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初期,先進武器與兵法較量,其結局讓很多人沒想到

國內ERP專題

武器如此不對等,能下決心抗美援朝,反映出新中國的領導人的巨大格局。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我軍在朝鮮戰場與武裝到牙齒的美國大兵進行了一番較量,如果僅戰前雙方實力的分析,且不計算雙經濟實力對比,兩軍武器裝備實在差得太遠,除了我們自己之外,可能沒有國家會看好我們的軍隊會打敗對方吧。

這種想法不是沒有根據的,蘇聯紅軍在進攻東北日本軍隊時,就因為雙方武器上的差異,曾經稱雄一時的日本關東軍頃刻土崩瓦解,武士道精神被絕對優勢的蘇軍坦克機械化集群碾成了齏粉。

新中國在抗美援朝之前,很多著名的將領也在擔心這個問題,這樣的擔心也不是多餘的,無論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因武器的差距所吃的虧太大了,而且又是出國作戰,大後方的支持力度可遠遠不如國內啊!

戰爭是力量的競賽,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是戰爭力量的重要物質基礎。因此這場戰爭,是雙方經濟力量和軍隊武器裝備對比優劣懸殊,極不對稱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方面無論經濟力量還是軍隊的武器裝備都佔有絕對的優勢,中國和朝鮮的經濟力量、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武器裝備都處於懸殊的劣勢狀態。這是這場戰爭的突出特點。特別是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實行陸海空軍聯合的全方位的立體作戰,而志願軍和人民軍則基本上是以陸軍為主體的地面作戰,是以單一的陸軍對陸海空三軍,以平面對立體。美國在這場戰爭中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所有的新式武器和戰爭手段。戰爭的激烈程度和殘酷程度都是世界戰爭史上罕見的。這不但決定了志願軍進行這場戰爭的長期性和極端困難性,而且決定了戰爭的極端殘酷性。

蘇聯在武器上的援助,也是在後期才慢慢補充上來的,很多兵種參加實戰都是在這場戰爭中才開始的,如:空軍、高炮、坦克等兵種。

因此,新中國的領導人下的這個決心也是非常艱難的,畢竟新中國貧窮的狀況擺在那裡,這種壓力是普通人所無法背負的。

從戰爭的整個過程來分析,在彭總領導下的眾將士,都是經過多年戰爭洗禮,在炮火中成長過來的,他們都具備了非常高的作戰素養、頑強的作戰精神和嚴格的紀律。原本動員復員的工作隨即停了下來,這些老兵還得繼續戰鬥。

我記得我們村上一老頭,在我們小的時候,經常和我們一起放牛,就講過抗美援朝的故事,他說:

「當我軍開進朝鮮,遇到朝鮮軍人時,朝鮮軍人覺得很失望,‘就你們這樣的武器,能打贏美國佬?’……」

我一直以為是他杜撰的情節,他又沒去過朝鮮怎麼知道這些細節,後來他逝世之後,從他的遺物里翻出志願軍的獎章才知道,他真的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只是因為沒有文化,主動要求復員回來,而回到老家之後,沒有跟任何人講他參加過朝鮮戰爭。因為當年他是被抓壯丁抓走的,走的時候,他的兒子還沒有滿月,等他復員回來時,孫子已經可以放牛了。至於他跟著部隊起義參加瞭解放軍,又奔赴朝鮮作戰,最後默默地回到家鄉務農,他的事跡則鮮有人知。

後來在閱讀王樹增的《朝鮮戰爭》中也有這樣的描述:

第一句話就是:「你們有飛機沒有?」一聽說沒有,這些被美軍打得驚慌失措的北朝鮮散兵,一個勁兒地搖頭。」證明這位老人沒有說假話。

不廢話,分析我軍如何在武器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如何取得戰鬥的勝利。

在美國人還沒確定我軍是否參戰的情況下,發動的第一次戰役則有幾個特點,保持突然性、隱蔽性,這樣的計謀在1000多年前,咱們的祖已經將此計運用得非常嫻熟,被稱為「暗渡陳倉」。因為我軍的指揮員深知有可為,有可不為的道理,絕對不硬拼。

這次暗渡陳倉的要求不被敵軍發現,對相應的目標實現合圍全殲,或者提前埋伏佔領有利地形,等敵人進入包圍圈後進行圍殲,這可不比在國內,實現起來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如何保證不被發現?天上有美國人的飛機整天在搜索,因此只能晚上行軍,也不能生火做飯,因為做飯的炊煙會暴露目標,換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想都不敢想,根本不會去執行,但是人民志願軍做到了。

而且在行軍期間關閉了電台,上下級無法聯繫,完全是依靠各部自覺執行戰鬥紀律。

在這個階段,志願軍第一一八師全殲南朝鮮軍第六師第二團第三營和一個炮兵中隊,取得了志願軍出國作戰第一個殲滅戰鬥的勝利。

雲山之戰,是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以劣勢裝備嚴重打擊了美軍的成功戰例。這次戰鬥打敗美國王牌美騎兵師八團,殲滅南朝鮮軍第一師第一部,一共殲滅敵軍2046名,其中殲滅美軍1840名,還繳獲了4架飛機,擊毀和繳獲28輛坦克,116輛汽車、和其他槍支彈藥。

不過在黃草嶺阻擊戰中,也暴露了自家的短板,寒冷、飢餓彈藥不足,任何企圖向阻擊陣地上運送物資的企圖都沒有成功。士兵們在進入陣地前,只吃過一頓米飯,還是高粱做的,然後就沒有一粒糧食供應上來,別說沒飯吃,連水都沒得喝。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後勤供應能力不足。全是依靠戰士們頑強的戰鬥精神的支撐,才完成的上級要求的阻擊時間。

旗開得勝之後,我軍在第二次戰役打得更加積極主動,將運動戰的威力發揮得淋灕盡致。

誘敵深入這樣的戰術,當年紅軍在井岡山就開始使用了,所以在這次戰鬥中運用起來輕車熟路,連續作戰49天,消滅敵人3.6萬余人,其中美軍被消滅2.4萬余人,一舉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讓麥克阿瑟在聖誕節前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成為一句國際笑話,徹底粉碎了美國想佔領全朝鮮的企圖,迫使其由瘋狂進攻轉為狼狽撤退,有力地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燄。

同時幫助北朝鮮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大部領土,和三八線以南的延安半島和甕津半島,將朝鮮戰局不利形勢扭轉,為抗美援朝戰爭最後勝利打下了基礎。這這一場,也超出了當初的戰役預想。

在第一次戰役時,志願軍雖在清川江以北予進攻的美第八集團軍以打擊,使美第八集團軍向清川江一線作了退縮,但並沒有改變「聯合國軍」向中朝邊境全面進攻的形勢,志願軍在朝鮮還沒有根本解決站穩腳跟問題。而此時美國軍政當局和「聯合國軍」總部對志願軍的參戰兵力和意圖均處於一種茫然狀態。並不清楚有多少志願軍參戰,參戰的目的是什麼?

而第一次戰役也沒有改變戰場形勢,也沒有從根本解決志願軍站穩腳跟問題。

因此馬上發動第二次戰役,想從根本改變朝鮮戰局。同時利用美國軍政當局戰略上的判斷錯誤和麥克阿瑟的驕狂心理,將計就計,擴大其錯覺,造成戰略和戰役上的突然性。

麥克阿瑟緩過神來,開始進行試探進攻開始,志願軍後撤,並一路丟了很多武器,開始誘敵深入。西線節節阻擊,故意示弱,驕縱敵軍,誘敵深入,與戰國時期孫臏減灶之法,誘使龐涓進入包圍圈的戰術有異曲同工之妙。

東線也以小部分兵力在黃草嶺以北地區進行阻擊,使美陸戰第一師向長津湖方向推進的速度降下來,主力則隱蔽後撤到預定地區休整,以逸待勞。

「聯合國軍」果然做出了錯誤判斷。他們認為:志願軍是「怯戰退走」,是潰逃,原因就是志願軍沒有得到很好的補給,朝鮮半島寒冷的天氣就是他們撤退的主要原因。

因此。東、西線美軍全線放膽向北推進,很快美軍全部到達志願軍預定的總攻開始線,進入了志願軍的既設戰場。美第七師第十七團進至鴨綠江邊的惠山鎮,這是美軍到達中朝邊境的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部隊。麥克阿瑟立即為此給美第十軍軍長阿爾蒙德發電祝賀。此時,完全被志願軍誘敵深入的行動所迷惑,美國政府也以為志願軍在戰場慘敗,批准了麥克阿瑟全力以赴發起進攻,佔領全朝鮮。

時機成熟,東西兩線突然發起攻擊,打得美軍不知所措,不僅麥克阿瑟被打蒙了,打傻了,而且美國軍政當局也被打蒙了,打傻了。

抄美軍的後路,志願軍再一次實施穿插包圍和分割包圍的戰術,進行反擊,反擊開始後,西線志願軍首先選擇美第八集團軍戰役布勢上的薄弱環節,集中力量包圍殲滅其進攻右翼戰鬥力較弱的南朝鮮第二軍團兩個師,打開缺口,集中第三十八、第四十二兩個軍,同時多路迂迴到美第八集團軍側後,切斷了美第九軍南撤退路,以價川、軍隅里為中心的清川江南北地區,包圍美第九軍主力美第二、第二十五師和土耳其旅;東線部隊則突然分割包圍美陸戰第一師大部和美第七師1個多團,切斷了美軍相互之間的聯繫。從而動搖了「聯合國軍」整個進攻布勢,在東、西兩線都造成了殲敵的有利態勢。東線志願軍提前在第九兵團在美軍撤退的必經之路部署了好幾道阻擊陣地,美陸戰第一師突出長津湖地區包圍南逃後,每一步都受到我軍阻截。最終殲滅性打擊美第二師、第七師、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和土耳其旅,並且給美第二十五師以重創。

西線重創美第九軍於清川江南北地區,當發現已撤到平壤及東、西一線布防的美軍決心動搖,趕緊抓住這一時機,組織志願軍西線部隊向平壤追擊,待美軍從平壤南撤後,又組織志願軍西線部隊全線向三八線攻進。東線追擊予美第十軍指揮的部隊慘痛打擊,美第十軍指揮的部隊最後由其海軍軍艦接應從海上撤逃,從而使志願軍整個戰役取得了大大超出預想的勝利。

經過這次戰役,進一步證明,志願軍雖然武器裝備與美軍相比強弱懸殊,給作戰造成很多困難,但仍然可以同美軍作戰,並且可以取得作戰的勝利,把聯合國軍打回了三八線以南。

我軍為勝利付出的代價

由於美軍具有強大的空中優勢,掌握著整個戰場的制空權,我軍空軍支援作戰幾乎為〇,對空作戰武器的數量幾乎忽略不計,志願軍僅有1個高炮團,加在一起才36門高炮,一個軍里總共只有十幾挺高射機槍。

即使到了第五次戰役的時候,志願軍所擁有的中、小高炮不超過800門。因為這樣,美國人的空軍才有恃無恐,不但攻擊固定目標、運輸車輛,連單個行人都不放過,所以才出現其飛機因追逐攻擊目標的時候,因為飛行高度過低而撞山或高壓電線而炸毀。

也因為如此,志願軍無法在白天行動,除了在同「聯合國軍」部隊作戰形成膠著狀態,美機怕傷自己的情況下才會白天行動。大部分運動、作戰和運輸活動都在夜間進行,或不利于飛機活動的氣象惡劣的白天進行。

這樣,作戰能力的充分發揮受到極大地限制,打仗只能在夜間進攻在白天只能被動防守,在白天無法調動縱深部隊發展戰果,許多戰機都眼巴巴的丟了,我軍擅長夜戰,其實也是被逼出來的,誰不想在大白天行軍,誰不想走大路。

志願軍作戰物資補給,北朝鮮根本不能提供,幾乎全部從中國境內運輸過去。運輸手段僅限於陸路的火車和汽車,海上和空中運輸工具簡直是天方夜譚,即使是運輸汽車,其數量也是嚴重不足,當時的新中國還不能製造汽車,只能從蘇聯購買。

第一次戰役時志願軍後勤部門總共只有700輛運輸汽車,到第五次戰役的時候,總共也只有3000輛左右,到了雙方進行陣地戰時期,汽車數量才有了明顯增加。 更為糟糕的是,在美國空軍狂轟濫炸下,鐵路、公路運輸車輛只能在夜間進行,需要把燈關上才能行駛。而且道路和車輛都遭到美國空軍嚴重破。使運動戰階段志願軍汽車損失率達到了50%,運輸作戰物資往向前線過程中,因美空軍轟炸的損失達到30%-40%。如此低下的運輸效率,堆積如山的國內物資,運輸到前線的數量遠遠達不到作戰需要,在前三次戰役只能保證25%物資運到前線,彈藥只能做到重點補給,運動作戰中跟進保障則更加困難。

特別是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美軍集中參加朝鮮戰爭空軍和海軍80%的飛機實施以摧毀朝鮮北方鐵路系統為目標的「絞殺戰」,平壤以北「三角地區」鐵路曾經在4個月內,80%的時間都無法通車。而導致志願軍第一線部隊已發生糧荒,二線部隊只能靠野菜充飢。

志願軍和人民軍作戰傷亡,70%~80%為美軍火炮所致,7%~8%為美軍飛機所致。一場仗下來部隊大量減員,異鄉作戰無法快速補充,影響持續戰鬥力量,不利於長期作戰,我們講得後勁不足,這是很危險的,因此中央軍委才採取輪番作戰方針解決這個問題。而後來的坑道戰術的應用才最大限度地避免被敵人飛機和火炮炸死。

武器裝備上的差距也不是短時間之內可以解決的,所以為什麼只能將敵人趕回三八線以內,而無法將美國人徹底趕下海,因為隨著戰線越往南推移,對後勤的依賴程度越大,即使是在後續在蘇聯的支持下,武器裝備有所改善,也很難實現。當然,隨著我軍坑道戰術的使用,敵人炮火的殺傷力已經大幅度地下降,所以,他們再想打過三八線也已經是不太可能了。

更重要的是,在達成作戰目標時,會大打折扣,運動戰階段,志願軍實施戰役包圍多數是成功的。特別是第三次戰役之後,雙方戰線交叉在一起,志願軍想要實施戰役包圍,必須先實施突破才能穿插。由於武器裝備上的差距,突破時火力太弱,很多時候突破不夠順利,好不容易突破之後,想包圍的敵軍主力早已跑掉,有時儘管突破較順利,等到迂迴部隊徒步跑到迂迴終點時,敵軍依其摩托化和機械化裝備也已可以從容跑掉。

朝鮮戰場志願軍運動戰階段的作戰實踐表明,對南朝鮮這樣的軍隊,達成戰役戰術包圍後,基本可以做到成建制的殲滅。而對美軍,即使達成戰役戰術包圍,也很難將其大部殲滅。這也是由於志願軍的攻擊火力太弱,無法有效打擊對方的原因。東線的砥平里作戰的結果,就充分說明瞭這個問題。「聯合國軍」在遭到包圍或到打擊後,依靠現代化交通工具和強大的火力,可以組織快速撤退。志願軍的兩條腿根本跑不過對手,除非是交通路線被提前破壞,否則只能消滅「聯合國軍」擔任阻擊的一小股部隊。

志願軍裝備落後,別說技術人員力量較少,估計認得字的都不多,除了專門的汽車駕駛員外,掌握汽車駕駛技術的戰士極少極少,至於坦克駕駛技術,基本上沒有人會,因此,戰役繳獲的車輛物資等,來不及搬走就被美軍飛機摧毀,很難做到以戰養戰。

我的總結

前兩次戰役證明美國軍隊也不是不能戰勝的,隨著戰爭的進行,雙方都認為無法徹底將對手從朝鮮半島攆出去,只能和談。

後來再回顧這一仗能不能打的問題,得出的結論證明我們雖然武器裝備不如敵人,但憑著中國人民的智慧,本著辦法總比困難多的思路,還是能夠把敵人打退,把美帝國主義打回到三八線附近。

現代社會「唯武器論」肯定不行,但沒有先進的武器也絕對不行,如果武器跟不上,完成同樣的任務,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價,至少我認為在朝鮮戰場上,如果當年我軍武器裝備上與美國差距不是那麼大的話,過程應該會好一些,時間會更短一些,朋友們認可麼?■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