9號,日本陸軍下發了新版《帝國陸軍作戰綱要》,決定停止在近期內對蘇聯的進攻,而在偽滿洲國的16個師團原地不動,轉攻為守,靜待蘇德戰場的進一步變化。
1941年12月7日,戰略資源,特別是石油已經見底的日本海軍,孤注一擲發動珍珠港戰役,陸軍則出動40萬人佔領東南亞。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日本在海上被美國打垮了,德國在陸地被蘇聯打垮了。
夾擊蘇聯,在整個二戰期間日德同盟最接近聯合作戰的一次機會,到最後兩國滅亡都沒有實施,完全是各打各的。
在二戰期間,日本有很多想法,看起來也都對日本挺有利的,但這些想法最終都沒有變成現實。
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結底是日本的資源太少,國力太弱。
表面上看,日本是一個工業國,但這是針對中國這種落後農業國而言的。
對於英美蘇等發達工業國而言,日本的工業體系只是剛剛成型而已,而且嚴重缺少資源。
這些資源雖然名叫戰略資源,但不值錢,和平年代隨便買。
不過到了戰爭年代,一旦戰略資源被斷掉,那就不是貴賤的問題了,而是有沒有的問題。
德國和日本最終的敗亡,都是因為資源不足。
資源不足不重要,這世界上資源不足的國家一大堆,能本國蒐集到全部戰略資源的國家是極少數。
但德日這種國家,卻在資源明顯不足的情況下,不僅互相猜忌,還要悍然入侵全世界,侵略一國又一國,弄得自己舉世皆敵?
50%軍隊陷在中國戰場難以脫身的前提下,日本還想打蘇聯,打美國,這到底是哪來的勇氣?
這種自尋死路也要不斷侵略的國家,說他們是人類公敵,一點問題都沒有。■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