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浮現

「一帶一路」、亞投行,都能極大地促進中國基建出口的效率和規模,成為中國重洗亞洲格局的重要依托。而所有這一切,都要從本屆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開始。

Chinese-version-of-Marshall-plan

11月4日,隨著中國在海外一舉拿下4個大單,股市涉及到海外基礎建設投資的股票大受追捧。於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傳言再度熱起來。而今天11月6日,習近平剛剛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他表示發起並同一些國家合作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要為「一帶一路」有關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設立絲路基金是要利用我國資金實力直接支持「一帶一路」建設。這更釋放了高層要加速推動中國基礎設施產能輸出的強烈信號。

事實上,從4年前李克強第一次榮獲「高鐵推銷員」稱號,到推動核電「走出去」,再到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中國的國家戰略已經轉變為了「走出去」的大國戰略。

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初露端倪

2009年7月,中國政協委員、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在應對當前出口頹勢會議上提出了「和諧世界計劃」或「共享發展計劃」,希望通過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來消化國內的過剩產能,同時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官方表述為: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家宣布中國願意向友好國家提供國家貸款用於借款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渠道可借助現有的中非合作論壇、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

直白來說,就是在歐美因金融危機而受創的背景下,主動輸出中國過剩的大量基建產能,去投資那些急待完善基建又缺乏資金的新興經濟體。

該計劃的核心內容是:國家承擔貸款風險,企業輸出過剩產能,人民幣國際化,三位一體。

這一計劃因與美國60多年前的「馬歇爾計劃」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被市場視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和當時的美國一樣,現在的中國擁有著全球最多的外滙儲備和相當數量的過剩產能。已不再適用「優質低價」出口戰略的中國因為上述兩大優勢而讓翻版「馬歇爾計劃」順理成章。該計劃不僅可以幫助中國消化過剩的產能,還能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減少外滙儲備、規避中長期美元貶值風險。

雖然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概念只是坊間的提法,但在國家層面,「一帶一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策略均已經實質性啟動,評論認為,福塔萊薩金磚貨幣體系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建立標志著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啟動。

路徑:「走出去」和「一帶一路」

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如何展開?中國政府的「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成為重要平台。

2001年,中國確定了「走出去」戰略,鼓勵中國企業「出海」投資。如今,不少中國企業已經積累了「走出去」的資金和技術,並看到了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後的海外機遇。

2014年,隨著上海自貿區的試驗,國家境外投資政策的改革也卓有成效。不管是發改委《境外投資項目核准和備案管理辦法》,即9號令,還是商務部的《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即3號令,都給中國企業赴境外投資松了綁,大幅下方管理權限之余,進一步簡化境外投資的審批和備案流程,以備案制取代了核准制。商務部的3號令更是已經實行了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

而在中國「走出去」的大軍中,基建從來是重中之重。在《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習近平和李克強外訪時「推銷」的領域中,以高鐵為亮點的中國基建乃必推項目。不管是發展中國家,還是歐美發達國家,對於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需求始終存在,完善和更新永不會過時。

2013年9月,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了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2013年10月,習近平又在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提出了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

從此,向西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向東南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開啟了中國政府的地緣布局,也即「一帶一路」。

除了能源和地緣安全的戰略意義外,「一帶一路」是中國基建「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包括油氣運輸、鐵路、公路、電力電網、通信以及港口等領域。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與聯通,旅游、農業、商貿物流等領域必將蘊生大量商機。

中國外交部10月27日宣布,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對話會將於11月8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將出席並主持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對話會。

中方已經邀請了孟加拉國、老撾等7個國家的領導人與會,聯合國亞太經社會、上合組織的負責人也將出席。中方將在會上闡述關於加強互聯互通關系、共建「一帶一路」的看法和主張,為解決亞洲互聯互通建設面臨的關鍵問題貢獻力量。

業內人士指出,今年APEC會議一個重要主題就是加強全方位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建設,由於APEC經濟體與「一帶一路」經濟帶重合度相當高,「一帶一路」政策不再是一項獨立的國內政策,而是著眼於亞太地區的一項政策。

中國資本如何向外輸出

分析認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核心戰略是將四萬億人民幣投往海外,路徑則是國內往國外擔保投資港口公路鐵路,消耗國內過剩產能;中國做運營,稅收留在國外,國內港口以及高速公路公司有望成為對外投資的主體,建築公司作為承建主體。

中國政府提出用五千億美元的規模建立「和諧世界計劃」或「共享發展計劃」的基金,其中包括一千億美元或其他外滙規模和三萬億人民幣規模,即民間稱的向外投資的「四萬億」。

四萬億,占到2013年中國57萬億GDP的7%,從體量上比當年美國馬歇爾計劃還要大。1947年美國啟動馬歇爾計劃,四年內美國向西歐提供130億美元的援助,占1948年美國2580億美元GDP的5%。

如何輸出這「四萬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即亞投行)肩負重任。

2014年7月,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簽署協議成立了金磚國家開發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主要資助金磚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該銀行總部設在中國上海,初始資本為1000億美元,由5個創始成員平均出資。

2014年10月,以中國為首,包括印度、新加坡在內的21個國家共同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的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中國持有最大股份。中國向全亞洲輸出資本的戰略性平台亦由此建立。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預測,2010年到2020年,亞太地區約有8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姚枝仲測算,亞投行資本金1000億美金,通過金融杠杆放大5-10倍,將能撬動5000億-1萬億的資金支持規模。

作為一個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亞投行好比一個巨大的「血庫」,為亞洲各國的發展和建設提供「堅強後盾」。而這一點,對於目前加入亞投行的許多發展中國家而言,尤為重要。

分析人士指出,創建亞投行也有助於解決中國經濟中存在的「兩個過剩」問題,即外滙儲備過剩和生產能力過剩。中國的外滙儲備高達近4萬億美元,如果能將外滙儲備用於建設海外基礎設施,那麼可以拉動中國國內剩余的基礎設施建設材料出口,取得一石二鳥的效果。

中國真的需要「馬歇爾計劃」嗎?

主張推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學者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造成的世界形勢與當時有很大相似性:國際社會普遍缺少資金,存在著資金需求。認為中國有能力通過貸款方式來挽救急需救援的國家,促使其經濟復蘇來購買中國產品。而且中國現在的情形類似於二戰完畢後的美國:具有全球最多的外滙儲藏,需求輸出產能,而彼時的美國具有全球最多的黃金儲藏,具有最大的工業產能。

中國版「馬歇爾計劃」一說,國內擁躉也不少。但也有不同聲音。

有觀點認為,其實,表面看現在的世界局勢與二戰後的局勢有相似之處,但在本質上是根本不同的。二戰後世界市場需求旺盛,主要矛盾是產能不足。現在的世界市場是需求疲軟,產能過剩。二戰後是經濟重建,資金投入不多效果就很大。現在是金融危機,投入多少資金都填不滿窟窿,僅是美國就投入了幾萬億美元救市,效果還不大。

另有分析認為,時不同,事亦不同。當年「馬歇爾計劃」背後是美元的全球化,歷史上的「馬歇爾計劃」,與今天的中國「走出去」,完全是兩碼事。中國「走出去」政策也好,「一帶一路」創建也好,不能簡單地將此理解成中國的「馬歇爾計劃」。中國對外經濟合作,已經超越「馬歇爾計劃」的固有邏輯,有了更遠、更深的布局謀篇。

什麼是「馬歇爾計劃」

馬歇爾計劃,也稱歐洲復興計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計劃於1947年7月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該計劃對於幫助歐洲經濟走出衰退並重新回歸到正常軌道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在美國主導下又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產能輸出加上國家債權,再加上布雷頓森林體系,使美國成為「馬歇爾計劃」的最大受益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