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金融專家劉夢熊撰寫《我為人民鼓與呼》一文,在香港三家媒體以整版篇幅發表,引發震撼,各界關注。劉夢熊疾言厲色質問中國財政金融管理當局有關拍板人:「你們這班敗家子哪裡來這麼大的膽子,拿國家人民的錢,來買天文數字的3763億美元美國『兩房』公司債券。現在『兩房』基本上已破產,你們如何向全國人民交代?如此離譜決策有沒有黑幕,人大常委會應立即組織特別調查組徹查,追究責任!」
猶如鬧市中引爆炸彈,引起社會各界,特別是金融乃至經濟界強烈反響。不過都是在高層經濟圈內,大陸平面主流媒體完全迴避和沈默,網站也大量刪除評論帖。詳細情況是這樣:
次貸危機下,美國的兩家房貸抵押機構「房地美」和「房利美」公司行將崩盤破產,榮登美國「兩房」公司外國債權人之榜首的居然是中國,一共持有涉及該兩間公司高達3763億美元債券,約佔中國外匯儲備總額21/100 。國際經濟界稱為一件匪夷所思的大醜聞。
國家資料顯示,自2004年開始,中國對美國債券的持有一直在高速增長,從2004年到2007年驚人增長三倍,高達到9220億美元。僅2006年到去年2007年間,中國對美國債券的持有增長66/100。在美國次按危機即將露出猙獰面目的前夜,中國仍然痴心不改地不斷大手筆增持美國債券。究竟是誰擁有在這樣瘋狂地處置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的權利,如癡呆一樣瘋狂購買美國債券?
同樣是亞洲大國的印度,外匯儲備也很客觀,但印度對美國「兩房」債券持有量才2300萬美元而已,人家是意思意思,中國的3763億竟然是印度的一萬六千倍,差不多是三萬億港幣。這樣投進美國「兩房」是完全不可思議的!
國際公認的原則是,外匯儲備公認的投資原則是安全第一,分散為宜,但中國財金當局卻將外儲的百分之二十以上投資於美國「兩房」,這相當於將大部分雞蛋放在一個籃子。當年亞洲金融風暴,香港和東南亞樓市崩潰,還鬧出「負資產」,業主和銀行一齊遭殃,說明房屋按揭本身風險很大,其衍生債券更是危險品。
不能只集中在一個菜籃裡,這是金融投資常識性的金科玉律。外匯儲備投資原則是安全第一,穩健至上,比重分散,結構多元。可是我們那些可愛的受握重權的國家外匯管理局、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的敗家子一般的官員,個個還都是碩士、博士學位!
就衝這點,中國民眾還有什麼臉面去嘲笑印度!叫人家阿三,自己都快成阿大了。到底是誰禍害中國如此吃虧,不,是重創,而成為世界笑柄!
我一貫就對什麼鶯歌燕舞的盛大晚會、開幕式不以為然,花錢給人看的東西,值得那樣好面子搞成空前絕後的拔高?看清楚自己的弱點、憂患,早早修復自己可能被對手抓住而致命的死穴比什麼都重要!
我認為:這件金融醜聞的暴露,實質上對中國經濟重創之巨,對國民信心和精神打擊之大,簡直可以抵消大批我們自己宣傳的其他成就光環。這決不是一般的問題,甚至不是什麼重大失誤!不能用失誤的概念,而是直接叫做中了「殺招」!它的背後是應該是嚴重的瀆職戰略間諜的性質!
中國經濟學家都在幹什麼,受那些所謂主流經濟學家提出的高論影響而實行的政策,最後使誰最終受益,使誰陷入深深窘境了呢?那些「主張對內狂引境外戰略投資者、讓其大賺賤賣的銀行原始股;對外大力推出中國優質大型企業或國有壟斷企業境外上市,向海外慷慨派送十倍於融資的分紅」的經濟專家到底在幹什麼,他們的底細和真實身份到底是誰?
必須挖出這些害人蟲和買辦,一挖到底,徹底消滅!中國的不幸,在於有一個出賣國家利益的精英集團!
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也有30年了,對比日本的經濟起飛,50年代到80年代,基本上是國家產業和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福利和保障步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為什麼在中國廣大人民卻沒有得到高速發展帶來的利益呢?
外資摘桃子的巨大財富流失。目前的危機不僅僅是道德體系崩潰的內部腐爛,更大的危機是外資對中國產業的掃蕩,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收購中國的產業資本和銀行資本,價格之低完全如同搶劫。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現過兩次摘桃子運動。第一次摘桃子就是國企產權的私有化改革,把全體中國人民幾十年艱苦奮鬥創造的財富改革到少數人手裡;第二次摘桃子就是今天的外資化,外資勾結中國買辦集團,用廉價購併方式把中國建國以來58年創造積累的財富席捲而去,請大家看一下屏幕上的統計資料:
賤賣銀行資產而造成的損失統計如下:
1、中國工商銀行。 2006年,美國高盛集團、德國安聯集團及美國運通公司出資37.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95億)入股工商銀行,收購工行約10%的股份,收購價格1.16元。上市後,按照2007年1月4日盤中價格6.77元計算,市值最高達到2755億元,三家外資公司淨賺2460億元人民幣,不到一年時間投資收益9.3倍,世界罕見。
2、中國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新加坡淡馬錫控股、瑞銀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投資中國銀行共51.75億美元(合人民幣約403億),收購價格1.22元.上市後,按照2007年5月10日盤中價格6.26元計算,市值最高達到2822億元,四家外資公司淨賺2419億元人民幣,不到一年時間投資收益6.6倍。
3、興業銀行。 2006年,香港恆生銀行、新加坡新政泰達和國際金融公司賺共出資27億,以每股2.7元的價格購入興業銀行10億股,上市後,股價達到37元多,三家外資公司淨賺約370億。根據2007年2月12日《參考消息》報導,以後每年都有300%以上回報。該銀行上市募集資金共159.95億,等於全部送給了三家外資公司。該銀行國內發行價格每股15.98,吸引的網上網下申購資金高達11610億。
4、深圳發展銀行。美國新橋投資集團以每股3.5元購買深圳發展銀行3.48億股,目前股價已達35.8元,投資增殖10倍,按照深發展20億多股計算,新橋用12.18億獲得了700多億,。根據新橋目前的做法,很快將達到1000億元。而新橋集團本身就是莊家,根本不是銀行,如何能改善我國銀行治理結構?況且整個銀行都被美國人拿走了,即便改善對我國又有什麼意義?
5、華夏銀行。德意志銀行和薩爾’奧彭海姆銀行聯合組成的財團將出資26億元人民幣,購入華夏銀行約5.872億股份,佔華夏銀行總股數的14%。每股價格4.5元,現在近14元,淨賺56億多人民幣。目前已被德國銀行控股,500億落入對方手中。目前德國人對華夏已形成了聯合控股,該銀行名義上還是中國銀行,實際已成為外資控股銀行。
6、中國交通銀行。匯豐銀行(匯豐)持股交行19.9%的股權,出資144.61億元購買91.15億股,每股為1.86元。交行2006年5月在香港上市,現在市價超過10港元,淨賺近800多億,2007年國內A股發行上市又賺取500多億,合計將近1400億,10倍回報。
7、中國建設銀行。上市前,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分別斥資25億美元和14.66億美元購買建行9%和5.1%的股權,每股定價約0.94元港幣。發行價格2.35元港幣,最高市價5.35元港幣。按照目前建行共有2247億股計算,2家淨賺1300多億港幣。
8、浦東發展銀行。花旗集團出資6700萬美元收購浦發行4.62%的股份,超過1.8億股,每股約2.96元,並且協議規定日後花旗集團有權收購19.9%的股份.目前浦發行股價超過38元,花旗淨賺62億元。目前花旗尚未行權,一旦行權將賺取62億的數倍。
9、民生銀行。 2004年,淡馬錫控股旗下的亞洲金融公司以1.1(約8億人民幣)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民生銀行2.36億股股份,佔民生銀行總股份的4.55%,股價約3.72元,目前該股已達12元多,加上兩年送配,市值已達50億元,淨賺約40億。(上述交易低價轉讓外資淨賺約9200多億,加上下面廣發行,損失超過1萬億人民幣,其中絕大部分是2006年一年轉讓的損失,再加上已經全部完成合資的等待上市的幾十家地方銀行,未來損失將越來越驚人)
10、廣東發展銀行。 2006年美國花旗銀行以聯合收購的名義,自己出資不過60億,就控制了擁有3558億元總資產、27家分行、502家網點,與世界83個國家和地區917家銀行具有代理行關係,連續多年位列全球銀行500強的廣東發展銀行。並且中國移動、國家電網和中國信託還各搭進去60億,共180億。把銀行白白送人還要再搭進去180億,已經完全超越了市場交換的範疇。
11、渤海銀行及地方銀行。另外,2005年掛牌成立的我國第一家股份制銀行——渤海銀行宣布,渣打銀行以1.23億美元購入即將成立的渤海銀行19.9%的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除了參股渤海銀行之外,渣打銀行參股光大銀行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目前,外資銀行在華進入了加速發展期,中國全部銀行無一例外地已被18家外資銀行參股或控股。
12、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平安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保險公司,也是第一家引進外資的保險公司,匯豐集團是平安最大外資股東,匯豐是2002年投資6億美元,50億人民幣投資平安;平安集團2004年6月24日在香港成功上市,發行價11.88港元,目前已上升到40元港幣。今年2月又募集A股資金388億。截至2006年6月30日,集團總資產為人民幣3,587.18億元,權益總額為人民幣381.04億元。目前,公司市值近2000億港元,A股5500億人民幣。
13、新華人壽。新華人壽即將上市,現在蘇黎世保險持有新華人壽22800萬股,每股5.25元,持股比例為19%,已成為新華人壽的最大單一股東。但實際上,目前新華人壽的實際控制者是東方集團,由於東方實業和東方集團分別持有新華人壽5%和8.02%的股權,再加上東方集團持有新華人壽其他股東的股權,東方集團直接或間接持有新華人壽的股權肯定超過20%。 (據說,蘇黎世通過中國公司暗中控股已超過56%,投資34億,一旦上市,市值至少600億)
這是我為寫《中國銀行已成為外資超級提款機》專門調查統計的資料,當時在統計過程中忍不住直流淚,我們並沒有發生戰爭,更沒有戰敗要進行賠款,可是上述損失如同戰敗賠款那樣讓國人痛心。上述廉價賣給外資的銀行股,無一不是遠遠低於市場價格,最低的如興業銀行甚至不到市場價格的十分之一。僅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交通銀行四家損失就超過7500億元,僅2006年一年銀行股賤買損失就超過6千億元,整個銀行金融領域能統計到的損失就超過萬億。可能大家感覺這些數字很枯燥,我們對比一下大家就會感覺到這些數字的含義了,根據國務院醫改調查小組組長葛延風講,解決全國的醫療問題每年6800個億就夠了,可是僅僅幾家銀行就把全國的醫療費用送給了外資。■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