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諾曼底看德國華麗轉身

諾曼底登陸70週年紀念剛隆重下場,當年犧牲最慘烈的蘇聯紅軍,今天強佔克里米亞;而當年的罪魁禍首德國,充當和事佬,穿梭調停,彷彿時空錯置,正邪易位,充滿歷史的諷刺。

normandy-and-germany

諾曼底登陸70週年紀念剛隆重下場,烏克蘭危機卻仍火熱上演中,提醒人們和平的脆弱。當年功勞最大、犧牲也最慘烈的蘇聯紅軍,化身為強佔克里米亞、人人唾棄的「普京大帝」;當年的罪魁禍首之後-德國的默可爾總理,充當和事佬,穿梭調停,彷彿時空錯置,正邪易位,充滿歷史的諷刺。

諾曼底扭轉二戰局勢,但納粹潰敗卻是在史達林格勒,這一點德國人沒忘,俄羅斯人也沒忘。據德國媒體報導,因為默可爾的堅持,普京受邀出席諾曼底紀念活動,默可爾和普京講了一小時的話,又把烏克蘭新總統波羅申科和普京拉在一起,努力撮合對話。

德國第一電視台(ARD)評論指出,雖然普京是眾矢之的,但北約、歐盟也難逃其疚。北約不斷東進直搗前蘇聯核心,雖無不合法之處,甚至是應觀眾要求,但完全不找俄羅斯溝通,結下心結是必然的惡果,之後又強迫烏克蘭在西方與俄羅斯之間二選一,才造成今天的僵局。70 年前西方盟國同心在戰場上擊垮納粹,奪回自由,70年後,需要大家運用智慧,避免戰爭。

這反映出多數德國人對烏、俄衝突的態度-若因眼前緊張情勢,就導出北約需加強軍備,增加國防支出,如美國所極力主張的,恐失之偏頗。科隆全觀報 (Kölnischer Rundschau)認為衝突並非軍事恫嚇失效而起,所以展示肌肉無效,經濟依存的千絲萬縷才是更高明的切入點,默克爾的穿針引線,值得鼓掌,目前沒有人比她更適合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

每個人從歷史學到的教訓不同,德國人因發動兩次戰爭的歷史罪過,反戰風氣特盛。當然,也有人不禁要問,寬厚和姑息的界限何在?

德國在戰後誠心懺悔、敦親睦鄰,但盡棄前嫌,受邀參加戰勝國的諾曼底紀念,還是最近10年才有的光榮。1984年法國總統密特朗有意邀請德國總理柯爾參加40年紀念活動,柯爾因胞兄在諾曼底重創,心中傷痕仍在,婉拒出席。

1990年兩德統一,償清戰爭的分裂代價。2004年,施羅德成了第一位參加D-Day 活動的德國總理,當時的法國總統席哈克稱施羅德為「兄弟」,傳達「透過對話和諒解,天下沒有化解不了的衝突」的善意,戰爭遺腹子施羅德則以不容置疑的堅定,承諾面對歷史責任,兩人擁抱的畫面,成為世仇和解的圖驣,深印人心。

施羅德的繼任默克爾,三度連任總理,不管喜不喜歡,都無法否認她是西方世界最具權威的領導人,德國是歐洲最強的國家,積極承擔歐盟的領導責任。根據BBC日前對全球24個國家的民意調查,在各國受歡迎程度的總排名中,德國繼續奪冠,正面60%,負面18%。

從70年前睬著皮靴的戰爭機器,到今天的歐盟領頭羊,德國的華麗轉身,令人驚豔。■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