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喜愛的海洋生物中華白海豚瀕臨絕跡。受港珠澳大橋等工程影響,中華白海豚數量10年間大減6成,幼豚夭折個案增加,僅去年已7度發現有海豚媽媽難捨已死的幼豚,孭着屍體徘徊。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指,自港珠澳大橋工程展開後,唯一終年棲身本港水域的白海豚族群,已由大嶼山東北部遷至大嶼山北部,數目10年間驟降6成,今年只曾見過3群出沒於大小磨刀洲水域。
港珠澳大橋施工 破壞生態
他指,受港珠澳大橋的人工島工程影響,加上工程躉船進出,或停泊在非工程範圍,影響生態,令中華白海豚活動範圍收窄,被迫遷至沙州及龍鼓州一帶,令大嶼山東北部的中華白海豚數目下跌8至9成。
洪家耀批評路政署保育工作不足,用作隔絕泥沙沖入海洋的防沙網不完整,沙泥飄出大海,並擔心機場第三條跑道動工後,中華白海豚將無法返回大小磨刀洲水域棲身。
另據媒體引述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助理環境保護經理李美華介紹,自港珠澳大橋施工以來,本港海豚數目驟降,由03年158條跌至去年僅60多條,10年間大減6成:「以前於大小磨刀洲一次可見10多條(中華白海豚),但施工後一個月只是見到1、2條。」
海豚媽媽孭着幼豚屍徘徊
由於水質污染及生存環境縮窄,幼豚夭折情況加劇。洪家耀表示,幼豚夭折後,海豚媽媽仍孭着豚屍游走的情況,以往每隔2、3年才會出現一次,但單是去年已錄得7次同類情況,且當中有5次更集中於4、5月。
中華白海豚是香港吉祥物之一,曾在「我最喜愛海洋10寶」投票中榮獲第一位。白海豚常見於北大嶼山一帶,如沙洲及龍鼓洲、望后石、爛角咀、大小磨刀和機場東北面等水域。牠們會躍浪乘浪,有時會躍出水面,露出大部份或整個身體,然後重新跌進水裡,濺起大量水花,姿態動作令人嘆為觀止,深受乘船觀賞市民的喜愛。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與浸會大學合作研究,曾於去年底訪問1,007名市民,發現有3/4受訪者「贊成」或「非常贊成」下一代可於本港看到中華白海豚。對於興建機場第3跑道,有47%受訪市民認為基於成本效益及保育考慮,寧選擴建現有2條跑道,亦不想興建第3跑道。■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