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片要擺脫心魔

魔警是走火入魔的雲霄飛車,香港警匪片不能再糾纏在“心魔”這種不斷自我重複的題材。

 港產片要擺脫心魔

多年來我只能算林超賢半個粉絲的原因,在於他的作品質素實在太不穩定,看他的電影有點像是坐雲霄飛車:上一部剛把你帶上驚喜頂點,下一部就又把你拋進失望深淵——這就是我看了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閉幕片《魔警》後的直觀感受。走出戲院,震驚與不解交織。怎麼上一部《激戰》從格局到節奏到情緒還那麼張弛有度,緊接著這部就失準至此?

 豆瓣網站上有篇《魔警》影評名叫「一個關於拒絕治療的故事」:實在是一語道破整部電影。「心魔」是香港電影百用不厭的「梗」,用得好當然可以像杜琪峰《神探》那樣把精神分裂的層次駕馭得遊刃有餘又見深度,用得中庸則像《救火英雄》藉助大段畫外音告訴觀眾可怕的不是火而是煙因為那煙「讓你見內心」,但《魔警》則相對是等而下之了。吳彥祖飾演的警官好心救人卻救了個悍匪,由於陷入對善惡的自我懷疑更觸動童年陰影大爆發,搖身一變成為魔警。故事本身其實並不是沒看點,加上借鑒了現實中徐步高「警殺警」槍擊案中警員患上精神分裂的背景,本來可以成為一部抽絲剝繭、緊扣懸疑與張力的佳作,可實際情況卻是「片花」trailer反而比電影本身還好。

「心魔」既然走心,自然要用四兩撥千斤的心理線索去牽引觀眾,《魔警》的敗筆之處或許在於「心魔」這概念遠遠大於實際分量,影片的核心的是從善到惡的人性轉化,是張家輝的面孔令吳彥祖塵封的記憶被喚回,成為啟動他內心所壓抑之「惡」的法門。但這種本該精彩的回憶交織轉化的過程卻毀於邏輯不夠扎實的劇作,不見「心魔」怎樣由心生的層次,卻只見吳彥祖一系列神經質狀態的堆砌,處處都是故弄玄虛,卻並未展現出人性化魔的恐怖。吳彥祖的表演很用力也很努力,但劇本的缺失卻讓這個人物形大於神缺乏力度,看起來確是似足「一個拒絕治療的」病人。

《魔警》想走心理警匪路線突破香港警匪電影的既有風格,想法不錯,只可惜實現出來相對失控。以人格分類為題材的作品大都需要解決一個重要問題:兩種(或幾種)人格狀態之間的對立、拉鋸、乃至殘酷撕扯,這才是最令分裂者備受折磨的。無論是David Fincher的《搏擊會》還是杜琪峰的《神探》,都將這種自己同自己的相處與掙扎,在自我、本我與超我間所陷入的迷失,呈現得環環緊湊入木三分。《魔警》所缺少的恰是這個部分,吳彥祖的「心魔」根源被處理得過於簡單化,最後更公式化地指向「童年記憶」,導致形式大於內容。

從《證人》《線人》開始一路看好林超賢,都因為覺得他是個懂得怎麼講好故事的導演——聽上去容易,但許多創作者恰恰做不好這件事。然而到了《魔警》,不知是亟於嘗試新路還是掌控力有限,故事本身卻變得不好看了,致使港片一向偏愛的「心魔」主題,在片中只停留在走火入魔的表淺層次。

香港警匪片作為一種類型,如果真想走出新路,恰恰不該再和「心魔」這種陳舊主題糾纏在一起。舊瓶新酒一旦裝不好節奏失控,只會讓人大失所望。而究竟在警匪這個幾乎已被開發到盡的類型中,還能碰撞出什麽新的火花,就需要本土創作者再用智慧去探索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