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部分民意,對普京的同情,不分黨派,不分階級,不分年齡,與官方立場恰恰相反。
烏克蘭東南部的分裂危機持續升高,美國和以德國為首的西方政府齊聲痛批普京,但卻奈何不了他,美國主張加重經濟制裁,德國則堅持對話降壓再議。兩者步調的不一致,除了歸因於德、俄的高度經濟依存,更微妙的,還在於德國人對普京的同情。
他們對普京的同情,不分黨派,不分階級,不分年齡,與官方立場恰恰相反。聲譽卓著的《時代週報》(die Zeit)總編輯就怎麼也想不通,三分之二的讀者及選民的意見,竟和決策形成菁英(政府、議會、媒體)的立場相左,讀者投書居然一面倒挺普京,這在辯論文化異常發達、習慣透過辯論形成共識的德國,實屬罕見。
最令人側目的例子是前總理施羅德,歐安組織觀察員(其中四個是德國人)還被狹持當人質,他卻毫不避諱飛到聖彼得堡,邀他的好兄弟普京慶祝七十大壽,別人罵他不知分寸,他辯說焉知他非趁機向普京進言放人?
德國人對普京的同情,並非認不清他獨裁者的本質,也不是贊同他在烏克蘭挑釁離間,而是對普京之所以然的原因,具備同理心。理由包括:「北約欺人太甚,把人逼到牆角了,能不跳牆嗎?」、「假如要德國莫名其妙把科隆(多土耳其裔)割給別人,德國嚥得下這口氣嗎?」、「將普京惡魔化,根本就是沒策略,搞冷戰」、「我們在抨擊普京的下一刻,卻又鋪下紅地毯高格調接待中國或阿拉伯的貴賓,多麼虛偽」、「基輔臨時政府裏多的是民粹、流氓,難怪普京不承認」…
眾人劍指的,是北約自二零零四年來持續的東進政策。德國人記得,當初是北約答應戈巴契夫不往東境擴張,才換來德國的統一及東歐的和平變局。北約背信,戈巴契夫淪為蘇聯歷史罪人,是西方對不起俄國在先,普京輾轉接手一個難以治理的爛攤子。十多年來敵陣節節逼近,如今都要進前院了,狗急跳牆的普京不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果原屬塞爾維亞的科索沃,能在美國支持下自決獨立-有什麼理由反對克里米亞走同樣的路?
對西方(包括德國政府)的失望,催化對普京的同情。實力懸殊的兩極對抗,容易誘人傾向同情居下風的一方,陰錯陽差,造就普京悲劇梟雄的形象。與其說同情普京,不如說對美國、北約越看越不順眼,來得貼切。
九一一之後的十年間,美國先後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結果證明都是打著防恐大旗的騙局。美國國安機器目中無人的監聽作風,讓世人見識到美國的顢頇。默克爾政府甘吃悶虧,唯美國馬首是瞻,令人氣結。對照之下,收留吹哨人斯諾登的普京就成了唯一敢和美國正面對幹的血性漢子,讓人感覺他知道自己要什麼,也敢衝,手法不一定磊落,但對方也不見得乾淨!
當然,深遠的文化聯繫及德國老一輩對戰爭的歉疚(蘇聯傷亡兩千八百萬,慘烈史無前例),在二戰的七十年後的今天,仍隱隱發酵。■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