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毁古蹟 中大教授︰扼腕嘆息

沙中綫土瓜灣地盤考古發現震撼全城,宋元方井和千年房屋遺蹟是否保留,引發社會熱議,熟悉考古學的中大歷史系教授鄧聰,今在《明報》發表文章講述古井價值,並就古井和建築遺蹟的保育問題作出評論,呼籲毋忘香港的根。

destory-historial-sites

沙中綫土瓜灣地盤考古發現震撼全城,宋元方井和千年房屋遺蹟是否保留,引發社會熱議,古物古蹟辦事處今天將向古物諮詢委員會報告,商討會否准許港鐵在古蹟地盤再次復工,港鐵將建議利用保護牆包圍遺蹟範圍,然後容許旁邊豎井繼續發掘。由於其中一個方形石井位處沙中線豎井工地內,政府和港鐵已表示要原址保留不拆有難度,至今未有提出具體保育方案。熟悉考古學的中大歷史系教授鄧聰,今在《明報》發表文章講述古井價值,並與國內甚至日本的古井作比對,說明中國很可能是東亞最早水井技術的起源地,而香港承襲了中原文化,在十三世紀已出現無縫拼接結構的先進石井技術,較日本列島十六世紀才逐漸出現石製井身,早了約300多年。文章並就古井和建築遺蹟的保育問題作出評論。

「地下的香港」遍地是寶

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鄧聰在文章中指出,香港雖然是彈丸之地,但地理環境優越,十分適合人類居住。然而,一直以來,我們被教育,英國殖民地管治以前,香港是「一座荒島」、「一條漁村」。千秋壯觀君知否!國學大師饒頤先生談到,21世紀我國考古學發覆古今,有「地下的中國」,當然地下也有古代的香港。近20年來,香港考古發展的迅速,證實本地考古也是遍地黃金。幾乎凡在香港郊野地區動土施工,古代文物出土不絕如縷。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最近在鬧市九龍中,古物接二連三的發現。

香港現代化機場,看上去與考古風馬牛不相及。出人意料是,機場的本身,竟是香港考古發展的大本營。1990年代初由於赤鱲角新機場建設,香港中文大學在大嶼山高速公路的周邊,考古發現數十處古代遺址,出土豐富的文物。赤鱲角上虎地灣遺址,更發現了6000年前製造樹皮衣服的工具,在世界考古研究中大放異彩。無獨有偶,最近沙中線土瓜灣站動工,在建於1962年舊機場啟德客運大樓周圍,深約一至兩米土層中,竟然仍埋藏很多自清代至宋元時代的遺存,真是劫後餘生,令人驚訝。新舊機場建設與考古關係,機緣巧合如此。這說明香港的郊野以外,連大都會一些現代建築的底下,都仍然有古可考。現代化建設中古代文物不斷的出土,讓社會大眾重新審視本地文化根源,亦形成當代都市發展與古代文化對峙的局面,為香港現代社會經濟、文化帶來衝擊,成為無可迴避的狀況。

古代文物出土,傳統文化中一度被視為祥瑞之兆,山川效靈,千載泄密。理論上,考古學上重要的發現,應是很值得社會大眾興奮的事。這次沙中線宋王台遺址(即聖山遺址)的考古,九龍城「宋元人氣」的發現,被傳為「過去60年來最大的考古發現」,結果竟然在社會上掀起軒然的大波。

鄧聰指出,迄今社會上並未見有從學術角度,對宋王台遺址發現的內涵,作過系統的評價。對學術界來說,面對宋元古蹟出土之日,亦為澌滅之期,令人扼腕嘆息。文章說,今後最壞的發展,很可能是我們屈服於社會上某些要求,就目前發現古物古蹟的原址建立博物館,迫使港鐵土瓜灣路線的改動,花費社會大眾納稅龐大的金錢,而所保育的是一些我們沒有深入研究和認識的文物古蹟。誰說這些古蹟一定要保留當地的原址,才能有歷史價值呢?更令人擔心的是從此以後,考古很可能成為現代社會都市建設發展最大的絆腳石。我相信問題的關鍵,是現在我們的社會不知道應該選擇甚麼古蹟,作為我們保育的對象!甚麼樣的古文化才值得我們重視和原址保存!

千載難逢機遇毋忘香港根

作者認為,宋王台遺址前後兩萬多平方米的發掘,將是香港歷史傳統文化崛起一個重要平台,也是香港的歷史、香港的文物古蹟千載難逢的機遇。他同時表示「不同意把香港的歷史研究,全部交付香港以外的人去代我們整理」。他說︰如果是這樣,我們同樣會出現很大的危機!今後我們的歷史,都是由別人來解釋,被別人牽着鼻子走,沒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古文化其實是屬於香港每個人的文化遺產。我們要齊心合力,才能繼承和發展自身歷史與文化。考古學必須拉近公眾與古文化距離,向社會大眾介紹精準的知識,使古文化深入融入大眾生活中,又從社會中汲取大眾智慧。香港7000多年古文化,必須要我們親自參與、承傳。毋忘香港的根。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