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蠻腰」是誰的腰? 你不知道的歷史知識

history7

1.「一問三不知」指哪三不知?

一個人如果連續問另一個人幾個問題,對方都答不出來,我們就會說對方「一問三不知」。這句話最早見於《左傳》。晉國的荀瑤率兵攻打鄭國,荀文子以為對敵情不甚清楚,不可輕舉妄動,他對荀瑤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所謂「三不知」就是說對一件事情的開始、經過、結局都不了解。 (摘編自《濟南時報》)

2. 「吹牛」最初只為渡河!

據專家考證,「吹牛(皮)」一詞起源於黃河上游一帶。黃河上游因沿途水急灘險多流沙,木製船難操縱還常被撞壞,沿岸居民就想出了「皮筏代舟」的辦法。古代沒有打氣筒,要想將羊皮袋灌飽氣,就只能靠嘴吹了。而牛皮袋由於體積太大,想用嘴直接吹起來根本就不可能。因此,如果有人說他能吹起牛皮袋,大家都會認為他是在說大話。而對喜歡誇口炫耀自己的人,當地居民往往會說:「你要真有本事,就到黃河邊上去吹牛皮好了!」從此,「吹牛(皮)」成了「誇口說大話」的代名詞逐漸流傳開來。 (摘編自《知識窗》)

3. 「小蠻腰」是誰的腰?

現在人們常用「小蠻腰」形容女孩腰細。 「小蠻腰」典出有二:一說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家姬小蠻的腰像楊柳。二說是「楚王好細腰」的故事,因當時楚地被視為荊蠻之地,故細腰別稱「蠻腰」。第二說似乎更可信。但楚王所好的細腰,其實是男人的腰。 《戰國策》曰:「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意思是楚靈王喜歡臣子有細腰,所以大臣都每天只吃一頓飯,上朝前屏住呼吸把腰帶束緊,弄得扶牆才能站起來。 (摘編自《合肥晚報》)

4.「毛遂自薦」第二年毛遂自刎

在中國歷史上,毛遂是出了大名的。一位普通的門客,憑藉自信和勇氣,憑藉膽識和智慧,自薦出使楚國,促成了楚、趙合縱,同時也得到了「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美譽,這就是「毛遂自薦」。但是毛遂之死卻算得上一個悲劇。據史料記載:由於毛遂促成了楚國與趙國的「合縱抗秦」大計,挫敗了秦軍的侵犯,從而得到了平原君的特別賞識。在「毛遂自薦」的第二年,燕軍派大將軍粟腹領兵大舉進犯趙國,由於平原君沒有意識到毛遂只是個外交人才,而非統率千軍的將才,便力舉毛遂統帥大軍前去禦敵。結果昌都一戰趙軍被燕軍殺得片甲不留。毛遂面對一敗塗地的慘狀,羞憤萬分,自刎身亡。這就是歷史上鮮為人知的毛遂自刎。從「毛遂自薦」的輝煌到「毛遂自刎」的淒慘,短短一年,毛遂從人生的頂峰墜落低谷,乃至殞命,這不能不讓人嗟嘆。 (摘編自《解放軍報》)

5. 「人不可貌相」說的是誰?

「人不可貌相」是中國人掛在嘴邊的一句古語。那麼,那個「人不可貌相」的人是誰呢?這個人復姓澹台,名滅明,是春秋末期的魯國武城人。他天生異相,面貌醜陋,去拜孔子為師孔子愛答不理。澹台滅明對孔夫子以貌取人的態度頗為失望,離開孔子開始了漫長刻苦的自學歷程。澹台滅明自學成才後,四處遊歷講學,名氣傳遍各諸侯國。孔子不勝感慨:「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澹台滅明字子羽)。」慢慢這句話成了「人不可貌相」的提醒。 (摘編自《齊魯晚報》)

6.古代考中狀元為何稱為「獨占鰲頭」?

科舉時代,經殿試由皇帝欽點為進士中一甲第一名的狀元,謂之「獨占鰲頭」。傳說鰲是汪洋大海裡的大龜或大鱉,法力無邊,他原本是海龍王的三太子,因偷吃了玉皇大帝的玉漿液,被罰到東海為鰲。老祖宗往往視鰲為保護神。唐宋時期,在宮殿門前台階上鐫刻巨鰲的浮雕,所以宮殿又稱鰲宮。殿試錄取的御賜進士中,一甲三名的狀元、榜眼、探花要到天子座前的階下迎接殿試榜。其中狀元位置居中,且稍前於榜眼、探花,如三角形的頂角位置,正好站在第一塊御道石正中鐫刻的巨鰲頭部,獨個踏在鰲頭之上,這就是「獨占鰲頭」的由來。 (摘編自《北京晚報》)

7.「小鳥依人」最早形容男人?

《說文解字》說:「雀,依人小鳥也。」這「小鳥依人」一語的最早出處。麻雀之所以「依人」,當然是因為凡人所居之處都能找到吃的。 「小鳥依人」第一次用在人身上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且是形容男人。有一次唐太宗和大臣長孫無忌品評當朝人物,評論到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時,李世民說:「褚遂良鯁亮,有學術,竭誠親於朕,若飛鳥依人,自加憐愛。」褚遂良是李世民的書法老師,他也像麻雀一樣棲宿在皇帝身邊。用「小鳥依人」形容他,這是等級製造成的視覺效果。 (摘編自《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8.生意人為何被稱為商人?

西周初期,周公東征平叛後,將洛陽建為軍事要塞。商朝遺民被迫集中到洛陽,既無政治權利,又失去了土地,只好東奔西跑做買賣。隨著民族融合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周朝的少數貴族也開始做買賣。商人漸漸地就失去了「頑民」的貶義,成為從事商品買賣​​的職業專稱了。商人群體作為社會的客觀存在,後來成為了封建社會士、農、工、商社會四階層之一。久而久之,人們便有了這樣的看法:商朝人以及商朝遺民就是做買賣的人。後來,人們稱生意人為商人。 (摘編自《文史知識》)

9. 漢字何時開始橫著寫的?

清以前,漢字都是從上往下豎著寫的。這是因為在漢代還沒有發明紙張前,人們通常都是用竹簡(絲帛太貴)作為書寫工具的,但竹簡太狹長,毛筆寫的字所佔範圍又大,古人只能採取豎著寫的方法,後來東漢有了紙張以後,這種書寫習慣仍被保留下來,清末,西方人書寫方式被中國人接受。新中國建立後,1955年元旦《光明日報》率先採用漢字從左向右,橫著排版的方式,此後《人民日報》也改為橫版,漢字從此橫著寫了。 (摘編自《文史縱橫》)

10. 「難兄難弟」是同病相憐嗎?

「難兄難弟」的「難」現在讀nán,意思是落難。殊不知在古代,「難兄難弟」的「難」讀nán,就是難以的意思。東漢靈帝時,陳寔(shí)有6個兒子,個個都很賢德。有一次,長子陳紀的兒子和四子陳諶的兒子發生爭論,兩人都覺得自己父親的功德更高,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攜手去找爺爺一決高下。陳寔笑道:「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意思是兩人的功德都一樣高,無法像兄和弟一樣分出高下。 (摘編自《世說新語》)

11. 一日三餐源於何時?

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秦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當時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一頓稱「朝食」或「饔」(音同雍),在太陽行至東南方時就餐。第二頓稱「食」,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古人認為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是一種越禮行為或特別的犒賞。由於生產力發展,糧食充足,漢代以後,一日兩餐逐漸變為三餐,且三餐開始有了早、中、晚飯的分稱。 (摘編自《文史縱橫》)

12. 賣關子的「關子」是什麼東西?

關子是宋代的票據,最初是在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因婺州屯兵的需要,出於籌措軍費的目的而印造的。商人以現錢在婺州換取關子,然後到設在臨安的榷貨務兌換銅錢或者鹽引、等,類似於現在付款後取貨的貿易憑證,還不能算是一種貨幣。用錢換了關子後,不能馬上兌換成現錢,存在一定的懸念,因此賣關子就是從這裡引申出來的。 (摘編自《萬事由來隨手查》)

13. 「朋」和「友」是兩個不同的詞?

在古代「朋」「友」是兩個詞。 「朋」在古代是一個貨幣單位,相當於現在的元角分,通常是五貝為一朋。 《詩經》中就有:「即見君子,錫我百朋。」而「友」在甲骨文中就是把兩隻右手合在一起,表示兩個人握手的意思。但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個原本不相干的詞聯合了起來,如《論語》中「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裡的「朋友」和今天意思一樣。 (摘編自《文史博覽》)

14.為什麼用「黃色」代指色情?

在中國古代,黃色是皇家御用的。用黃色指代色情是受了西方的影響。 1894年,英國《黃雜誌》創刊,該雜誌形成一個被稱為「頹廢派」的文藝集團。他們的作品,有時帶有色情意味。當時著名劇作家王爾德,因同性戀罪名遭逮捕。當時報紙稱,王爾德在被捕時腋下夾了一本《黃雜誌》,其實他脅下夾的是一本黃色封面叫《愛神》的低俗小說,從此「黃色」與色情等概念發生了聯繫。 (摘編自《包頭晚報》)

15.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來歷

現在正在播放的宮廷電視連續劇,我們常常看到太監在宣讀聖旨的時候,總拿「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其實這句話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時才有,而且也不是這樣斷句的。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其中一座規模最大的朝會大殿,取名為「奉天殿」。這是朱元璋和大臣們議事的地方。為了向人們昭示他登上皇位是奉天的旨意,也就是進一步闡明自己做皇帝的「合法性」,他把手拿的玉圭也刻上了「奉天法祖」字樣,而且還寫了《御製紀夢》一文,說自己夢遊天宮,見到了「道法三清」,紫衣道士授以真人服飾和法劍,為「奉天承運」找到了事實根據和理論基礎。朱元璋便自稱「奉天承運皇帝」,他頒發的詔書前面都要加上「奉天承運皇帝」六個大字。

16.天之驕子原指匈奴

典出《漢書·匈奴傳上》: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漢朝時漢武帝多次派衛青、霍去病等大將率軍征討匈奴,每次都取得了勝利,但是還是不能完全消滅匈奴。公元前90年,匈奴單于狐鹿姑又率軍南侵,漢武帝派李廣利迎敵,被匈奴人活捉。漢武帝只好採用和談才平息事端,匈奴單于給漢武帝寫信道:「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炫耀匈奴的強大。然而在80年代,天之驕子的詞義發生了轉變,專門用來褒喻大學生。 (摘編自《新說文解字》)

17.「天府」原指關中

天府一詞最早出自《周禮》,乃是一種官職,負責掌管宗廟裡的器具寶物,用作地名的代稱,最早是戰國後期的蘇秦對秦惠王的遊說。蘇秦說:秦國是四塞之國,四面都是天然的屏障,「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西漢前期,張良也勸說劉邦定都關中,正式推出「天府之國」的稱謂,可見最早的「天府」指的是關中平原。後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四川稱:「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至此,「天府之國」正式成為四川的代稱。 (摘編自《新說文解字》)

18. 金龜婿的由來

與「乘龍快婿」指「女兒的配偶」不同,金龜婿側重於指「女子的配」。這個詞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為有》詩:「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將女婿稱為「金龜」,與唐代官員的佩飾有關。據《唐書·職官志》 《新唐書·車服志》載,唐初,官員五品以上,皆佩魚符、魚袋。武則天時改官員所佩魚符為龜符,魚袋為龜袋。並規定三品以上龜袋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可見,金龜指用金製成的龜符。但無論所指為何,均是親王或三品以上官員。後世遂以金龜婿代指身份高貴的女婿。 (摘編自《舊聞新知》)

19.「太監」、「宦官」一樣嗎?

很多人都把「太監」和「宦官」當成了一回事,其實在清朝之前,「宦官」和「太監」是兩個概念。首先,「太監」和「宦官」出現的時間不同。 「宦官」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而「太監」直到遼代才出現。戰國時期的「宦官」可以不是閹人,宦官用作「閹人」是東漢以後的事情。太監本是古代官職的名稱,晚至唐宋時期,朝廷中仍有太監官職的設置,所任者並非都是閹人。在明朝,太監是高級宦官,他們直接管理普通宦官。所以,太監和宦官的關係可以這樣界定:太監必須是宦官,而宦官卻不都是太監。 (摘編自《舊聞新說》)

20.「東海」「南山」在哪裡?

我們給老人祝壽時最常說的賀詞就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很多人都認為這個「東海」就是現在的東海,其實不然,在古代應該是指渤海。古代中國的經濟中心在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毗鄰渤海,所以古人認為渤海是最大的海,以「福如東海」比喻福氣自四方雲集。關於「南山」的說法最早見於《詩經》:「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這裡的「南山」指終南山,亦稱周南山、中南山或太乙山,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稱。 (摘編自《煙台晚報》)

21.那些事需登三寶殿?

佛教把佛、法、僧視為「三寶」,「三寶」所在的殿就是「三寶殿」,一般都稱為「大雄寶殿」。佛教的善男信女何時去「三寶殿」呢?按規矩,初一、十五拜佛誦經要去;新年、節日祈福祭天要去;遇戰禍、災荒、婚喪、生日、病痛等事時要去;求神拜祖要去;做法事、舉行某種儀式、拜佛上香、請僧人出廟要去;病體康復、考試中舉、生兒育女等因許願後要還願也要去。可見無事的時候,誰也不會去「三寶殿」。後來,「無事不登三寶殿」比喻沒有事不會登門造訪。 (摘編自《周口晚報》)

22. 有眼不識泰山的「泰山」是個人?

通常人們認為「有眼不識泰山」的「泰山」是山東境內五嶽之首的泰山,但實際上泰山是一個人名。春秋時代著名木匠魯班對徒弟很嚴厲,每隔一段時期,就要從徒弟中淘汰個別「不成器」的人。魯班徒弟中有個叫泰山的,由於他一直不專心跟師傅學習木匠手藝,總是別出心裁,鑽研竹器製作,結果被魯班攆出了「班門」。一年之後,魯班在集市上看到有人擺出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竹製家具出賣,愛才的魯班很想結識一下,結果發現這是他的徒弟泰山所做。魯班大吃一驚,慨然嘆道: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摘編自《舊聞新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