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稠密的環境城市中依然清晰看見不同的幾何形狀;光影的對比營造了一種神秘感,帶領觀者沉沒於畫中,引起對「香江」的個人回憶。
展出作品:《空间”》 布面油画 250×300cm 2013(網絡圖片)
張恩利或許是中國排在前幾位的最成功的藝術家,他是世界頂級畫廊Hauser&Wirth 迄今為止簽約的唯一中國藝術家。張恩利1965 年出生於吉林省白城市,很早就顯露了繪畫天賦,後考入無錫輕工業學院(即今天的江南大學)這個專業對從小學畫畫的張恩利幫助很大,給了他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角度。他說,當時系里有來自英國和日本的外教,教學力量強大先進。張恩利提到了日本老師朝倉直己,提到了包豪斯、東歐和蘇聯的招貼畫及電影海報、維也納分離派和日本設計。這些藝術潮流給本科時代的張恩利以很大沖擊。
1990 年,張恩利以200 美元的價格賣掉了第一張畫,買家是一位在香港教書的荷蘭教授。張恩利告訴記者,那張畫畫了一個大頭像。那時候他剛畢業,很窮,所以非常高興。到1996、1997 年,由於和香格納畫廊合作,他的畫開始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市場,每年都會賣掉幾張,買的人基本都是外國收藏家。此後,張恩利的藝術事業穩步上升,目前已經在蘇黎世、倫敦、紐約、上海等地舉辦個展。
此次在K11 Art Foundation臨時空間(Pop-up Space)內舉辦的個展,是張恩利的作品首次與香港觀眾見面。「空間繪畫」是張恩利自 2010 年開始的主題作品,以牆、地、紙箱或紙盒作為他的畫布,予觀者對四圍熟悉的空間有了重新了解。受到中國古代壁畫的影響,張恩利借鑒於中國水墨畫技巧的訓練,將他童年或個人回憶元素融入平凡的城市環境,再重新創造一個新的環境空間。
策展人鄭志剛表示:「張恩利善於將我們日常生活的平凡事物演變成他創意主題的作品,成功與觀者連結起來,他的作品絕對觸動人心。近年來,他的靜物畫作都以抽象的手法反映他對身邊事物一定的了解和敏感度。我們很榮幸把他的近作在其香港首場個展中介紹予大眾。這次空間繪畫展覽除了是他新舊作的一種直接聯系,同時呈現他對香港這個細小卻充滿活力的城市的情感。」
張恩利在此次展覽內,建造了一個以粗厚中心支柱支撐的低天花硬紙板箱,邀請觀眾深入裝置,再重歸開端。沉實的大地色系綠、棕、黃的筆觸層疊揮灑於喬裝為牆的方形紙箱上;而在粗放的筆觸間偶爾出現一片片藍,猶如香港的蓬勃景象:稠密的環境城市中依然清晰看見不同的幾何形狀;光影的對比營造了一種神秘感,帶領觀者沉沒於畫中,引起對「香江」的個人回憶。
在談及繪畫與裝置作品的關係時,張恩利說:「觀者和畫面的關係非常多樣。你可以觸摸一張畫,可以零距離地去看一張畫,去聞布面和顏料的味道,也可以一晃而過。我強調隱藏。我要說的東西在畫的背後。很多藝術家都是内容爲先。我的畫強調“隱藏”。隱藏一種内容、隱藏了某種不明確的東西,不是那麼一目了然。我不想告訴别人什麼答案。我覺得畫不是一個答案、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一個片段、一種感覺,是一個瞬間的、模棱兩可的感覺,一種氣味。」
除了這個特別的設置外,是次展覽還包括張恩利的兩幅近作 — 「空間」及「容器」。兩幅作品均有其著名的意象特色,以我們眼中平凡的日常用品及場合為主題,再重新賦予它們新的生命。「空間」 是張恩利較近期的作品,而 「容器」 則是他完成於 2002 年的早期作品,那時他剛搬到自己新工作室。據張恩利的描述,從他的畫作中可以看到他創作歷程的改變,更貼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事物,讓觀者可以重新認識和了解周圍環境的發展。就如我們自身的身體,藝術作品一樣可以「呼吸」,並在其初衷達到時需作重新展現。
K11 Art Foundation由鄭志剛於2010年創立,是一個旨在推動中國當代藝術運動發展的非牟利機構,手促成多個具創意及跨區域的合作項目,向亞洲以至全球介紹中華的優秀藝術人才,將中國新晉藝術家的作品帶到國際舞台和廣大群眾面前。
張恩利 「空間繪畫」展覽
鄭志剛策展
展覽日期: 2014 年 5 月 12 日至 7 月 13 日
展覽地點: K11 Art Foundation 臨時空間 (Pop-up Space)
上環皇后大道中 183 號新紀元廣場中遠大廈地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