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求日本天皇 歸還掠奪唐朝文物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日前透過日本駐華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本天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迅速歸還日俄戰爭時期所掠中國文物「中華唐鴻臚井刻石」。這是中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

China-demands-Japanese-Tang-relics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最具份量的文物之一,現藏日本皇宮。它見證了唐朝冊封管轄東北的過程,目睹了日本遣唐使西去東歸學習盛唐的往事,對中國東北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會長童增表示,為了追討「中華唐鴻臚井刻石」,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專門成立了文物追討部,組成專業團隊,對日本所擄中國文物進行集中追討。

史載,唐鴻臚井刻石本是一塊重逾9噸,單體10多立方公尺的駝形天然頑石。公元713年(唐開元元年),唐玄宗使鴻臚卿崔忻前往遼東,冊封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使命完成後,崔忻原路返回長安,路經旅順都裡鎮,為紀念這次冊封盛事,於黃金山下鑿井兩口、刻石一塊,永為證驗。刻石文字共29字,分3行自上而下自右向左書寫:「敕持節宣勞靺羯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1895年,清軍將領劉含芳修建四柱方亭,護衛刻石。1908年,日本軍隊將刻石、護衛亭作為日俄戰爭戰利品掠走,藏於日本皇宮至今。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文物追討部部長王錦思表示,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已通過函件方式敦促日本歸還刻石,下一步還將組織專家赴日本考察。如果通過民間努力不能促成文物回歸,還將參照韓國討要「北關大捷碑」等國際先例,請求政府出面。

公元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失敗,朝鮮建立「北關大捷碑」。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後,日軍將此碑掠奪到日本。1970年開始,南韓民眾就積極努力地要求日本歸還「北關大捷碑」。2005年5月,韓國政府正式要求日本歸還此碑,同年日本將此碑歸還韓國。

自甲午戰爭至抗日戰爭期間,日本自中國擄掠大量金銀、文物。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政府統計被日本掠奪的文化財產共1879箱、360萬件,破壞的古蹟達到741處,著名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也不見蹤影,而民間流失的文物更是無法估計。

王錦思說:「被掠走的歷史文物,曾經屬於中國,現在卻存放在日本,給中日關係帶來嚴重的傷害,於情於理於法都不適宜,理應物歸原主、完璧歸趙。」

早在1992年日本天皇明仁訪問中國前,童增就曾公開要求歸還存放於日本皇宮內的所掠中國文物。他指出,此次首選「唐鴻臚井刻石」對日追討,是因為今年正逢刻石建立1300年,而通過若干中國學者的多年努力,掌握了日本掠奪刻石及刻石現存處所等大量證據,有利於追討成功。

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國際法早有規定。早在196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戰爭罪及危害人類罪不適用法定時效公約》規定:「殘害人類戰爭罪,不論其犯罪日期,不適用法定時效,可以永遠追究其責任。」

「我們要追討的,不僅是文物,更是一種國際正義;我們表達的,是中華民族的訴求。」童增建議,日本以史為鑑,知錯必究,正視中日遺留歷史問題,遵守國際法準則,沿用國際先例,儘早歸還中國文物。■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