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恐襲 凸顯言論自由認知差距

全球媒體對是否刊載《查理周刊》嘲諷漫畫有不同決定,但都嚴拒暴力扼殺新聞自由,巴黎恐怖攻擊慘劇再度凸顯,西方言論自由標準與伊斯蘭基本教義派的鴻溝。

freedom-of-speech-perception-gap

《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毫無禁忌以漫畫嘲諷各宗教與政治領袖,傳達訊息外,盼搏君一笑;但對部分穆斯林基本教派信徒來說,嘲弄先知穆罕穆德是嚴重冒犯,歐洲國家過去多次發生暴力意外,但堅持嘲諷為言論自由者,無懼威脅,誓死捍衛自由。

全球媒體對是否刊載週刊漫畫有不同決定,但齊聲譴責暴力。《今日美國報》(USA Today)社論表示,小報報導像似棍棒挑弄大熊的行為,熊當然會反撲,但這種說法誤把焦點集中在小報幽默下的殘酷。

社論認為,關鍵該是言論自由無可避免與包容冒犯性論述有關連,官方決定言論範圍絕對不能接受。

《今日美國報》少見的刊載倫敦穆斯林基本教義派教長喬德瑞(Anjem Choudary)的文章,他指出,穆斯林信徒不相信言論自由的概念,他們的言語和行動由神示決定,並非根據人們的慾望。

他寫到,尊崇先知穆罕默德,比父母親,甚至個人都來的親近,維護先知是信徒義務,在實施回教律法(Sharia Law)的國度,褻瀆是嚴重罪刑,所有信徒都希望捍衛先知尊嚴,因此有人付諸行動。

喬德瑞認為,即使在民主自由體制下,言論自由仍不得無限上綱,也有法律禁止煽動與仇恨的言論。

喬德瑞的論述與西方強調的言論自由差異甚大,西方國家不欲見到穆斯林基本教義派勢力擴大,但信徒認為這是宗教自由,各方在網上激烈辯論。

美國《紐約客》雜誌認為,巴黎謀殺案並非法國無法同化來自前殖民地的兩代穆斯林的結果,也並非是法國軍方干預IS所遭的「報復」。該事件緣由應該理解為對不尊重宗教及漫畫家失責的反應。在半島電視台網站上,一位網友評論稱:「我贊成言論自由,但言論自由不應被某一群人或某一階層壟斷。」還有一名網友留言說:「法國司法審判恐怖分子,而不裁決這些漫畫冒犯了所有穆斯林,這是卑劣的無視,傷害了全世界穆斯林的感情。」

英國《衛報》呼籲,「我們不能以法國謀殺案定義伊斯蘭教」。文章稱,巴黎謀殺案是年輕穆斯林「不再迷戀當代世界」的一個縮影。他們試圖從神學的意識形態中尋找安慰,通過殺戮、懲罰、主宰等手段,將他們的世界觀強加給別人。「基地」組織、IS和「索馬裡青年黨」都是例證。文章引用穆斯林學者國際聯盟副主席巴亞赫的話說,如果房子起火,每個人過來幫忙滅火,你不會問提水的人是誰。如果伊斯蘭教的房屋起火,也需要每個人的幫助,不論來自哪個宗教和種族背景。 德國《科隆城市導報》8日說,伊斯蘭教本身並不邪惡。歐洲捍衛民主,也要更加謹慎對待伊斯蘭教。這也是一種民主自由。

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8日對《環球時報》說,不要將這次事件簡單地看成是所謂文明的衝突。歷史上從十字軍東征開始,基督教想征服伊斯蘭文明不是一兩次。現在,很多穆斯林進入西方社會生活,但是多元社會沒有實現。西方的自由民主並沒真正把穆斯林包容進來。從倫敦郊外的騷亂到挪威的襲擊,這樣的事發生多次。法國人上街聲援言論自由可以理解,文明社會應譴責和打擊暴恐襲擊,但也要看到,這類衝突反復上演的根源,除了貧困和不平等,還有西方的傲慢與偏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