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撤離中國能引發多大地震?

占豪

李嘉誠撤離中國大陸和香港已經持續兩三年,撤資規模以千億計。如今,又將旗下兩家公司合並,並將注冊地改遷到開曼群島。

Li-ka-shing-to-evacuate-from-China

關於李氏家族撤離中國,有分析文章認為是因為國際資本正在撤離中國,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產可能會暴跌,李氏家族撤離是為了避開這一風險才撤離。

李嘉誠撤離影響有多大?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所謂國際資本撤離中國完全是無稽之談。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最新發布了《世界投資報告2014(中文版)》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FDI(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達到124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僅次於美國居全球第二位。今年以來,中國FDI流入量繼續保持穩定的發展態勢。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份,我國F D I流入量總額已超過1.5萬億美元。2014年11月份,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62.4億美元,去年同期為1055.06億美元。FDI沒有下降,顯然外資直接投資沒有下降。

至於進入中國的資產投資(包括股票、債券等),看看外滙總局QFII額度不斷新批、總額不斷增加,再看看RQFII額度的不斷增加、滬港通的開通,資金分明在大量流入,哪裡有大量撤出?如果大量資本撤出,中國股市會這麼蹭蹭蹭嗎?房價能不跌嗎?當然,這個過程中也還是有熱錢撤出的,當然也包括一些正常的投資也在撤,李嘉誠家族一年不就撤出了800億嗎?但這不占主流,比例也不算大。

可能有人會說,今年中國外滙增速前兩個季度不但放緩了,到三季度還下降了1000億美元,總的來說今年增長很少,這是怎麼回事呢?中國外滙儲備增長放緩主要由如下幾個原因:

一、外貿順差增速放緩;二、FDI增速放緩;三、中國對外投資大幅增加;四、人民幣國際化速度加快,本幣結算額大幅增長,2014年上半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就發生3.27萬億元,同比增長59.5%,其中人民幣直接對外投資達865億元;五、中國大國戰略在調整,譬如成立的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亞投行、絲路基金,都是中國從央行拿出的資金用在了境外投資,這塊增加了,外滙儲備正在變成資產沉澱下來;六、央行不再強制結滙以來,有些外滙實際上是在民間持有著。

所以,所謂外資大規模撤離中國之說根本不靠譜,屬於對經濟發展的相關情況不太了解所致。事實上,外資不但沒有撤離中國,隨著中國發展潛力優勢越來越明顯,中國大國戰略優勢越來越明顯,會有越來越多的資金進入中國市場投資。特別是在人民幣加速國家化的情況下,中國央行出口的大量人民幣會被境外機構或個人再投資到中國市場,這些資金將不再顯示為外滙(美國人有外滙數據嗎?美元就夠了!人民幣正追求這樣的目標),而是變成境外對中國的投資重新流入中國。

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產價格會暴跌嗎?

首先,中國股票估值那麼低,是投資的爭搶對像,根本不存在多大的暴跌空間。其次,中國房地產的確是一個系統性風險,這一點早在兩三年前拙作《大博弈 中國之危與機(形勢篇)》中就有詳細論述,但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推進,這種風險在降低。特別是在中國加速推動銀行資產證券化後,這種風險正在被稀釋,這種稀釋也包括地方債務平台。更何況,相比西方發達國家,中國的經濟增速要快得多,中國的債務壓力也要小得多。憑什麼中國資產就會暴跌而西方的資產就安全?恰恰相反,相比西方,中國資產更安全。如果中國資產都暴跌了,那麼將資產藏在哪裡還安全呢?

至於人民幣,是否會大跌呢?事實上,中國央行一直試圖在降低人民幣滙率。為什麼?因為過去升值太多了,在國際資源價格大跌的情況下適度調低滙率,有利於中國中國中高端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有利於中國資產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同時中國持有的外滙資產還能對應增值,好處多多。

但是,中國也不會輕易大幅貶值人民幣,人民幣整體會維持穩定。未來,如果大國真的打起針對中國人民幣的貨幣戰爭,為了重置某大國的經濟運行成本,人民幣倒是可能戰略性大幅貶值。但是,那是在大國徹底撕破臉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如果大國都撕破臉了,請問資產放在境外就能安全嗎?特別是如果人在國內的話,資產放境外那就是純風險,一時半會取不回來都有可能。

李嘉誠撤離中國影響有多大?

我們再談李嘉誠撤離的影響。這裡,占豪給出三個層面的判斷:

一、李嘉誠撤離對中國影響微乎其微,可忽略不計。二、李嘉誠撤離香港對香港有一定影響,但對香港經濟不起決定性作用。三、對李氏家族來說,這種撤離選擇是保護自己的手段,也是中上策,但卻不是上上策;而且,經此戰略調整布局,可以作出預判,李氏家族的黃金期已過,未來20年李氏家族的影響力將會快速衰落。

對於第一個判斷,相信已經不必解釋,因為相比中國來說,李氏家族那點資金只是毛毛雨,中國僅國有資產就超百萬億,僅外滙儲備就有差不多4萬億美元,李氏家族在大陸投資加在一起估計有千億規模。更何況,李氏家族的資產大多是房地產,也並非什麼重要戰略領域。所以,李嘉誠撤不撤資,對中國來說影響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對於香港的影響之所以是一定影響,原因在於李氏家族並不能主導香港經濟,香港經濟在整個港人和中國大陸的協調發展。協調好了,李氏就是把資本全撤走,香港該怎樣還是怎樣;協調不好,李氏就是把所有資產都留在香港,香港也是該怎樣還是怎樣。但是,考慮到李氏家族在香港經濟中的影響力,撤資肯定會一定程度地影響香港經濟本身。當然,這種影響,假以時日也就消除掉了,並不會構成什麼根本性影響。

那麼,為何占豪判斷說李氏家族的黃金期已經過了呢?原因有三:

一、脫離中國,李氏家族也就脫離了成長沃土。

李氏家族發達於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確立了未來的發展方向。特別應該指出的是,李嘉誠在1978年與中國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會面,這對他確立未來地位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1979年,「長江實業」宣布與滙豐銀行達成協議,斥資6.2億元,從滙豐集團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22.4%的股權,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1979年,英國開始不斷派人摸中國政府對香港底牌。

上述時間點說明什麼?說明李嘉誠在中國政府和港英政府之間以及香港定位之間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並充分利用了這一大勢。英國願意支持他,大陸也願意支持他,他又在香港有了二三十年的發展基礎,是真正的港人。於是,三股力量合為一體,成就了李嘉誠,成就了今天的李氏家族。某種意義上說,李嘉誠的亞洲首富是借力了中英兩國的力量,並立足於自己在香港的發展才有今天。

但是,也正是由上述因素我們可知,李氏家族是借中國改革開放之力和背靠中國這棵大樹發展起來,成為亞洲首富的。但是,如今他斷然地砍掉了支撐自己發展的最粗的一條根,這實際上是斷了李氏家族未來在中國的發展空間。哪怕未來他再次調整戰略,大幅湧入中國大陸進行投資,大的時機也已過去。時機過去了,成本不但會大幅抬高,超額獲利的機會也就沒了。因此,客觀上,李氏家族的戰略選擇決定了他失去了對中國未來三十年的戰略發展機遇。而且,相比前兩個三十年膨脹在速度,本次三十年的膨脹是在體量。因為,今天中國經濟規模的基數遠比前兩個30年大的多得多。

基於這種因素,李氏家族的黃金期當然也就過了。雖然,李氏家族在歐洲也能活得不錯,但遠不如在中國這麼如魚得水,歐洲也不可能有中國這麼大的發展空間、速度和超額獲利機會。

就資本層面而言,雖然李氏家族的資本本質上是西方資本,但對西方資本來說,李氏家族卻是外人或邊緣人。作為外人和邊緣人,李氏家族不可能進入西方資本的核心圈,這是資本性質決定的。所以,李氏家族想在西方獲得超額利潤完全不可能。這種未來預期,豈能不進入衰落階段?

二、李嘉誠畢竟年邁。

李嘉誠已到耄耋之年,雖然仍精神矍鑠,身體康健,但也畢竟年邁。哪怕像王永慶、邵逸夫那樣成為百歲老人,考慮到身體和精力對公司的駕馭能力也肯定不如從前。至於李家二子,雖都是能力極強之人,但相比其父仍有差距。隨著李嘉誠老去,再加上逐漸脫離中國這棵大樹,其產業將很難再像以前那樣茁壯成長。

三、未來屬於新經濟。

看看近幾年中國富豪榜的變化,起來的多是新經濟領域的佼佼者,房地產創造富豪的能力已大幅衰退。李氏家族過去主要靠房地產的暴力獲得超速發展,其家族過去對新經濟投入相對要少得多。在這種情況下,隨著時間推移,李氏家族的資產獲利能力必然會快速衰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未來一二十年將是李氏家族在財富領域影響力的快速衰退期。

基於上述三個因素再加上李嘉誠的這一「撤離」決策,決定了李氏家族的黃金期已過。進入保江山時期的李氏家族,在未來的發展之路上將會有更多挑戰。■

文章來源:漢唐歸來的博客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